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的石雕復興,藝術美學與科學的火花

石雕藝術不僅僅是雕刻,在隋唐時代,石雕建築也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這種實用和審美巧妙結合的建築藝術範例,要首推建成於隋大業年間(605-617年)的河北趙縣安濟橋。

隋代的石雕復興,藝術美學與科學的火花

安濟橋大家也許會感到陌生,那我們就說說它另外一個名字——趙州橋。

根據唐代張嘉貞所撰寫的《石橋銘序》,可知趙州橋的主要創作者是隋代工匠李春。該橋長37.37米,高7.23米,是世界上現存最古的敞肩石拱橋,他經歷1400多年的風雨、洪水的侵襲,承受著南來北往的商旅運輸,至今還是魏然挺立。

隋代的石雕復興,藝術美學與科學的火花

趙州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開創了中國橋樑建造的嶄新局面。

趙州橋為一座單跨石拱橋,其設計兼具美學與科學;全橋結構勻稱,與四周景色和諧相融,橋上的石欄石板雕刻得古樸美觀。全橋設有1個大拱和4個小拱;大拱弧形橋洞如一張弓,由28道拱圈拼成,各道窄券的石塊間加有鐵釘、相互連成整體,每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方重量,避免一道拱圈受損影響其它拱圈;大拱兩側各有兩個小拱,可節約石料、減輕橋重、宣洩洪水以及增強美觀;橋面欄檻望柱,雕刻有細緻的龍獸;路面平緩,按“中間行車馬、兩旁走行人”的理念設計。

隋代的石雕復興,藝術美學與科學的火花

橋面兩邊的石欄望柱上還雕飾精美的花紋圖案,欄板上的蟠龍,望柱上的獅首,還有獸面、卷葉、花飾皆精雕細琢而成,其形象的生動有力,刀法的蒼勁雄渾,均反應出其為隋代雕刻的優秀作品。

隋代的石雕復興,藝術美學與科學的火花

安濟石橋日月留,蟠龍踞虎汶河洲。

無楹自奪天工巧,有竅能分地景幽。

豈是長虹吞皓月,故教半魄隱清流。

不言果老多神異,況剩白驢嵌石頭。

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趙州橋的設計構思和工藝的精巧,不僅在我國古橋是首屈一指,據世界橋樑的考證,像這樣的敞肩拱橋,歐洲到19世紀中期才出現,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

福建省璟業園林建設承接包括華夏第一財神牌樓、世界林氏宗祠、廈門梅山寺、浙江普陀山、泉州府文廟復建、臺灣陵園石雕工程、湖南衡陽財神雕像等工程,廣受業界好評。

傳承中國園林古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請“點擊”左上角:“璟業園林建設”,然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