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揭曉

2018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揭晓

科技日報記者 朱麗

北斗地圖用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室外能見度低都是重汙染惹的禍?

家用節能燈致癌還有劇毒?

北極32℃將導致北極熊滅絕?

洗牙對牙齒有害?

……

披著“科學”的外衣

蹭著各種熱點消息

你的朋友圈

是否也曾被這些偽科學刷屏?

智止流言,傳播真知

2018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今天揭曉

一起去偽存真,擊穿謠言

01謠言: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

2018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揭晓

流言

人的體質有酸鹼之分,偏酸性的體質會導致包括癌症在內的各種疾病。想要不生病,必須保證身體的鹼性環境。酸性體質的女性容易生女孩,鹼性體質的女性容易生男孩。通過食用鹼性食物、服用鹼性保健品、使用鹼性療法,可以改變身體的酸鹼性。

真相:

“酸鹼體質”本身是一個偽理論。自從十幾年前這個“理論”誕生以來,國內外眾多科學家、醫生和科普工作者,就一直強調它是一場騙局。關於酸鹼性體質,連一篇像樣的文獻、一點最簡單的科學研究都沒有。

事實上,人體內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新陳代謝,其中很多反應對酸鹼度十分敏感,人體有一套強大、有效的調節系統,使pH值保持基本穩定,只會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波動。也就是說,人食用任何食物都不會改變人體的pH值,就算是喝醋也不會讓人體變得酸性更強。至於“酸性體質生女鹼性體質生男”,更是無稽之談。

酸鹼理論的倡導者利用大眾對健康的渴望和對癌症等疾病的恐懼,大肆推崇偽科學的概念。當前國內還存在“火療保健”“生吃泥鰍”等各種“神奇”理論和療法。聽起來奇葩,但受誤導的公眾並不在少數。

02謠言:咖啡含致癌物飲用會致癌

2018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揭晓

流言

咖啡中含有致癌化學物質丙烯酰胺,飲用會致癌。

真相:

在對食物進行油炸、烘焙和烤制等高溫加工時,由於食物中的還原糖(比如葡萄糖、果糖等)和氨基酸發生反應,而使食物顏色呈現黃色或棕色,並散發出誘人香氣,這個反應被稱為美拉德反應。

而食品中還原糖和一種叫天冬醯胺的氨基酸發生美拉德反應時,副產物中就有丙烯酰胺,其產生量受食物原料、加工烹調方式等因素影響差異較大。當焙烤、油炸等加熱過程超過120℃,食品中就會產生丙烯酰胺,且溫度越高、加熱時間越長,產生的量越大。

咖啡之所以被和癌症聯繫在一起,與丙烯酰胺的2A類致癌物身份脫不開關係。按照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分類,丙烯酰胺被列為2A類致癌物。但2A類致癌物的含義是,動物實驗中具有明確致癌作用,但人群研究結果還尚未定論。丙烯酰胺雖然可導致大鼠患上多器官腫瘤,但尚缺乏人群流行病學證據表明“通過食物攝入丙烯酰胺與人類某種腫瘤的發生有明顯相關性”,因此其對人類只是具有潛在致癌性。

據《食品與化學品毒物學》期刊2010年刊載的《人類對丙烯酰胺安全膳食攝取量的預估》一文指出,當人體每日每千克體重攝入2.6微克至16微克丙烯酰胺時,就會有罹患癌症的風險。

按此計算,一位體重55公斤的咖啡愛好者,每日丙烯酰胺耐受量為143微克(55×2.6=143)。一杯160毫升黑咖啡,平均的丙烯酰胺含量為0.45微克,他每天至少要喝318杯黑咖啡(143÷0.45=318)才可能產生致癌的風險。所以,普通人每天喝幾杯咖啡,遠不足以達到致癌劑量。

03

謠言:疫苗可以不用接種

2018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揭晓

流言

疫苗總“出事”,所有疫苗都不值得信任。而且疫苗其實沒有效果,不接種也沒關係。

真相:

疫苗是將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立克次氏體、病毒等)及其代謝產物,經過人工減毒、滅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於預防傳染病的自動免疫製劑。到目前為止,疫苗是人類對抗傳染性疾病最有力的武器。

通過疫苗接種,人類已經消滅了天花,脊髓灰質炎病例減少了99%,白喉等傳染病發病罕見,麻疹、新生兒破傷風等疾病的發病率顯著下降。目前我國之所以能將白喉、百日咳和新生兒破傷風控制在較低水平,靠的就是極高的接種率。

