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傳承——瓷器紋飾:清宮瓷上的八寶紋!

“八寶紋”原是流傳於藏傳佛教地區的八種寶物圖案,藏語稱“扎西達傑”, 深受藏族僧俗的喜愛。“八寶紋”又有“八吉祥”、“吉祥八寶”、“藏八仙”等多種名稱,由盤長結、蓮花、寶傘、法螺、 法輪、華蓋、寶瓶、金魚八種寶物構成, 簡稱輪、螺、傘、蓋、花、瓶、魚、長, 此紋飾圖案最初源於古印度文化。在早期佛教美術中,八吉祥多出現於釋迦牟尼悟道成佛的圖像中,或裝飾於象徵釋迦的雙足圖案中,或作為釋尊悟道時諸神手中奉獻的持物,其中尤以法輪、蓮花及法螺出現最多。隨著藏傳佛教的發展, 八寶紋作為裝飾圖案逐漸流行與定型, 大量裝飾於壁畫、唐卡及各種工藝品中, 具有吉祥富貴的含義。


盛世傳承——瓷器紋飾:清宮瓷上的八寶紋!


元 青花垂肩八吉祥纏枝花卉紋罐

八寶紋在瓷器上最早的表現形式為青花八寶,始見於元朝,如龍泉窯青瓷器、 景德鎮樞府瓷器、青白瓷等等,這些青花瓷器中均可見比較多的與八寶紋飾相關的紋飾。元青花中以八寶紋樣作為裝飾十分普遍,其中最受歡迎的款式是將變形的蓮花組合成一個圓圈,也就是俗稱“八大碼”的裝飾風格,八寶的順序並不固定, 缺乏規範,紋飾也相對簡單。

明代,瓷器上的八寶紋樣裝飾愈加流行,這當中青花瓷佔了很大比例,分佈範圍也很廣。明代前期官窯帶有八寶紋飾的器物相對較少見,主要繼承了元代的風格,尤其以纏枝蓮託八寶最為明顯, 其纏枝追求典雅自然、延展流暢,富有生機,排列較為疏朗,留白得當。明代中期,從成化至隆慶,八寶紋漸為流行, 裝飾範圍也逐漸與佛教活動相脫離,八寶紋的形象內容並無變化,但在構圖上卻有所創新,不僅有明早期纏枝蓮託八寶、 四季花托八寶樣式,而且還出現了八種吉祥物組合的複合圖形,明中期的八寶紋更加輕盈精緻,追求纏枝的裝飾性與曲線感,蓮葉比例逐漸加大,蓮枝更顯纖細, 有跳躍感。另外,明成化時期,首創了鬥彩纏枝蓮託八寶紋,打破了明初以來青花統一的局面,豐富了紋飾的表現形式。明代後期,從萬曆至崇禎時期, 八寶紋形式層出不窮,既有纏枝蓮託八寶和蓮瓣內飾八寶,還有折枝蓮託八寶、朵蓮託八寶、蓮花地八寶、纏枝寶相花八寶、 四季花托八寶、靈芝託八寶等,風格規整雅麗。縱觀明代,八寶紋逐漸成為主流, 豐富而多彩的裝飾形式,奠定了清代八寶紋樣裝飾發展的堅實基礎。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明清瓷器三千餘件,主要以明清官窯瓷器為主,且多數為清宮原藏。<strong>本文將清宮所藏八寶紋瓷器進行梳理,並將各階段特點進行總結, 以瓷飾八寶級瓷器的鑑定。

清代時,藏傳佛教被尊為國教,瓷上“八寶紋”裝飾極為常見,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均有大量製作。清代瓷上“八寶紋”的裝飾形式多樣,繼承元明時期既有的紋樣,並有所創新,八寶紋愈加豐滿、 繁複,在排列順序上,清代基本按輪、螺、 蓋、傘、花、罐、魚、長為序,乾隆開始, 也有不按此順序排列的。清初傳承元、明時期即有的青花八寶紋外,至康熙時期, 五彩八寶紋開始興起,雍乾時期,粉彩八寶紋興盛,八寶紋成為清代瓷上的主要裝飾形式之一。按紋飾的發展特點, 清代瓷上八寶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即清早期、中期與晚期。

<strong>清早期

從順治至雍正年間,這一階段隨著制瓷業的恢復與發展,瓷上八寶紋形式愈發多樣,除青花八寶外,又出現了五彩八寶、 鬥彩八寶與粉彩八寶,成為粉彩八寶紋興盛的基礎。

順治時期,天下甫定,瓷器生產還沒有走上正軌,清康熙時人葉夢珠《閱世編》 記載到“順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 磁器之醜,較甚於舊,而價逾十倍。飾有八寶紋的器物尚為少見。康熙之時, 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瓷器上名品倍出,器型豐富,紋飾繁多,色彩豔麗, 但康熙時飾有八寶紋飾的器物並不多見, 官窯器物畫工精細,構圖疏朗大方,託寶的蓮花為倒置的蓮座狀,層次清晰, 法輪的外廓似放射狀的鋸齒形,盤腸結及法螺、蓋、傘等均有結帶。


盛世傳承——瓷器紋飾:清宮瓷上的八寶紋!


圖 1 清雍正款 青花八寶高足碗

盛世傳承——瓷器紋飾:清宮瓷上的八寶紋!


