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輿地:你知道今天的海口曾經用過哪些名字麼?

地名的變化,往往能表現出一條獨特的歷史線索;梳理地名流變,往往可以“以小見大”地把握某一地區的通史脈絡

。海口雖然在歷史時期,屬於遠離中原的華夏極南之地,卻也經歷了從“珠崖”、“朱盧”與“崖州”,到“瓊州”與“瓊山”,最終定名“海口”的多次變遷,且前述五個地名的行政層級也多有升降,這就進一步增加了“海口”地名流變的複雜性。本文就從這四個曾用名與一個現用名入手,結合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史變遷規律,為您梳理一番海口的曾用名與現用名的流變。

曾用名:珠崖郡(前110年-前46年)

海口地區的第一個華夏化地名是珠崖,在此以前,雖然以島北為主的整個海南島屬於百越族群的聚居區,且在秦末漢初歸屬於南越國統轄,但並沒有任何文字資料確切地記載海口乃至整座海南島,在漢朝以前的統治者命名時叫什麼名字,所以尚且無法知道珠崖在此以前叫什麼名字。

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在征服南越後,全面接管了南越的行政,並設置珠崖郡,以瞫都縣(海口遵譚鎮)為郡治,管轄瞫都、珠崖(海口東)、玳瑁(瓊山)、苟中(澄邁)、紫貝(文昌)、臨振(三亞)、山南(陵水)等七縣,郡治,管轄今海南島的東部地區(島西部歸儋耳郡管轄)。從此,海口地區乃至於整座海南島方才可以確證的編入到華夏政治體的行政體系之中。而如今的海口市轄地區方才有了第一個郡級統縣政區地名,由於漢郡在漢中期便隨著削藩舉措的進行而數量增多、幅員縮小,所以此時的漢郡,不比秦郡,僅僅相當於如今的一個地級市。

珠崖,郡名。在南海,漢武帝置,地居海中,產珠,故曰珠崖,亦曰朱崖。——《康熙字典》

“珠崖二字,“珠”是指海南乃至整個嶺南的物產“珍珠”,“崖”則是指海南島臨海地區的地貌,二者結合的意思便是“出產珍珠的崖岸”,珠崖郡的轄縣也多與海產品相關,比如玳瑁、紫貝、珠崖便是明證。

讀史輿地:你知道今天的海口曾經用過哪些名字麼?

海南一景

曾用名:朱盧縣(前46年-43年)

由於海南島距離中央政權過於玄遠,且山海相隔,所以中原政權在海南島的郡縣制一直無法在漢唐時期持續存在,而是隨著中原政權的需要時斷時續,有的時候整個海南島處於有縣無郡,整體歸兩廣南部的合浦郡管轄的情形,有的時候甚至將珠崖郡、儋耳郡等海南島的郡縣建制整體遷往雷州半島。

公元前46年,西漢朝廷廢珠崖郡為朱盧縣,歸海峽以北的合浦郡管轄,朱盧的得名,應當是對“珠崖”的變體,“盧”字繁體為“盧”,漢隸寫法與“崖”相近。

公元43年馬援平交趾,將位於海南島朱盧縣廢掉,日後雖然孫吳曾經恢復朱盧縣的建制,但此朱盧縣已北遷在雷州半島。所以,在整個東漢魏晉南朝的大段時間內,海南島都是在名義上歸治所在雷州半島的珠崖郡來管轄,實際上連郡縣都沒有,直接回歸到如同蜀漢時期的“南中”那般的部落聯盟狀態。

讀史輿地:你知道今天的海口曾經用過哪些名字麼?

海南一景

曾用名:崖州(622-972)

南梁大同年間(535-546),佔耳黎族在冼夫人聲望號召下歸附南梁,設置崖州(在今儋州市),這才重新在海南島恢復了行政上的直接統治。隋大業三年(607年),改崖州為珠崖郡,並將治所遷回更靠近雷州半島的海口地區,治所在舍城縣(今海口市瓊山區靈山鎮),此時整個海南島歸珠崖、儋耳、臨振三個郡管轄,比漢代多置一個郡的編制,可見此時島內開發度的進步。從此以後海口地區與海南島才持續地歸中原政權行政體系直接管轄。

入唐以後,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郡級政區的非常氾濫與州級單位的相對氾濫,為了整合行政層級,減少冗雜的地方官,推行“廢郡改州,省幷州郡”的政策,隋代三郡便於公元622年分別取原有郡名中的一個字,改名為崖州、儋州、振州。在整個唐代,崖州除了在742年-758年間短暫地改回珠崖郡以外,基本上一直都是海口地區的行政建制之一,直到宋初(972年),崖州方才從海口地區遷往如今的三亞,取代振州成為三亞地區的曾用名之一。

曾用名:瓊州府(631-1367)

公元632年(貞觀五年),珠崖改郡崖州後十年,隨著治世的到來,整個海南島的戶籍人口也大幅增加,這就有了增加“州縣”管理新增編戶齊民的必要。所以,治所在今瓊山的瓊州便從崖州分置而出。

瓊州在唐宋時期僅僅囊括今天的海口及其東部幾縣,明洪武元年(1368)平廣東,升乾寧安撫司為瓊州府,轄儋州、崖州、萬州三州13縣,並將南海諸島改歸此時已位於三亞的崖州管轄,清代基本沿襲明制。所以,“瓊州”之名在明清時期便上升為整座海南島的行政名稱,由此成為如今海南省的簡稱,便不再僅僅是海口的地名。

曾用名:瓊山縣(627-1926)

公元627年,唐朝在漢玳瑁縣範圍上設置瓊山縣,從唐初(627)至民初(1926),瓊山縣與瓊州一直是包括海口地區在內的整個海南島的政治中心,也是包括海口地在內的百里之區在這1300年間的縣級正式名稱,有著豐富的歷史古蹟積澱,所以瓊山在1994年便成為整個海南省的第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趣的是,如今的瓊山,僅僅是海口市的一個轄區,千年前的海口則僅僅是瓊山縣的一個港口,千年之間,兩處地名的層級正好高低互換。

讀史輿地:你知道今天的海口曾經用過哪些名字麼?

瓊山一景

現用名:海口(1073-今)

公元1073年,宋神宗為了充實邊防而在今天的海口市區建立了海口浦,作為海南島北渡海峽的港口,海口因此而得名。海口浦歷經元代的海口港、明代的海口都/所/所城、清代的瓊州口,一直是海南島與雷州半島之間的南港口。並也因此而成為1858年《天津條約》議定開埠通商的瓊州口岸,海口地區也因次而反超瓊山縣,逐步成為海南島北部乃至整個島嶼的政治經濟中心。

公元1926年12月-1931年2月間,海口市在民國時期存在了短暫的4年,這是海口第一次在行政建制上脫離瓊山縣。1950年海口解放後,海口市再度建立,成為廣東省的一個省轄市;1986年,海口市升格為廣東省的地級市;1988年,海南建省,海口成為海南省會所在。

讀史輿地:你知道今天的海口曾經用過哪些名字麼?

海口一景

綜上,本文大致梳理了漢武帝以來,海口地區的曾用名與現用名的變遷流變,從行政區劃變遷角度,為您勾勒了一條海口地區在中國通史中的一番變化,如果覺得本文不錯,對您有幫助,一定要點贊支持哦。

本文系今日頭條【了不起的城市·海口篇】專欄約稿

且本文為頭條號寒鯤的【讀史輿地】系列文章,同系列的往期文章還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