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校門,最需要帶的不是“六件套”而是求知慾

近期各大高校陸續開學。作為00後集體邁入大學生活的一年,他們的行李箱中都帶了什麼?據媒體報道,電腦、手機、平板、數碼相機、藍牙耳機、智能手錶成為不少學生的選擇,六件配齊最少也要3萬元。

花費之高甚至超過了學費,為了配齊這些入學裝備,有些家長甚至不惜拿出三五個月的工資。為了給孩子創造好的學習條件,家長們真是拼了,只是,這些所謂的裝備真是學習所必要的嗎?還是基於虛榮心和攀比心的“裝唄”?

走進校門,最需要帶的不是“六件套”而是求知慾

社會

曾幾何時,臉盆、被褥、暖水瓶、鋼筆這些簡單的日用品是一代學子踏進校園流行的裝備,而更多的人憑著一張車票、一點生活費就離開了自己的家鄉,心中充滿著對知識的渴求。學習是主要的,生活是次要的。

跟隨著時代發展的腳步,入學裝備也在更新換代,學子們不再滿足於基本的日用品,電子產品漸漸成為新寵,高檔品牌受追捧。想必家長心裡也清楚,這些東西說是用來學習,其實更多的用於生活娛樂。

實在是出於學習的需要,幾百塊的手機和兩三千的電腦足夠,而且學校也有足夠的公共資源可供使用。

走進校門,最需要帶的不是“六件套”而是求知慾

社會

同學們都有了,而自己沒有,豈不自卑;同學用名牌,而自己用普通牌子,豈不尷尬。於是買買買,終於出離了高中,在大學裡首先要過得舒服、舒心、快樂,至於學習嘛,當然要先快樂才能學習。上課無精神,下課有活力,到底還有多少求知慾!

為了自尊心和麵子而大肆消費不僅是一種浪費,也會助長學生的虛榮心和攀比心理,使人生觀、價值觀扭曲,也很可能導致學業荒廢。

走進校門,最需要帶的不是“六件套”而是求知慾

社會

這種情況不只是大學,也存在於高中、初中甚至小學,到底要不要買、買什麼?需要家長根據經濟情況和學生的學習需要決定。但,無論帶什麼裝備都不如帶著求知慾,帶著腦子,帶著目標,帶著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