不接種疫苗的後果很嚴重。例如未接種乙肝疫苗的新生兒有可能感染乙肝病毒,而新生兒感染乙肝病毒,約90%以上將發展成慢性乙肝。如患乙肝後不進行抗病毒治療,其中1/4最終將發展成肝硬化和肝癌。

接種疫苗的效果有目共睹:1992年前,國內15歲以下人群中乙肝病毒攜帶者比例接近10%,開展計劃免疫接種後,已經下降到3%左右。可見疫苗在對抗疾病方面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只不過由於疫苗是用來預防疾病而非治療疾病的,它產生的效果不像藥物那樣容易被感覺到。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因害怕接種到問題疫苗而放棄疫苗接種,只有足夠多的人接種疫苗,才能夠形成廣泛的、有力的防禦。

04

謠言:洗牙對牙齒有害

2018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揭晓

流言

洗牙之後牙齦萎縮得更快,牙齒變小變鬆,牙縫也會變大,所以不要隨意洗牙,會把牙齒洗壞。

真相:

首先要糾正一個誤區,洗牙不是為了美白牙齒,而是去掉牙面的細菌、牙結石、色素等。牙齦與牙根面之間不是緊密附著的,而是存在一條0.5-2毫米的淺溝,稱為齦溝。齦溝內易積存食物碎屑、附著菌斑,成為細菌生長繁殖的適宜區域。這些菌斑不斷堆積,久而久之就成了牙結石。

牙結石其實就是一坨硬邦邦的細菌。它們“幫助”我們填滿了牙縫、“固定”了牙齒、遮住了暴露的牙根。牙結石會不斷“吃掉”牙齦,造成牙齦發炎萎縮,最終導致牙齒脫落。

當我們通過洗牙清除掉這些牙結石後,牙根重新暴露了出來,牙齒也就更敏感了,所以喝冷熱水會覺得酸。至於牙縫變大、牙齒鬆動,那說明牙齒本來就有問題,很可能牙齦已經開始萎縮,並不是洗牙導致的,而是牙周病本身所致。如不及時清除牙結石,情況只會越來越糟。定期進行口腔檢查,積極採取正確的處治措施,才能真正擁有一個健康的口腔環境。

05

謠言:北斗地圖用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2018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揭晓

流言

2018年 5月上線的北斗地圖App使用的是我國自行研製的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可以替代美國的GPS。

真相:

北斗地圖不等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是我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與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系統(GLONASS)、歐盟伽利略系統(GALILEO)構成全球四大導航系統,是聯合國衛星導航委員會已認定的供應商。這些系統一般由衛星、地面站和用戶終端構成,負責提供經度、緯度、高度等位置信息,是國家建設的“大國重器”。從2018年年底開始,北斗系統服務範圍由區域擴展為全球,正式邁入全球時代。

與百度、高德、Google地圖一樣,北斗地圖屬於地圖軟件,主要提供的是基於位置的增值服務,比如把位置顯示出來,規劃路徑、提供擁堵情況等。這裡面最核心的是地圖,有很多手段可以進行地圖的繪製,包括遙感衛星、地圖觀測車、無人機觀測、用戶反饋等等。

所以,北斗地圖並不意味著一定是使用了“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地圖。手機地圖到底採用了哪個衛星導航系統來做定位,主要取決於手機的硬件,手機中裝載了哪個導航定位系統的芯片就能用哪個系統來定位。如果你的手機不具備支持北斗系統的硬件,那麼你下載了北斗地圖App也跟北斗系統沒有關係。

06

謠言:家用節能燈致癌還有劇毒

2018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揭晓

流言

節能燈泡是誘發多種癌症的超級癌源,其釋放的紫外線會導致皮膚癌,並且含有劇毒物質汞元素。

真相:

此流言的所謂依據是:美國Live Science曾撰文稱,紐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通過試驗,證明節能燈泡在使用時比普通燈泡發出的紫外線輻射更強。然而,這篇文章的有關原始表述是:“節能燈釋放出來的紫外線輻射可能損害人體皮膚細胞,讓人過早衰老,甚至可能導致致命的皮膚癌。”

文中提到的研究使用的細胞是泡在培養皿裡體外培養的皮膚細胞,並不像我們身體上的細胞有表皮的保護。其次,該實驗對皮膚細胞進行了近距離(2.5釐米)、長時間、大輻射量的節能燈照射,這與生活中的實際狀況相差甚遠。

