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天文臺以南充落下閎的名字命名天文望遠鏡!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12月26日正式發佈通知

決定將國際SONG計劃中國節點的1米望遠鏡命名為“落下閎—SONG望遠鏡 ”(LuoxiaHong—SONG Telescope)。

國家天文臺以南充落下閎的名字命名天文望遠鏡!

這是全球僅有的8臺SONG計劃1米望遠鏡中的一臺,其幸運成像相機是搜尋宇宙中適宜智慧生物居住的巖體行星的利器,在所有的方法中最有希望獲得成功。這意味著這臺以落下閎命名的天文望遠鏡跟它的“七兄弟”組成的望遠鏡系統,將成為目前地球上尋找太陽系外適合智慧生物生存星球成功幾率最高的探索設備之一。這一系統可望3年內建成。

“落下閎—SONG望遠鏡”

將不停地尋找外星文明‍

著名現代天文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首席研究員、西華師大物理與空間科學院天文系主任鄧李才是“落下閎—SONG望遠鏡”命名的建議人,並對SONG計劃1米望遠鏡的功能作出了權威解釋。

太陽系外行星尚不能被直接觀測到。目前天文學界尋找太陽系外行星的方法有三種:一種是“凌星法”,好比金星凌日,金星會擋住一小部分太陽光,從而被發現。第二種在觀測恆星時,行星運動到觀測系統和恆星之間,由於行星引力的作用,恆星會有微小的運動,從而會被發現。但是這兩種方法所能發現的行星都是質量較大或者體積巨大,以熱氣體為主的行星,不適宜生命的存在。

國家天文臺以南充落下閎的名字命名天文望遠鏡!

巖體行星由於質量較小,通過以上兩種方式難以發現。這就需要第三種方法,這就是利用微引力透鏡放大效應。選擇一片恆星集中的區域進行觀測,如果另一顆帶有行星的恆星(前景天體)運動到被觀測恆星(背景恆星)和觀測者之間,背景恆星的亮度將被放大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前景恆星會將背景恆星亮度大幅放大,而其附帶的行星則會將背景恆星亮度小幅放大。這樣發現的行星沒有質量和體積的限制,有利於發現適宜產生生命的岩石行星。

國家天文臺以南充落下閎的名字命名天文望遠鏡!

而SONG計劃1米望遠鏡帶有的幸運成像相機可以得到更高的精度,即具備測量更為微小的放大效應,在搜尋適宜生命生存的岩石體行星的工作上更具優勢。國際SONG計劃的望遠鏡在地球上按經度均勻分佈,在南北半球各建設4臺。目前,第一臺是丹麥建造,安置於西班牙的加納利群島,以丹麥知名的天文學家“赫茲普龍”命名。位於中國青海德令哈觀測站的“落下閎—SONG望遠鏡”是全球第二臺,於2013年完成安裝,2016年實現了與丹麥方組網觀測,進入正常觀測階段。

通過全球8臺這樣的望遠鏡全天24小時不斷地拍攝高分辨率的系外適宜生命生存的巖體行星,然後通過微引力透鏡效應來搜尋和研究岩石行星,進而探索外星文明存在的可能性。

國家天文臺以南充落下閎的名字命名天文望遠鏡!

落下閎成就全球公認

望遠鏡命名實至名歸

落下閎創制《太初曆》,決定性地影響了中國曆法結構;提出渾天說,創新中國古代“宇宙起源”學說;發明“通其率”,影響中國天文數學2000年。


國家天文臺以南充落下閎的名字命名天文望遠鏡!

渾天儀

“中國養活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農業居功甚偉。中華文明作為全世界唯一沒有中斷的古文明,跟其穩定的農耕文明關係很大。農耕文明持續健康發展則跟曆法有莫大關係。有了精確的歷法,我們種地就不用看天,知道日子就行了,這是人類巨大進步。落下閎創制的《太初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優良曆法,決定性地影響了中國曆法結構,其所作的貢獻可想而知。”鄧李才說,落下閎不僅僅是閬中的、南充的,更是世界的,他在全世界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國家天文臺以南充落下閎的名字命名天文望遠鏡!

四川歷史文化名人落下閎用以冠名這是第二次。2004年9月,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提名委員會批准,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為16757的小行星在北京被正式命名為“落下閎小行星”,以此紀念在西漢年間創造出中國歷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部優良曆法《太初曆》的著名天文學家落下閎。


國家天文臺以南充落下閎的名字命名天文望遠鏡!


以落下閎命名天文望遠鏡這是第一次。此前中國已經將一臺天文望遠鏡命名為“郭守敬望遠鏡”,以紀念元代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

“從某種意義上講,郭守敬是落下閎學說的繼承者,此次國際SONG計劃1米望遠鏡命名我便提議以落下閎命名,後經國家天文臺臺務會議決定,最終命名被定了下來。”鄧李才說,他是四川人,他為落下閎生在四川而驕傲。


國家天文臺以南充落下閎的名字命名天文望遠鏡!


國家天文臺以南充落下閎的名字命名天文望遠鏡!

另悉,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實施後,落下閎作為首批四川歷史文化名人於去年7月入選。此次“落下閎—SONG望遠鏡”命名成功,是我省實施四川歷史文化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的成果之一。(來源:南充播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