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既不能阻擋敵人,更不能保護漢人,真正的作用被誤讀兩千年


長城既不能阻擋敵人,更不能保護漢人,真正的作用被誤讀兩千年


被誤解的長城,長城的作用是預警而不是防禦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長城是農耕民族保護自己不受牧民侵擾的唯一屏障,之所以建長城,是因為農耕民族相比於牧民,有著武力上的絕對劣勢,一旦牧民越過了長城,戰鬥就會變成一邊倒的屠殺。因此為了生存,農耕民族不得不築起長城保護自己。

但是,實際上,只要仔細研讀一下關於長城的歷史,就會發現這種說法實屬無稽之談。長城真正的作用不是用來阻擋遊牧民族,而是為了更快的預警敵人的到來,以讓長城內的百姓做好準備,降低損失,為主力部隊的到來贏得時間。

長城阻擋不住入侵者

長城究竟能不能阻擋遊牧民族?先讓我們看看長城的長度,就今日遺留的明長城來看,長城的總長達到了8851.8千米。這麼長的地方如果要處處把守,需要的士兵數量十分龐大。顯然,就算是再龐大的軍隊,一旦分攤到如此長的防線,每一處的防守也必然會十分薄弱。

遊牧民族只要集中兵力攻取任意一點,都可以輕鬆突破。就以大修長城的明朝為例,雖然明長城的質量與長度都為歷代長城之最,但是蒙古人依然可以隨意越過長城,南下進犯中原。無論是也先、伯顏帖木兒,還是嘉靖年間的俺答,都從未因長城而停止進軍的腳步。


長城既不能阻擋敵人,更不能保護漢人,真正的作用被誤讀兩千年


▲雄偉的明長城並不能阻擋北方的入侵者(圖源網絡)


再比如後來明朝末年明朝(雖然建州女真屬於漁獵民族,但皇太極的軍隊已經以騎兵為主)與後金的戰爭。因為關寧防線固若金湯,皇太極每次都不得不從蒙古繞道,從長城南下入軍,而長城的守軍則往往做不出像樣的抵抗。皇太極由此可以長驅直入、直搗京師,殺袁崇煥一個措手不及。

為什麼關寧防線能輕易擋住後金,而擁有百萬駐軍的長城卻不行,原因就在於防線的長度。

關寧防線雖然人少,但是防線很短,因此10萬人馬可以聚集在關鍵的幾處,確保防線的每一處都有充分的人手武備進行防衛,而長城因為防線過長,以至於處處薄弱,一攻就破,畢竟就算是再高再厚的牆,沒有足夠的人駐守,也是白搭。


長城既不能阻擋敵人,更不能保護漢人,真正的作用被誤讀兩千年


▲長城。圖源網絡


建長城不是打不過,而是為了預警

看到這裡,有人也許會反駁,雖然長城在很多時候無法阻擋北方的遊牧民族,但是在野戰,農耕民族更加不是遊牧民族的對手,因此,建起長城也是無奈之舉。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最開始修建長城的是秦朝,那麼秦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績是怎樣的?

這個時候蒙恬剛剛率領部隊擊敗了匈奴人,正如過秦論所講的“胡人不敢南下以牧馬,士不敢彎弓以抱怨”。可見秦軍的實力根本就不懼怕匈奴,相反還把匈奴打的落花流水,秦國造長城顯然不是因為懼怕匈奴才建的牆。

再比如後來的漢唐,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壓制了北方的遊牧民族,但是他們卻依然不斷的修繕長城,可見修不修長城跟能不能在野戰中擊敗遊牧民族一點關係都沒有。

那麼長城的作用究竟是什麼?

很簡單,我們看一看今日川普建牆的理由立即就明白了,川普為什麼建牆,就像他自己說的,是為了防止墨西哥人的偷渡,減輕南部巡邏隊的壓力,能讓非法移民及時得到遣返。

看明白了吧,是為了更快的遣返移民,因為南部巡邏隊人手有限,不可能面面兼顧,很多人就是鑽了這樣的空子,私自偷渡到了美國,而建了牆則可以及時預警,一旦難民上了牆,警報就會響起,這樣巡邏隊就能迅速定位,將其遣返。這也就是為什麼當白左教授登上牆說阻擋不了難民時,川普說他不懂的原因。如果建牆是因為打不過,那難道美國還打不過墨西哥嗎?


