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對A股“定向放水”落空

昨日,對於中國央行購買股票ETF的可行性引發市場的熱烈討論,多位投資者認為這是要對股市“定向放水”,是對A股的巨大利好。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法》第四章第二十三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可以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國債、其他政府債券和金融債券及外匯。理論上,《中國人民銀行法》並沒有明令禁止央行購買股票或股票ETF的行為。

但是,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和東北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沈新鳳昨日均表示,從各個方面考慮,央行都沒有必要直接購買股票。

原因有五:

第一、目前中國金融體系總體穩定,央行沒有必要進入股票市場;

第二、央行購買股票容易加大股價波動性,很可能擾亂市場定價功能;

第三、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箱裡儲備工具較多,目前仍應該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

第四、央行進入股票市場,將出現監管難題,並且容易影響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第五、健康的股票市場決定於上市公司和證券市場制度改革。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在當前以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央行買股票資產”是不應該考慮的事情。

首先,從政策基調角度看,這與當前政策取向不一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貨幣政策的定調是穩健,鬆緊適度,所以儘管穩增長是主要任務之一,但還是要審慎考量,要多方面平衡,尤其在中國債務率偏高、槓桿率偏高的情況下,大水漫灌顯然不足取。

其次,從支持行業發展角度來看,提出“央行購買股票”的一個理由是,央行可以購買需要支持的行業公司股票。連平認為,國家支持某個行業發展的職責不應該由央行來承擔,而應該由財政、信貸政策、相關產業規劃等政策來承擔。其實國家可以用的政策手段很多。讓央行通過買股票來承擔這個職責很不合適。

再次,從風險角度來看,《中國人民銀行法》要求,央行可以購買國債、其他政府債券和金融債券及外匯,沒提到股票。從全球來看,大部分國家的央行也沒有買股票。這裡面也暗含一個理念,政府債券和金融機構債券產品屬於最高評級,風險水平較低。如果買相當數量風險較大的資產,即會產生一種聯想,即中央銀行也會產生不良。作為銀行的銀行,央行不應該攬上這個風險。

現在事實證明,央行直接購買股票弊大於利,導致市場流動性大幅降低。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央行從2002年起開始購買股票及股票ETF,當前日本的金融機構也希望日本央行能夠退出本國股票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