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9岁以第一名考取秀才,名震一时,却考一辈子只停留在秀才级别


今天我们来聊称得上是古代中国运气最差的一位读书人,蒲松龄。许多读者肯定知道,蒲松龄是《聊斋》的作者。

但是,你可能不清楚的是,写出传世经典《聊斋》的蒲松龄却因为运气差,甚至落得穷困潦倒。

19岁考秀才得第一名震山东,此后一辈子没考上举人

蒲松龄,字留仙,是现在的山东省淄博人。他又有个外号叫柳泉居士,同时因为《聊斋》的缘故又叫聊斋先生。

蒲松龄自己则在《聊斋》里称呼自己是“异史氏”,在书中的“异史氏曰”也是对标着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里的“太史公曰”和王安石作品的“王子曰”。

他19岁以第一名考取秀才,名震一时,却考一辈子只停留在秀才级别

这么略一看,蒲松龄应该是和纪晓岚一样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其实不然,蒲松龄的文辞创作才华可以肯定,但是他在当时世人眼里的成就却不高。

为什么?因为,蒲松龄这位才华横溢的才子,一辈子就没考上过任何官职。

细数蒲松龄的科举经历,你会发现非常奇怪。蒲松龄19岁第一次参加童子试考秀才,就连续斩获县、府、道三个第一,这在当时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其实,考试有的时候跟文采、能力关系不大,是个运气问题。科举的年代,就流传这一句话,叫“考场莫论文”,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蒲松龄,就是这类悲催的人。尽管,蒲松龄本来有一个非常好的考试起点,可是此后考科举考了一辈子,年年考都是没能取得突破,始终是停留在秀才这级别上。

根据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秀才是没有做官资格的。而蒲松龄又是一个读书人,心里不愿意耕田也不愿意经商,一辈子生计就靠给大户人家做私塾先生。

他19岁以第一名考取秀才,名震一时,却考一辈子只停留在秀才级别

做私塾先生相比耕田劳作,要体面不少,可蒲松龄一家的日子还是过得有些穷困。另外,尽管他和妻子的感情很好,可是教书的富人家距离他家也比较远,两人一辈子都是聚少离多。很难相信,就是这样的一个苦命才子,写出了经典的《聊斋》。

人生虽然处处不如意,毕生心血创作一本书

你或许会认为,历史上大才子仕途不顺是常有的事情,蒲松龄大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学才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毕竟,写出一手好诗、好文,虽说不一定能扭转仕途的颓势,但在民间还是能广受尊敬。

历史上这种事例,比比皆是。诗名远播的李白,就连玄宗皇帝都想召见他亲眼一睹他的文采。同样诗名远播的杜甫,当时的四川节度使对他关爱有加,还为他建了成都的杜甫草堂。

可以说,在古代中国,读书人即使是仕途不利,只要还有来自其他方面的成就感,他同样能获得周围人的青睐和掌声,他自己的精神支柱就还存在。

但是,李白、杜甫的这种文人式的成功却不能用在蒲松龄身上。

他19岁以第一名考取秀才,名震一时,却考一辈子只停留在秀才级别

因为,蒲松龄的《聊斋》是短篇小说,这在当时是自创了一个文学体裁,说得难听就是乱写和瞎搞。因此,尽管蒲松龄的《聊斋》创作本身很精彩,可是当时绝不会获得任何正式的肯定,最多也就是对一些文段细节的随意赞扬。

可如果你读过《聊斋》,同时又了解蒲松龄这一生命运悲惨的情况,你一定会有种他把毕生心血都注入到写《聊斋》当中去的想法。

不仅是对蒲松龄的同情,也是因为《聊斋》本身谋篇布局的巧妙。即使是对比大才子纪晓岚写的鬼故事《阅微草堂笔记》,尽管纪晓岚名气更大,可《聊斋》更胜一筹。

他19岁以第一名考取秀才,名震一时,却考一辈子只停留在秀才级别

因为要创作《聊斋》再厉害的才子也得注入毕生心血,他基本就是花了半辈子在创作这《聊斋》。

回顾蒲松龄的一生,19岁春风得意的考得了秀才,此后的科举路一直是高开低走,屡次都是失败而归。考到50多岁,妻子就劝他放弃,他仍然意志坚定的要在科举道路走下去。他一直考到70多岁,考到走不动路为止。

蒲松龄不像李白、杜甫一样,仕途不利还能有来自身边的掌声。创作《聊斋》就是蒲松龄高开低走的人生里的一盏明灯,即使人生是黑暗也保持前行,认真的下笔和创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