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地帶:以色列構築的全球最大“開放監獄”


加沙地帶西瀕地中海,是一塊被以色列和埃及包圍的飛地。這一長約41公里,闊約10公里的狹長地帶,有近200萬名巴勒斯坦人居住於此。當地曾發現人類最早的用火遺址,被認為是人類搖籃之一。但這片古老的土地,現今卻成為地球上最大的“開放式監獄”。

加沙最初由埃及佔領,1967年中東戰爭期間被以色列佔領。來到2005年,以色列從加沙地帶撤軍,並放棄所有居民點,但其依然控制著加沙地帶的海岸線。圖為以色列海軍在加沙北部地中海軍演。

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自2007年成為實際控制該地區的力量。由於其不承認以色列的合法性或存在權,並堅持“武裝抵抗”是解放巴人的唯一出路,以色列遂在哈馬斯接管後立即對加沙實施封鎖,限制貨物和人員進出。

以色列重重封鎖加沙地帶的邊境、海岸與領空,以及嚴密管控當地水電基礎設施的使用權。與此同時,埃及也封鎖了加沙南部邊境。除卻封疆鎖國,以巴衝突在加沙地區挑起的戰火從未停息過。

2008年12月27日,以色列發動“鑄鉛行動”,從空中、海洋和陸地向加沙發動長達22天的襲擊。雙方軍事力量和傷亡情況相當懸殊,以方有13人死亡,加沙地帶則有1417人死亡,包括313名兒童,以及5500多人受傷,83%的傷亡為平民。

以色列聲稱是出於自衛,實際上卻是一場蓄意和懲罰性的侵略戰爭,甚至是單方面“屠殺”。外界稱以色列本可以有其他外交選項,但它卻選擇訴諸武力。“鑄鉛行動”被認為是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發起的第一場戰爭。

以色列其後數年間,多次在加沙發動空襲等軍事行動,包括2012年的“防衛柱行動”,以及2014年的“護刃行動”。這些行動代號之下,則是以“自衛”之名,行“侵略”之實。

踏入2019年,距離“鑄鉛行動”已過去十載,加沙地區戰火從未真正停息。以色列把對加沙經常性的軍事入侵形容為“除草”,用以比喻有規律的、機械性的、無休止的任務,亦暗指對平民不分青紅皂白地屠殺和對民用基礎設施的破壞。

巴人在以色列的高壓殖民政策管治下,生存空間愈縮愈少,就連基本糧食和醫療物資也要靠國際人道援助勉強支撐。聯合國2012年曾發佈報告稱,如果不採取措施減少封鎖,人口密集的加沙地帶到2020年將不再適合居住。

如今的加沙地帶比起1990年代還要貧窮,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2017年當地的經濟增長僅為0.5%。人均年收入從1994年的2659美元,降低到2018年的1826美元。圖為2006年加沙一個人潮擁擠的市場。

當地年青人失業率超過60%,貧困率為39%,有80%人口需接受不同形式的社會援助,而這些援助絕大多數來自聯合國救濟暨工程處。圖為巴人排隊登記申請失業補助。

2014年“護刃行動”中,加沙有547間學校、幼稚園和大學遭破壞。現今94%學校施行“兩班制”,即在上午和下午開設同樣的課程,供兩班不同的學生修讀,以滿足就學需求。

但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數據,加沙地區2015年學生數量為63萬人,到2030年將增加至120萬人,意味著當地需要額外900間學校和2.3萬名教師。圖為因教室損毀而在戶外上課的巴勒斯坦學生。

受戰爭影響,當地的初級診所數量從2000年的56個減低至49個,而人口卻膨脹了近一倍。因為邊境封鎖,許多醫療設備無法入口到加沙,近年來申請從加沙入境以色列尋求醫療救治的人數,從2012年的93%下降到2017年的54%。圖為敘利亞向加沙發動空襲後,醫院湧入大量傷者。

以色列對加沙農業用地和漁業的限制,也加劇了加沙的糧食危機。聯合國稱,加沙有超過100萬人處於“中度到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態,當地人普遍缺乏營養。圖為一名巴勒斯坦農民在收割洋蔥。

斷電現象在加沙十分常見,每天僅供電3到6小時。當地只有一個發電廠,大部分電力來自以色列,埃及也供應小部分,但世界銀行稱,現有電力不足需求量的三分一。很多時候,當地人都是在蠟燭的微弱光亮下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