安徽棲谷茶業有限公司創始人——石張紅

披肩的長髮、清而淺的笑容,步伐輕盈卻略顯匆匆,略帶一點黃梅戲特色的安慶口音……安徽棲谷茶業有限公司創始人石張紅的外表人淡如菊,但個性雷厲風行的她內心對茶的熱愛、對創業的激情卻一如茶般濃烈。

安徽棲谷茶業有限公司創始人——石張紅

因為從小耳聞目睹對茶的熱愛,財務專業畢業的她決定選擇茶作為一生的事業追求,並在此後長達7年的時間裡輾轉全國多家知名茶企、一邊實踐一邊學習茶專業知識。

也正因如此,她敢於打破以往平穩的銷售體系,向上遊拓展,在太平猴魁、黃山毛峰、祁門紅茶、六安瓜片、安吉白茶核心產區擁有專屬茶山及茶園加工廠,實現產銷一體化。

她亦敢於創新。無論從建立選茶、製茶環節的統一標準,堅持所有產品源於核心產區、純傳統手工製作的定位;還是以傳播茶文化為己任,以帶領安徽名茶“走出去”為目標,皆是如此。

然而,對茶的一腔熱情並沒有讓她對行業僅停留在喜歡階段,而是對整個茶葉市場的發展保持高度冷靜:品牌推廣嚴重缺失、缺乏統一製作標準等“通病”掣肘茶企做大做強。

如何在生產端做高品質、多元化的產品,迎合新的消費需求;在銷售端體現個性化、定製化服務,為市場需求定製專屬化產品;在文化端通過開展品茶、鑑茶、茶藝表演等主題茶會形式傳播茶文化、傳遞茶知識……棲谷未來的路任重道遠。

創業路上鋪滿荊棘但自有甘甜,正如茶一樣,先有苦再有甜。”石張紅如是總結。

堅持核心產區手工茶

對採茶人而言,“明前茶、貴如金”。

石張紅亦不例外:短短一週的明前採茶期稍縱即逝,要想在清明節前準時上市其主打新茶——黃山毛峰和安吉白茶,勢必要爭分奪秒了。

每一年的採茶季,從合肥到黃山,棲谷團隊一路歡聲笑語,對新一年的茶季期待不已。然而,一年一次的黃山收茶之行並不好走。

3月底的山裡乍暖還寒,一段崎嶇山路之後又是一段水深沒過膝蓋的水路,上山之路格外艱難。五六個人只好共乘一輛三輪車,艱難地向山頂前行……兩個小時之後,到達目的地的石張紅終於開啟了今年太平猴魁頭一批的採摘工作。

回村時天色已晚,夜行山路本就變得愈發困難,可眼下唯一一輛交通工具三輪車在水路中又突然壞了、手機也沒有信號……石張紅從沒有覺得,山裡的夜如此漆黑安靜,一點點聲響都變得格外清晰。

但她並不感到絲毫害怕,因為這時,團隊裡已經有人自發下來趟著水推車,還有人打著電筒在前面開路,她的心頭流過一絲暖流:這麼多年,棲谷的團隊凝聚力一直令她引以為豪。

安徽棲谷茶業有限公司創始人——石張紅

創業路上鋪滿荊棘但自有甘甜,正如茶一樣,先有苦再有甜。”也正是如此,她才能堅持下來明前一週驅車1000多公里的艱辛,日夜兼程地指導採茶、選茶、製作,同時從每一片鮮葉的採摘到專業的茶師用傳統的手工製作,再到開湯品鑑的選幹茶環節、始終堅持核心產區手工高山茶,每一步都要精挑細選、追求極致。

內在把握茶葉品質、外延式收購增產,棲谷茶業產值及產量每年都以30%的速度遞增。

在安徽省幹毛茶產量已從最高峰的第三位跌至第八位、產值跌至第九位的2017年,石張紅更是帶領著棲谷茶業逆勢上揚,包括太平猴魁、祁門紅茶、黃山毛峰、六安瓜片、安吉白茶五大品種在內,共創造了年產值700萬元、產量1萬斤的歷史最佳績。

從“做自己喜歡的事”到“向未來挑戰”

