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国外快10倍!他研制出抵抗—120℃的手套,助力中国完成一项壮举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在茫茫太空中行走了19分35秒,成功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这19分35秒让国人沸腾,却让青岛科技大学校友常大勇"神经紧张到了极点",因为"神七"宇航员舱外航天服橡胶系列产品是由他主持研制,航天员太空行走的成功与否与他的团队密不可分。

比国外快10倍!他研制出抵抗—120℃的手套,助力中国完成一项壮举

常大勇,1979年考入青岛科技大学橡胶工业专业。先后负责、主持完成了30余项不同级别科研项目的研制任务,多项填补了国家空白,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几项国家重点航天、航空项目,技术水平均国内领先,达到或超过了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有的项目被行业专家评定为建国以来重大技术突破。特别是国家重点航天工程"神舟"系列项目"神五"、"神六"、"神七"、"神九""神十"用橡胶材料的研制成功,为实现中国首次出舱活动任务和自主太空探索做出了主要贡献。

成功申请项目,却遭众人猜疑

比国外快10倍!他研制出抵抗—120℃的手套,助力中国完成一项壮举

宇航员出舱要依靠舱外航天服提供生命保障,因此"神七"宇航员舱外航天服是"神七"项目的关键技术。而宇航员出舱要用手来完成行走和各种操作,这些功能主要由手套上的橡胶产品来保证,故"神七"宇航员舱外航天服橡胶系列产品项目被列为"神七"宇航员舱外航天服的关键技术之一。

2004年,常大勇赴北京申请"神七"宇航员舱外航天服橡胶系列产品项目,击败了国内的60多家橡胶企事业单位的竞争对手,于当年7月正式签定技术协议(2008年1月完成)。很多研究院所为沈阳橡胶研究设计院拿到这个大项目而感到十分惊奇,有几位院所长甚至要求手下的人说:"打听一下,这个常大勇是谁?"由常大勇主持这个项目并不是什么意外,很大程度上是水到渠成、非他莫属的事。此前,常大勇先后主持研发成功了我国著名的某型号"歼击机发动机"大型复合橡胶密封圈和大型复合环散胶圈以及耐高低温、高压橡胶波纹软管的研制;参与主持研发了国家"八六三"项目"平流层和跨大气层飞行器演示样机"用复合橡胶波纹软管的研制;主持研发了"神五"、"神六"舱内宇航服用"橡胶复合腕关节"的研制。

没有技术借鉴,一切从零开始

接受了研发任务之后,接下来摆在常大勇他们面前的具体研制工作是相当困难的:几乎没有技术资料可供借鉴,国外对此严格保密,国内更是没有一家单位的橡胶产品在舱外的太空中使用过,对此项工作的经验为零,一切都要白手起家,从头开始。常大勇和他所在课题组的同事们不分昼夜的刻苦研发。常大勇整天在思索、在琢磨、在总结他们的工作。他曾经几次半夜梦中从床上跳起来考虑:我那个设想这样做行不行?

经无数次试验之后,"神七"宇航员舱外航天服橡胶系列产品的研制工程终于竣工了。在国内无人涉足的知识领域,常大勇的苦心探索实现了从特殊原材料的筛选到胶料性能的突破,乃至生产工艺上的创新,此间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

突破技术难题,助力太空触摸

比国外快10倍!他研制出抵抗—120℃的手套,助力中国完成一项壮举

"技术突破的最大难题是太空中的超低温。"常大勇说。普通橡胶在低于-60℃温度条件下就会变脆,呈"玻璃态",稍一活动就会碎裂,丧失使用性能。而对于舱外宇航服,即使指尖大小的破损,也会造成灭顶之灾。据悉,国外研制同类舱外宇航服的橡胶材料,大约用了30年的时间;而常大勇和他的近10人小团队,仅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攻克了这个难题。

成功向国家交上合格答卷的常大勇和他的团队,已经记不得为了找到适合太空极端恶劣环境的橡胶材料,究竟具体做了多少次试验。

常大勇只用一个相对笼统地数字回答说:"指套的选材实验大约至少经过了近千次吧。"这种其貌不扬的橡胶指套终于一次次突破极限,达到了-120℃的低温标准。常大勇说,在太空条件下,这种橡胶材料摸起来与在地面基本没有差别,一样柔软、灵活自如。如果有必要,翟志刚可以戴着这付手套,轻巧地在太空捡起一枚1分硬币。除了手指套以外,沈阳橡胶研究设计院共为神七提供了7大系列13种规格近500件橡胶配套产品,包括宇航员掌面隔热垫、肩垫等。

比国外快10倍!他研制出抵抗—120℃的手套,助力中国完成一项壮举

因此,在翟志刚出舱太空行走的19分35秒里,常大勇的心"跳到了嗓子眼上"、"神经紧张到了极点";当翟志刚顺利返回轨道舱,关上舱门的那一刻,常大勇的心放了下来、神经也放松了,他知道:他们的舱外航天服手套成功了。"一生能遇到这样的项目,很荣幸。"这是常大勇的心声,而他也继续奋战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更多校园资讯请关注头条号:青岛科技大学招生办

注:素材来自青科大校友网、中国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