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需要“流”,看張寶英如何拓展崔蘭田悲劇藝術

傳承需要“流”,看張寶英如何拓展崔蘭田悲劇藝術

我十九歲的時候拜給崔老師的,當年她也很年輕,三十多歲。幾十年來,恩師一直不遺餘力地為我鋪路搭橋,甘為人梯。我確實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起來的......我的老師在我心中就是女神。 ——張寶英

暖冬,安陽。驅車近兩百公里路,只為與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張寶英相約,整個採訪的話語之間,充滿了她對恩師崔蘭田先生的敬重、感激之情。

張寶英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勇於博採眾長、兼收幷蓄,以“崔派張韻”的獨特魅力,紮根在安陽古城、中原大地,餘音繞樑、韻味悠長。

傳承需要“流”,看張寶英如何拓展崔蘭田悲劇藝術

1955年,少年時代的張寶英為了掙脫命運,頂住壓力,成為崔蘭田劇團學員隊的一名學員。天賦條件並不好的她,卻堅信老師“龜兔賽跑”的激勵,打下紮實的武功底子,憑著刻苦鑽研、勤學苦練的勁兒,被崔蘭田先生所賞識。

1979年末,香港金馬影業與河南影業公司籌拍豫劇電影《包青天》,全省挑選演員,“秦香蓮”一角,競爭尤為激烈。在近10名候選演員中,張寶英脫穎而出,第一次出演全劇的秦香蓮。在拍攝電影期間,崔蘭田擔任藝術顧問,在數九寒天中抱病給張寶英著重輔導了“闖宮”和“抱琵琶”兩折。

傳承需要“流”,看張寶英如何拓展崔蘭田悲劇藝術

在拍攝電影《包青天》時,王基笑先生的點撥,讓張寶英回憶起恩師對她說過的一番話,激勵著張寶英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發揮其優勢,唱出自己的藝術個性和特色,也使張寶英對於繼承發展流派藝術有了理性高度的反思。

由電影《包青天》開始,張寶英踐行了崔蘭田求新求變的一貫精神,並得到了恩師的鼎力支持。因為,真正的藝術大師從來不是一個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匠人,她最懂得戲曲的良性發展需要什麼樣的接班人。崔蘭田著眼大局,頂住各方壓力所培養出來的張寶英,也絕不僅僅是一個流派藝術的繼承人,而是戲曲事業的傳承者。

傳承需要“流”,看張寶英如何拓展崔蘭田悲劇藝術

藝術不是固體的,它是接力的,也是流動的,只有流動的詩才是有生命力的詩。 ——張寶英

一個好老師,對於一個演員的成長進步關係極大,起著“過河搭橋”的作用,而言傳身教的“傳”“帶”也會在她的心裡潛移默化形成觀念上的改變。張寶英最幸運的就是在最好的年華得遇良師,老師對於藝術革新的追求和人格魅力內化在她的心裡。

由崔蘭田先生悉心指導,張寶英頂著壓力傾心塑造的電影《包青天》中的秦香蓮上映後獲得了廣大觀眾的讚譽。1993年,她憑藉劇中“抱琵琶”一折榮膺“今日中國豫劇十大名旦”榜首,證明了她在中國豫劇發展史上所擁有的地位。

傳承需要“流”,看張寶英如何拓展崔蘭田悲劇藝術

習慣了“經典”的觀眾,更加渴望當代的“原創”。隨著表演藝術的日漸成熟,她在新編古裝戲《秦香蓮後傳》中注入了自己更多的藝術追求。此時的張寶英已遊刃有餘地把崔派精髓融到了自己身上,並本能地開始廣泛吸納有益的藝術元素,有意識地拓展崔派藝術的表現力。

《後傳》中的秦香蓮,較之《前傳》,融入了話劇生活化的表演,更加符合人物在歷經滄桑之後的心情複雜、處事從容的特點,以豐富的表演語彙,成功又塑造了一個老年秦香蓮的形象。而《秦香蓮後傳》也成為所有“續篇”當中的典範之作。

傳承需要“流”,看張寶英如何拓展崔蘭田悲劇藝術

張寶英的秦香蓮,就像竇氏之於崔蘭田,劇中人物的命運和性格與演員本身或多或少都有點神似。崔蘭田如竇氏般大度、顧全大局,才培養出了崔派藝術的優秀繼承者張寶英。而張寶英如秦香蓮一般由隱忍到剛強倔強的轉變,才能使她一刻不停地向前奔跑,換來了豐碩的成果。

傳承需要“流”,看張寶英如何拓展崔蘭田悲劇藝術

繼承傳統,開拓創新,看似老生常談的話題,卻是每一代藝術工作者不得不面對的艱難課題。張寶英秉承師訓,最大限度地拓寬了崔派藝術的表演範疇。如此,這個流派才是“流”的,才是動態的、發展的,才會有勃勃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