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瞭然|兩會代表江然手記:社區治理應從“模擬信號”向“數字信號”轉變

一目了然|两会代表江然手记:社区治理应从“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转变

從一名記者的角度看“兩會”,或許可以說是作為媒體人,一年一度的職責和慣例;從一位人大代表或者政協委員的角度看“兩會”,則是他們在其位、謀其政的使命和擔當;如果這位觀察者,既是記者又是人大代表,雙重身份雙重視角,又會看到一個怎樣的“兩會”?

繼去年地方兩會之後,我們再次啟動專欄“一目瞭然”,通過四川省人大代表、全國主流財經媒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江然的視角觀察“兩會”,瞭解那些與區域經濟以及城市發展治理相關的獨到見解。

一目了然|两会代表江然手记:社区治理应从“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转变

1月14日上午,四川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成都開幕。省長尹力代表四川省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報告。在2018年國內外局勢複雜多變的局勢下,四川能交出這樣一份靚麗答卷,殊為不易——全省地區生產總值超4萬億元、增長8%,是四川經濟總量首次實現3年上一個萬億臺階。

論經濟發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成績,是四川老百姓有目共睹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省政府報告提到了“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這一點令人期待。尤其是對四川省會城市成都而言,這個能級快速躍升的城市,已經成為管理著20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管理難度越來越大。

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於美好生活需要,每個人定義不同。市民的衡量標準,很大部分取決於日常需求能否被最大化滿足。

我們的社區是構建市民生活的基本單元,普通人可能感受不到全省今年經濟規模又長了多少,但下樓能不能買到菜、便利店夠不夠是隨時都感受到的;社區也是城市治理距離市民最近的一公里,政府的公信力、親和力和執行力,很多時候體現於此。

成都在2017年召開了社區發展治理大會,成都社區發展治理新模式榮獲了全國“2018民生示範工程”第一名。剛剛閉幕的成都市委全會也明確提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提升民生福利和超大城市治理水平。社區作為城市治理最前沿,更應該引入先進的現代治理理念,來提高發展治理水平。

眼下,一些社區的服務和工作的運行還像電視的“模擬信號”,沒有能向“數字信號”轉變,表現在很多工作處於“差不多”的狀態,服務供給和服務需求對接還不精準。但精細化的社區管理,應該是沒有灰色和模糊地帶的,而是進一步釐清社區職責義務和權力界限、釐清公共空間和私有空間的區別,釐清不同形態的社區所對應的老百姓不同的需求。

比如統一店招的工作,很多城市都在做,但為何評價不一?因為有觀點認為,在公空間的店招是商店的私產;再比如新生事物共享住宿,把住房改為民宿經營,投訴到社區,社區也束手無策?因為本來私有的空間現在變為公共了,矛盾隨之顯現。社區治理的難點也在這“公私”之間,需要更高的管理智慧。

作為四川省“一干多支”戰略中的主幹,成都只有在分類研究和精準服務方面做細做實,才能給四川省其他地區提供更多的治理經驗。

如何做細做實?

首先應強化社區存在感。社區的發展和治理不可分割,發展能推動治理,治理也將服務更好的發展。這要靠壯大社區的服務功能、 提供更多的生活場景、引入更多元的生活方式來實現。

其次,明晰社區職責清單,形成分層治理。該政府部門、街道鄉鎮做的事,就不能隨意轉嫁給社區,應該讓社區優先把社區級別的事情做好。

最後,構建以社區居民為中心的評價機制。要更好地利用互聯網的方式,真正實現社區的口碑評價——比如15分鐘內有沒有生活圈?打造的消費場景愛不愛去?新增的社區公園和開敞空間留不留得住人?以此倒逼社區思考如何以更好的服務來“討好”市民,得到市民的認可,讓社區發展治理徹底轉向以人的需求為導向。

同時,我也期待把成都正在大力推進的綠道建設、新經濟、智慧城市、低碳城市等和社區營造結合起來,創造高品質的社區,讓城市迴歸生活的本質,助力成都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文字 | 江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