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成書在後,孔子拜師在前:親向老子學了什麼高深學問?

所有的大導師都出身於好學生。

孔子青年時期就是一個超級學霸!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用現代漢語可以翻譯為:三人成圈,朋友圈一定有良師益友。

誰好就要向誰學——

孔子學琴於師襄,問樂於萇弘;學官於郯子,問禮於老子……

正所謂學無常師,孔子的老師很多,因此孔子能夠成為集大成者,承擔偉大的歷史使命。

道德經成書在後,孔子拜師在前:親向老子學了什麼高深學問?

在孔子眼裡,老子“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據《莊子》、《呂氏春秋》、《禮記》、《史記》、《水經注》等記載,孔子多次向老子問學,具體情況儘管“劇透”不太多,但要點情節包括:

最初,禮制禮學是孔子的學習重點。那時孔子才17歲。老子是周朝大家,深知周禮及其典章文化。

後來,學習重點主要是為人處世、修身養性、修齊治平、讀經問道等方面。這是老子傳授的重要方向。

另外,採用的教學形式主要是一對一,而非一對多。同時還有一起實地考察的方式。亦可見老子對孔子的重視。

道德經成書在後,孔子拜師在前:親向老子學了什麼高深學問?

孔子就教於老子的學習效果如何呢?

其一,早年課程是周禮周制,當然是滿分+。孔子及徒弟到處推行禮樂教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即使四處碰壁如喪家之犬,也始終不改其志。

其二,後來的學習側重於修齊治平、讀經問道等方面。

老子告訴孔子要懂得進退:“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這句話幾乎成為孔子的人生寫照和預言:做了高官則施行抱負(偶爾),抱負無法施展,則如飛蓬順勢而行(大多數時間)。

後來孟子沿用和發揮了這句話的大意,其語亦成為經典名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老子還告訴孔子深藏若虛、大智若愚、去驕寡慾的重要性:“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

當孔子離去時,老子專門送他出門,可見老子對孔子的厚愛。臨行特別補充交代一些注意事項,如作為人子人臣,不要有私心;不要因妄加評議或詆謗他人而引來災禍等等。

離別前注意安全的話語,往往體現著師長的拳拳愛心。

孔子一生,無論是學習、做官、傳授、編書,無論是得意還是失意,無論是安定還是流離,總的來說是身體力行,積極入世,力爭實現修齊治平的理想,保持著孜孜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精神狀態。同時,能秉持中庸之道,順應時勢,言行有度,進退有據,並規避風險。顯然,這些與老子的教導是分不開的。

道德經成書在後,孔子拜師在前:親向老子學了什麼高深學問?

其三,最重要的課程,也是一生的課程是問道。

從老子那兒學習回來,孔子對弟子評價老子的一段話非常經典:“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矢 。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神龍見首不見尾。顯然,老子的學問玄之又玄,孔子的學習似懂非懂。

雖然孔子並不能全盤理解消化老子的道德學問,但他能體會到老子的高深玄妙。

孔子學易,先後陷於度數、陰陽等困惑之中,其後問易於老子,最終得到老子的指點和啟發,並深受老子的影響。

孔子整理編修六經,其主要目的是文以載道。特別是晚年著重整理傳習工作,非常喜歡甚至痴迷於易經研修,以至於到了韋編三絕的程度。

孔子曾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說晚年時達到了大自在的狀態。最後,他總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以上語言可視為孔子得道的標誌。

道德經成書在後,孔子拜師在前:親向老子學了什麼高深學問?

老子西出函谷關,才留下五千言《道德經》。孔子雖無緣得讀,但以歷史機緣多次拜會老子,並得老子親授心傳,正所謂思想交匯,薪火相傳。同時能以其卓然不群、獨立不遷、堅韌不拔的精神毅力,轉益多師,融會貫通,最終完成使命,開宗明義,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

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萬古流芳,高山仰止。

老子和孔子這兩位偉大的聖者,猶如東方兩大璀璨的星座,穿越時空,照耀著世界。


先行者總部——

生命本悟,快樂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經行天下光未央歡迎交流,

歡迎訂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