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陽縣深化教育改革再鑄山區教育新輝煌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昔陽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教育工作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提出並指定了“一年初見成效、兩年扭轉局面、三年進入全市先進行列”的振興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廣大教育工作者緊緊圍繞全縣教育工作部署,開拓思路,積極擔當,主動作為,紮實工作,全縣教育事業不斷取得新成效。

一、深化教育改革,激發辦學活力

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俗。為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昔陽縣創新教育方法,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著重在兩個領域進行了改革探索。

<strong>(一)推進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strong>一是建立校長人才儲備庫。通過直接納入和公開選拔的方式,儲備後備校長人才123名,進一步拓寬了校長選拔任用渠道。<strong>二是撤銷學區建制。成立鄉鎮中心校,整合比例達到53%。整合後,大部分學區管理人員重返教學一線,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師資力量不足難題,為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掃清了體制障礙。<strong>三是加強黨的建設。按照黨管幹部、從嚴治黨原則,成立縣教育工委,積極推行黨支部書記和學校校長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配齊配強黨員領導幹部,實現學校黨組織全覆蓋。經過一年左右的努力,全縣所有學校校長職級制改革順利完成。改革後,兩所縣城高中實現了“質”“量”雙提升:昔陽中學學生薑寒以總分649分的優異成績名列全市第一,成為晉中市唯一達到北大錄取分數線的學生。一本達線182人,達線率全市第二;二本達線突破589大關,達線率排名全市第一。昔陽職中學生趙江傑對口高考成績名列全省農科類考生第一,二本達線人數達到104人,成為全市唯一一所突破百人的職業學校。

<strong>(二)推動縣域內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strong>一是實施校(園)新建工程。投資近1.6億元,實施昔陽中學教學綜合樓、昔陽職中教學綜合樓、新城初中(幼兒園)、北關幼兒園、大寨幼兒園、皋落幼兒園等工程,目前新城、北關、大寨三所幼兒園已完成主體工程,縣城已基本形成“兩高、四初、六幼、八小”佈局。<strong>二是實施鄉鎮學校整合。各鄉鎮堅持走“聯盟辦學”的路子,將鄉鎮教育資源整合為6所鄉(鎮)辦初中、6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4所鄉鎮中心校,以集中方式確保區域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全覆蓋。<strong>三是實施“數字校園”建設。先後投資150餘萬元,建起了同步課堂管理平臺和3個標準化錄播教室;投資49.97萬元搭建了學業數據採集與分析平臺;與移動合作,通過以租代建方式,在全縣15所鄉鎮學校安裝了雲視訊網絡會議系統;投資200萬元啟動城域網升級改造項目,切實加快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建設及應用步伐。

二、創新辦學模式,保障教學質量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昔陽縣在具體實踐中總結出兩條路徑。

<strong> <strong>(一)走聯盟辦學的路子。以城內八校為龍頭,與城郊及鄉下校牽手,組成示範中學、樂平一中、樂平二中、示範小學、子弟小學、東關小學、西大街小學、北關小學八個盟區,建立教學研究、課程改革、教育管理、資源配置、督導評價“五位一體”機制,實現了“以片區劃分、以強弱結盟、以合作共贏”的盟區辦學模式,優質教育資源得到了均衡配置,城鄉學校辦學水平差距逐步縮小,辦學效益明顯提高。

<strong>(二)走扶助弱勢群體的路子。<strong>一是實施農村寄宿生補貼。從2009年開始,累計投入352萬元,為5631名農村進城寄宿生給予生活費和車費補助(遠郊630元、近郊540元)。<strong>二是實施陽光助學工程。從2007年開始,縣財政每年拿出50萬元,用於實施陽光助學工程,累計資助大中小各類學生近萬名。<strong>三是實施十二年免費教育。從2011年秋季開始,累計投入1914萬元,為全縣19895名中小學生免除普通高中每生每年800元學費,實現了從幼兒到高中十二年免費教育。<strong>四是實施寄宿制學校營養改善計劃。從2016年開始實施,縣財政配套拿出198萬元,為8215名學生按照3元/生·天的標準提供營養午餐。<strong>五是實施生源地助學貸款項目

。按照本科生、專科生最高貸款8000元/年,研究生最高貸款12000元/年,最高貸款年限17年的標準,累計向4217名困難大學生髮放5002萬元生源地助學貸款,幫助其解決了燃眉之急。<strong>六是實現建檔立卡家庭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按照幼兒、小學、初中1000元/生·天,高中2000元/生·天的標準,對5229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進行了資助,共發放助學金649萬元,率先在全市實現了家庭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

三、強化隊伍管理,提高教師待遇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教師的專業能力決定著一方教育的發展前景,加強教師隊伍管理、提高教師待遇教始終是昔陽教育首先考慮的因素,為此,縣委、縣政府著重從兩個方面持續發力:

<strong>(一)不斷優化教師結構。一是力量下沉。從2015年開始,累計招聘特崗教師349名,全部充實到農村教學一線任教,有效改善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短缺、師資結構不合理的現狀。<strong>二是強化能力。組織開展特崗教師跟崗培訓、雙百計劃、教師學歷提升、繼續教育等多種業務培訓,教師綜合素質明顯提高。

<strong> (二)不斷提高教師待遇。一是加大物質獎勵。從2017年開始,縣財政累計拿出45萬元,對182名模範教師和先進教育工作者進行獎勵,對3名功勳教師每人重獎3萬元,力度空前。從2016年開始,為1075名鄉村教師落實了鄉鎮工作補貼,累計 發放補貼1244萬元。<strong>二是改善住宿環境。昔陽縣結合“全面改薄”工程,投資建成了閆莊、皋落、趙壁、東冶頭、丁峪等教師週轉宿舍58套,共計2170平方米,有效解決了部分鄉村教師住房困難,堅定其紮根山區終身從教的信心。

新時代呼喚新擔當,新時代更需新作為。下一步,昔陽全縣上下將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狀態,以壯士斷腕、刀刃向內的勇氣決心,立足新時代、擔當新使命、展現新作為,寫好新時期昔陽教育的“奮進之筆”,以改革的實際成效百姓新期盼。 (昔陽縣委改革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