長城既不能阻擋敵人,更不能保護漢人,真正的作用被誤讀兩千年


▲燃起烽火預警才是長城的核心作用(圖源網絡)


秦朝建牆的目的大致也是如此,要知道遊牧民族的騎兵往往機動力較強,流竄的速度非常快,再加上那時候通信不便,往往人家搶完了準備打道回府,軍隊這邊才剛知道消息,往往在主力大軍趕來之前,牧民們就已經逃之夭夭。

而長城的建立就是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如果去過長城的朋友就會發現,長城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有一個烽火臺,這個就是用來預警的工具。

長城雖然擋不住敵人,但可以及時預警,讓關內的軍隊儘早得知消息,儘快來馳援。明朝的例子也是如此,長城雖然擋不住皇太極,但卻可以儘快做出預警,通知關內的軍隊來源,皇太極幾次雖然搶劫成功,但卻未能攻下京城就因為此,因為關內來援的大批軍隊不允許他這樣幹。

長城的作用,是為了儘量降低遊牧民族南下帶來的損失,而絕不是因為打不過,這就像以前的大戶往往修牆來防治小偷,並不是大戶豢養的家丁打不過小偷,實在是防不勝防,不怕一萬,只怕萬一。


長城既不能阻擋敵人,更不能保護漢人,真正的作用被誤讀兩千年


▲長城。圖源網絡


外國的長城也是為了預警

在西方,像中國這樣建長城的還有羅馬帝國,與中國一樣,羅馬帝國疆域廣闊,也面對著大批的蠻族,因此羅馬也建了長城來防禦他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哈德良長城。

羅馬人建起這道長城以防禦北邊的皮克特人,但是與中國長城一樣,皮克特人也經常找到城牆的空子,輕鬆到了內地,但是由於長城的預警,羅馬軍團總能及時趕到,將其殲滅,哈德良長城起到的就是向主力軍團預警的作用。

再比如後面3-5世紀羅馬為了阻擋蠻族入侵而設的萊茵河、多瑙河防線,更是根據這一原理而建,只不過長城變成了依照兩條河而建的防禦工事。

羅馬人將數量龐大但戰鬥力弱的邊防軍安排在兩河防線,他們的任務不是殲滅敵人,而是儘快發出預警,通知內地的野戰軍團,除此之外,邊防軍會盡力襲擊蠻族的後勤隊伍,並解決一些落單的敵軍,來為大部隊的趕到贏得時間,這種在邊境上不抵抗,而將敵人拖住以為大部隊贏得時間的戰術叫做縱深防禦。

因為面對大批,不間斷的蠻族入侵,在邊境阻擋他們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將其限制在一定區域,為主力贏得時間將其聚殲顯然是個好辦法。中國長城的原理,大抵也是如此。


長城既不能阻擋敵人,更不能保護漢人,真正的作用被誤讀兩千年


▲哈德良長城遺址(圖源網絡)



長城既不能阻擋敵人,更不能保護漢人,真正的作用被誤讀兩千年


▲組建一支善於野戰的職業軍隊才是正道(圖源網絡)


長城,既不能阻擋敵人,更不能真正的保護牆後的居民,長城的作用,更多是充當警報器的作用,使得牆內的居民和軍隊能儘早察覺到敵人的入侵,因而及時的做出反應,將損失降到最低。

長城,遠不是像電影《長城》所描述的那樣,是保護牆內居民的唯一屏障,真正打敗遊牧民族的,不是又高又厚的城牆,而是那一個個可以在野戰中與之一決雌雄的血性男兒。

無論是漢朝還是唐朝,都是依靠著一支英勇善戰的軍隊,在草原上拒敵於千里之外,在野戰中用絕對的實力消滅敵人。

反觀後來的宋朝與明朝,將所有的資源用於修建城牆,而不是組建一支精銳的職業軍隊,因此,就只能在野戰中被動挨打,將戰爭的主動權拱手相讓。

無論是范仲淹對西夏的築城戰術,還是袁崇煥的“憑堅城、用大炮”,總的來說,都是一種因為軍隊實力不足而不得不採取的消極戰略,而這種消極的戰略,往往會拖垮王朝的經濟,將王朝一點點的拉入深淵。

躲在城牆後面,將警報器當成護身符,終究不是什麼好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