節能燈實際上是一種緊湊型、自帶鎮流器的日光燈。通電後,燈管內的汞原子釋放出人眼看不見的紫外線,紫外線打到燈體內壁上的熒光粉塗層上,然後再轉變成可見白光。國內外權威檢測機構的檢測結果顯示,節能燈的紫外線輻射的總能量只佔節能燈釋放總能量的6‰。也就是說15瓦節能燈的紫外線功率僅為0.09瓦,而且,節能燈裡的長波紫外線不會穿透人體的真皮層。

一般來說,只要符合我國《燈和燈系統的光生物安全性》標準的合格節能燈,都能把紫外線輻射量控制在安全範圍內,不會對人體造成損害。

上述文章中還指出:“節能燈泡中含有一種劇毒物質——汞元素,一旦人體吸入了2.5克該物質,就會死亡。”汞是有毒的,這一點沒錯,攝入超過一定劑量會致死。其實汞中毒是常見的職業中毒,主要發生在生產中長期吸入汞蒸氣或汞化合物粉塵。短時間吸入高濃度汞蒸氣及口服大量無機汞也可致急性汞中毒。

一隻節能燈中只有幾毫克汞,而且被封在燈裡面,即使燈打碎了,也要幾百只燈同時碎掉,並且是在一個很小的密閉環境下,全被一個人吸入才有可能對人造成危害。現實中發生這樣的事,概率幾乎為零。

07

謠言:科學家發現人體最大新器官

2018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揭晓

流言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遍佈人體的新器官——間質。它是人體最大的器官。

真相:

2018年3月27日,美國的一個科研團隊在《科學報告》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人體組織中一種新的間質組織結構及其分佈》的論文。然而,當仔細閱讀過論文原文後,會發現無論是題目還是正文,通篇找不到新器官(New organ)的說法。

實際上是美國NBC和CNN新聞記者採訪該課題的負責人之一Neil D. Theise(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之後自行提煉了作者的“感覺”和“想象”,分別發佈題為《間質: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器官》和《新發現人體最大器官》的頭條新聞。

間質(間隙組織)是什麼?其實單單從字面就可以看出,它目前還僅在組織層面,離器官差著一個等級。間質的“廬山真面目”其實就是若干結締組織、膠原蛋白和內襯細胞組成的網狀微型液體腔。把這樣一個非典型的簡單構造稱作器官,實在牽強。

事實上,“間質”的概念由來已久,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有過間質的相關報道了。從論文原文對間質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觀察到的間質是人體內能夠容納細胞外液(即間質液)的組織空間,這和很早前就提出的“細胞外間質”屬於同一範疇,所以它既不是最近新提出的,也算不上是首次發現。

這篇文章的“新”並不在於“發現新器官”,而是首次採用了一種可以對人體組織進行實時觀察的技術方法——激光共聚焦顯微內窺鏡檢測法,觀察了一些已存在的組織結構。與其說“發現了間質”,不如說“看清了間質”更恰當。

08

謠言:宇宙牆為宇宙劃定了邊界

2018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揭晓

流言

在距離地球一百億光年之外的波江座裡,有一條橫跨35億光年的真空帶,也就是所謂的宇宙牆,為宇宙劃出了邊界……甚至,我們有可能是由某種更高的文明培育起來的試驗場。

真相:

這完全是一則假新聞,引用的是《新科學家》雜誌的報道。該雜誌在2018年10月17日發佈的新聞中,提到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被命名為亥伯龍神(Hyperion)的巨大原始超星系團(proto-supercluster),打破了形成最早、質量最大的紀錄,並配發了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發佈的圖片。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天文學家們就在觀測中發現了這種由許多星系組成的、長條形的大尺度結構,被天文學家們戲稱為 great wall ,可以譯為星系長城或者星系之牆(國內當時一般翻譯為“巨壁”)。

這樣的結構並沒有什麼太神秘的性質,以往也已經發現很多次了,算不上什麼特別重大的新發現。這一次發現的創新性,主要體現在比以往發現的類似結構更大、形成更早。大多數英文媒體(包括《新科學家》)的報道也主要是強調這一點,而並非中文假新聞那樣說這是宇宙邊界之牆。

進一步檢索發現,原來早在2007年11月21日,《新科學家》就發表過一篇題為《巨洞:另一個宇宙的印記》(The Void: Imprint of another Universe) 的文章,很可能就是這些“宇宙牆”之說的源頭。