從財務專業轉行,石張紅之所以能夠在安徽茶產業“大而不強”的尷尬處境中脫穎而出,與她試圖打通產業鏈的經營思維不無關係。

從幾大名茶的核心產區收購專屬茶山、建立專屬茶園加工廠到在北京、合肥等地設立直營門店,早在2014年創辦之日起,棲谷茶業就已實現產銷一體化。

對石張紅而言,如果說學茶是“做自己喜歡的事”,那麼向上遊延伸產茶、製茶則是“向未來挑戰”。

時間追溯至2004年,在親戚家的老字號茶葉店裡做財務工作的她,對茶的歷史文化和專業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儘管外表淡如菊,但內心對茶文化的喜愛卻如茶般濃烈。

正因如此,她毅然轉行,開啟了長達七年的茶葉專業知識和銷售技巧及市場分析的刻苦學習之路,並於2011年創立了人生中第一家公司——合肥德瑞百貨有限公司,主營核心產區的手工高山茶和相關茶產品。

石張紅的性格並不外向,也不是天生的“銷售精英”,但她的銷售之路卻頗為平坦。

在其看來,因為茶葉本身就是代表安徽的一張名片,自創立以來,德瑞百貨的銷售業績始終保持平穩,年銷售額達400萬元。

用石張紅自己的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令每天的生活很快樂很充實。

但是,在省內外多家知名茶企學習的7年間,她對茶的市場理解、對茶的經營方向的獨到領悟令她不得不開始“居安思危”。

在業界素有“中國七萬茶企不敵一個立頓”的說法,她將源頭歸結於中國茶文化傳播的匱乏和產品統一標準化執行的缺失。

安徽棲谷茶業有限公司創始人——石張紅

“茶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茶有兩種,一種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一種是‘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她希望,人飲茶,應超出茶是件商品本身的意義,既能品味到眼前的現實生活,更能感受到茶香中精髓和人生的詩意和遠方。“傳播茶文化是每一個做茶人畢生的夢想。”

迴歸到安徽茶,雖名品繁多,中國十大名茶佔去其四,但始終難以“走出去”,其關鍵同樣在於安徽茶文化傳播和專業知識的宣傳不足。

“茶屬於哪個品類、產地是否是核心產區、製作工藝需要幾道環節、不同品類的沖泡方法的不同……飲茶人既要了解所飲茶的背景知識,也要會品鑑茶的劣優、不同的湯色、不同的香味,安徽茶葉的口碑自然就會傳播出去。”石張紅表示,茶是安徽的一張名片,如果將之賦予更好的文化底蘊統一標準和產品特色,就可以走得更遠。從自身做起,基於建立品牌的發展需求,棲谷茶業應運而生。

眼下,無論從品質還是從產量、產值來說,棲谷茶業的發展都日漸平穩,但十多年的行業經驗令石張紅也早已看到了危機。

她透露,“我們的行業口碑很好,喝過棲谷茶的人幾乎都成了‘回頭客’,但口口相傳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的發展速度,在品牌推廣方面我們仍有很多功課要做。”

就行業環境而言,缺乏統一標準、統一製作以及官方推廣的安徽茶產業發展日漸遲緩。

安徽有好山好水,尤其是太平猴魁的產區,氣候、植被、海拔、地理條件等得天獨厚的環境非常適合茶生長。但正因為缺乏統一標準,影響了安徽茶的發展。

石張紅表示,產品統一標準問題是茶企普遍面臨的煩惱,而棲谷茶業已在源頭把控質量關、產品分類分級、選茶製茶標準制定等環節走在行業前列。“我們一直堅持使用有機肥,不打農藥,採用環保的防蟲燈驅蟲。同時在把控茶葉質量環節,每片鮮葉都經過嚴格篩查、根據茶葉所在的地理位置,採摘時間以及製茶工藝師的工齡來確定茶葉等級。”

未來,如何在生產端做高品質又多元化的產品迎合新的消費需求,在銷售端體現個性化、定製化服務,定製專屬化產品,在文化傳播端通過開展品茶、鑑茶、茶藝等方面茶會形式傳播茶文化、傳遞茶知識,石張紅深知,“即便是傳統行業,也需要不斷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