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神經大條,總被同學嘲笑怎麼辦?

我家孩子神經大條,總被同學嘲笑怎麼辦?

前幾天,蘭蘭媽在公眾號上發了一篇《如何避免養出“玻璃心”的孩子》的文章,引起了熱烈討論。後來,我一個好久沒聯繫的高中同學找到我,說“我家孩子倒是不玻璃心,但是她神經太大條了,我都發愁……”

她說情況是這樣:

她女兒Ella上三年級,班裡的同學有時會在背後嘲笑她。因為Ella會編造一些故事,然後煞有介事地講給同學。她說自己有一個四年級的男朋友(實際並沒有)。她說暑假的時候他們會去國外冒險,還說想要和這個男孩結婚。

有的孩子衝她的故事翻白眼,她全然不知。Ella認為那些譏笑的人,是在和她一起笑,而不是嘲笑她。所以她繼續講那些無聊的故事,讓他們笑得更厲害。

Ella不明白,為什麼班裡的同學不喜歡她。

我同學很頭疼,她向女兒解釋了什麼是得體的行為,但Ella似乎並不理解。

你家的孩子是否有這類的問題呢?例如“神經大條”,難以讀懂“社交信號”?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醫師凱西•柯恩提供了一個小測試:

小測試

1. 孩子在接近其他人的時候,是否能運用合適的方式,並且考慮到別人的感受?

2. 別人要求你的孩子停止做某事的時候,他是否能停下來不做?

3. 當孩子看到別人臉色難看時,他是否能因此改變行為?例如大吼大叫的時候遭到白眼,他是否會有所收斂?

4. 孩子在和其他人一起玩的時候,是否能遵從別人的意見?

5. 孩子是否能輸得起?

6. 當其他人開玩笑、逗他時,孩子是否會理解這是個玩笑,而非攻擊或者挑釁?

7. 當孩子聽到朋友講一件讓人難過的事情時,他是否能表達安慰?

如果以上有三條你家孩子做不到的話,蘭蘭媽認為這篇文章值得你看一看。

社交能力強的孩子能時不時地觀察留意周圍的環境,並且發現一些跡象,來指導自己的社交行為。這些孩子能很輕易地融入到周圍發生的事情中,並且知道在這種情況下,行為舉止該如何表現。

他們通常體驗過各種不同的情緒,並且能用恰當的方式表達和識別這些複雜的情緒。這個技巧使他們更容易與他人產生共情力、同理心。

如何幫助孩子讀懂社交信號,在社交活動中言行得體呢?

美國兒童心理醫師凱西•柯恩在多年研究如何培養孩子社交技能之後,給出瞭如下建議:

01

留意孩子生活中發生的事情

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的社交世界。問孩子一些關於他的朋友及熟人的具體問題,“午飯的時候誰坐你對面?”、“今天和同學聊了些什麼?”、“課間的時候,你喜歡玩什麼?”

這些問題讓孩子瞭解到周圍發生事情的重要性,以及人際關係需要發展和維護。

02

幫助孩子注意話語中的暗示

那些識別社交信號有困難的孩子,常常分辨不出語氣的不同。他們可能會反應過激,把普通的語氣理解為生氣。還有可能神經大條,當別人限制他們某種行為的時候,不當回事。

例如大孩子試圖阻止小孩子停止那些招人討厭的行為,大孩子根本不可能成功,反而會非常沮喪。

減少這種行為的最好方法,就是當不讓孩子做某些事的時候,如果他能停止不做,就給予獎勵。

例如:當哥哥要求四歲的弟弟不要戳他的時候,如果弟弟能停止,就告訴他你很高興看到他能聽話。

03

鼓勵孩子多一些幽默感

大笑有治癒的功效。孩子的生活中有很多壓力,例如來自學業和同伴方面的壓力,你可以幫助孩子看到生活中有趣好玩的一面。吃飯的時候講些笑話,帶孩子一起看喜劇片。

最重要的是教導孩子如何自我解嘲。下次你犯錯的時候,指出自己的錯誤,然後大聲取笑自己。幫助孩子看到犯錯是人生的一部分,犯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要從錯誤中學習,然後生活還會繼續。

有的孩子不知道如何應對別人的玩笑,往往會把並無惡意的行為看得太過嚴重。幫助孩子分辨出有些行為是出於善意並非惡意。

即使不是每次都出自善意,但在下結論之前,先假設對方並無惡意,這樣做並無傷大雅。

04

鼓勵孩子主動接納別人的感受

幫助孩子通過禮貌的方式來認同和體會別人的感受。讓孩子告訴你他的朋友喜歡玩什麼,或者願意做什麼事情。

鼓勵孩子要接納別的孩子,而不要排斥他們,不要搞小團體。特別是在小學,接納和排斥是個大問題。幫助孩子學習包容和接納他人,瞭解到世界是由興趣各不相同的孩子所組成。

05

給孩子創造機會練習社交技能

讓孩子多參加社交活動,例如同學的生日會,或者報名參加非競爭性的活動,比如騎馬和美術課程。

這些活動從本質上來說,都需要彼此合作,而不是競爭。

參加完家庭聚會之後,可以詢問孩子對一些事情是什麼感覺,以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生活中很多時刻都可以創造機會來練習。例如,和孩子坐在一個便於觀察別人的地方,比如餐廳或者商場裡。

● 一起觀察人們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看看它們到底傳達什麼樣的情緒。你可以這樣問孩子:“你認為那個男的是幹什麼工作的?”或者:“你認為那個人要去哪兒?”

● 留意那些幫助我們理解他人感受的信號,然後問他:“你認為那個男孩為什麼哭?”“從那個阿姨的表情中,你能看出她的情緒是怎樣的?”

● 告訴孩子通過觀察人們行為舉止就能知道他的感受。“注意看她的臉通紅,聲音也提高了,咬牙切齒的樣子,她一定很生氣!”

以上這五個方法就是美國兒童心理醫師給出的錦囊,希望對你有啟發。

美國研究情商領域的丹尼爾•戈爾曼在《影響你一生的社交商》中寫到,一個研究小組調查了1000多名美國婦女,請她們評價自己某一天內的活動,內容包括她們的行為、她們的夥伴和她們的感受。

結果發現,對她們幸福感影響最強烈的並不是她們的收入和工作壓力,也不是她們的婚姻狀況,而是她們的夥伴。

研究結果顯示,最能讓人們產生幸福感的因素依次是:

1. 朋友

2. 親屬

3. 配偶/戀人

4. 孩子

5. 顧客/客戶

6. 同事

7. 老闆

8. 獨處

他建議,我們應該積極改善與周圍人的關係,使交流的過程充滿快樂,因為這將大大提升你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和諧的人際關係就像情感維生素一樣,可以幫助我們渡過難關,並且在學習、工作的日常生活中滋養我們。

這也正是我們培養孩子社交情商的意義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