這篇文章介紹的是當時的一個發現——巨洞(void)。這些巨洞周圍環繞著一些星系長城,但它們並不是如假新聞中所想象的那樣,如同一堵牆那樣把巨洞和宇宙的其它部分分隔開來,實際上巨洞有點像海綿中的洞洞一樣,每個巨洞都連著多個其它巨洞。另外,巨洞也是相對的,很多的巨洞中並不是一個星系都沒有,只是相對比較稀少而已。

09

謠言:北極32℃高溫將導致北極熊滅絕

2018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揭晓

流言

北極32℃的高溫導致冰川迅速融化,北極熊不得不跋涉更遠的距離尋找食物。至少從本世紀初開始,這個距離已經超過了北極熊體力所能支撐的範圍,它們最終的結局,是溺死在海中,或者餓死在無冰的環境裡。

真相:

32℃的北極顯然和人們印象中白雪皚皚的景象差異巨大。這次新聞事件中,大家關注的最高溫地點出現在歐亞大陸西北角的挪威西北部海岸,包括峽灣區(北緯60°附近至66°34′,即北極圈地區)和挪威北極地區(北緯66°34′至北緯71°附近,歐洲大陸最北點)。該地區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溫度本來就比同緯度的北極地區要暖和一些,出現32℃並不奇怪。

更重要的是,某些新媒體所表述的“北極”令公眾產生了誤解。“北極”包括的範圍很大,從北極圈到北極點,南北跨越20多個緯度(直線距離2600多公里),此範圍內都可以稱作北極地區。北極地區也不是我們平素所想象的,一進入北極圈就是冰天雪地。北極圈裡也有茂密的森林和開滿鮮花的苔原,有很大的城市,有牧場和農莊。所以說很多人混淆了一個概念,一說北極就認為是北冰洋的浮冰區,那裡如果達到32℃的話,當然是很可怕的。

全球氣候變暖是跨越國界與種族的共同話題。而北極作為全球氣候的放大器,增暖速率是全球平均速率的2倍。由於氣候變暖,北極熊的冰上狩獵期和狩獵面積減少,的確對生存造成一定影響。夏季沒有趕上向北退縮的浮冰、留在陸地上,就很難捕食到獵物。但這不能說明和32℃有什麼具體關係,挪威西北海岸本來也不是北極熊的棲息地。

目前北極熊的數量約有26000只,分成19個種群。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5年的評估是,這19個種群裡有1個在增長,3個在衰退,6個趨勢穩定,剩下9個數據不足。關於北極熊的數量,根據北極熊研究和保護領域最權威的加拿大氣候變遷和環境保護機構發表的2018年北極熊數量和趨勢預測地圖,截至2018年7月的數據預測來看,總體來說,北極熊數量在2018年展望為“穩定到上漲”。所以,說北極熊“正在滅絕”並不準確。

10

謠言:室外能見度低都是重汙染惹的禍

2018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揭晓

流言

2018年7月底8月初,北京城大氣能見度很低,肯定又是遇到重汙染了。凡是能見度低,就是重汙染惹的禍,二者之間是可以畫等號的。

真相:

能見度是指視力正常的人能將目標物從背景中識別出來的最大距離,單位是米或者公里。能見度越高,我們看遠處的東西越通透,反之則看不清楚。

能見度高低主要受四個方面因素影響:顆粒物濃度、化學成分、相對溼度、太陽輻射。我們常說的“空氣質量”只代表顆粒物濃度。夏季“桑拿天”溼度較大,就像洗完澡後的衛生間充滿水汽,對陽光散射作用明顯增強,導致光線投入到人眼中的量減少,所以能見度降低,從視覺上,這和顆粒物濃度高導致的汙染天氣很像,所以會容易被誤認為“空氣質量重汙染”。

在氣溶膠顆粒保持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當空氣溼度增大時,氣溶膠顆粒吸溼增長會使能見度下降。也就是說,即使空氣中氣溶膠顆粒濃度不變,大氣也會因空氣溼度增大而導致能見度下降。例如在海邊,能見度有時會非常低,然而空氣中氣溶膠顆粒濃度非常低,這都是溼度對能見度的調節作用。

此外,北京空氣重汙染預警並沒有把能見度作為制定標準的指標,其參考的是空氣質量指數,包含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一氧化碳、臭氧等成分的濃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