圖 2 清雍正款 青花八寶高足杯

盛世傳承——瓷器紋飾:清宮瓷上的八寶紋!


圖 3 清雍正官窯 錐拱八寶綠釉盤

盛世傳承——瓷器紋飾:清宮瓷上的八寶紋!


圖 4 清雍正仿萬曆款 青花八寶雲龍碗

雍正帝崇信佛教,此時瓷器上的八寶紋飾較康熙時要多,以日常用器為主, 也有一些供器及陳設瓷。此時的八寶紋飾較康熙時精湛,或青花、或鬥彩、或暗刻, 表現手法極為豐富。雍正八寶多有飄帶, 勾描細膩傳神,或纏枝八寶、或蓮託八寶、 或結帶八寶,並首創了雲託八寶。

雍正款青花八寶高足碗(圖1) 高11.1、口徑18.1、足徑7.5釐米。碗敞口,斜腹,高圈足。碗內壁為白釉素面, 裡心有團“壽”字;口外沿為青花雙圈, 外壁上部繪輪、螺、傘、蓋、花、罐、魚、 長八寶紋,中下部作番蓮花紋,底部有變體雲頭紋;高足做成有起伏的三段式, 其紋飾亦為三層,其一為旋狀雷紋,其二是裝飾性花卉紋,其三是變體雲頭紋。 青花蓮託結帶八寶,構圖略微繁縟,但繪畫極為細膩,呈現寫實風格。碗勾邊填色, 層次豐富,底白釉,上有“大清雍正年制” 六字三行篆書款。雍正時的纏枝蓮花多為正面,葉片變形誇張,多對稱。雍正朝結帶八寶的藝術成就非常高,飄拂的綬帶清新灑脫,紋飾的佈局較蓮託八寶明快。 此碗雍正時期特徵十分明顯,為雍正官窯器物。

雍正款青花八寶高足杯(圖2) 高4.1、口徑4.7、足徑2.4釐米。杯敞口, 斜腹,高足,足底外撇。杯外壁飾青花蓮託八寶,構圖疏朗,色彩淡雅柔和,雋秀爾雅,小巧玲瓏。足底有“大清雍正年制” 楷書款,纏枝蓮花亦為正面,葉片對稱, 層次鮮明。

雍正官窯綠釉錐拱蓮託八寶紋盤(圖3) 雖說錐拱工藝始於明永樂年間,但清朝的錐拱工藝得到了更好地發展。此盤,高3.4、口徑15.5、足徑10釐米。 敞口,淺壁,圈足露胎,胎體較厚。器裡外均施綠釉,盤裡為素地無紋飾,盤外壁錐拱暗刻蓮託八寶圖案,外壁紋飾清晰, 蓮花下有蓮蓬座,結帶飄逸。

雍正仿萬曆款青花八寶雲龍碗(圖4) 碗敞口,深腹,圈足。碗心青花雙圈內繪海水行龍,外壁主題紋飾為折枝蓮託八寶,底青花雙圈內有“大明萬曆年制” 楷書款。青花色澤灰清淡雅,不見有宣德時的黑鐵斑痕。釉面瑩潤,白中閃青, 不見有宣德時的桔皮紋。八寶紋筆法纖細而圓柔,雍正時期特徵十分明顯。

<strong>清中期

從乾隆至嘉慶年間,這一時期粉彩成熟,粉彩八寶紋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除此之外,青花、鬥彩等八寶紋異彩紛呈, 真正進入瓷上八寶紋的高峰期。乾隆帝對藏傳佛教格外推崇,在全國興建了數量眾多的藏傳佛教寺廟,宮中也修建了多座大小佛堂。藏傳佛教在乾隆時期的流行,推動了八寶紋的極大發展。乾隆時期, 八寶紋幾乎在各種器物造型上均有體現, 普通的日用器與陳設器,如盤、碗等, 而在各類宗教供器中亦頗為盛行。嘉慶時期,承襲乾隆做法,八寶紋依舊盛行, 前期仍有精品,至嘉慶後期,水平已有下滑,且缺少創新。

乾隆瓷器以精美著稱,飾有八寶紋飾的器物不僅數量超過前朝,而且繪製水平高超,青花、粉彩、鬥彩、顏色釉、 雕瓷中均有體現。蓮託八寶或二方連續, 或四方連續,典型特徵是葉片誇張變形,猶如鳳尾;結帶八寶的綬帶較前朝更為飄逸灑脫,傘多為三層,魚為雙尾相對銜花(圖5),瓶更為寫實。但八寶的順序並不固定,無規律可循。乾隆官窯一些仿明永宣器物上亦多飾以八寶紋飾, 並以八寶單獨使用較為常見。


盛世傳承——瓷器紋飾:清宮瓷上的八寶紋!


圖 5 清乾隆款 粉彩八寶碗

盛世傳承——瓷器紋飾:清宮瓷上的八寶紋!


圖 6 清乾隆款 青花八寶蕃蓮獸耳尊

盛世傳承——瓷器紋飾:清宮瓷上的八寶紋!


圖 7 清乾隆款 青花盉

盛世傳承——瓷器紋飾:清宮瓷上的八寶紋!


圖 8 清乾隆款 青花八寶蕃蓮雙耳扁瓶

清乾隆款青花八寶蕃蓮獸耳尊(圖6) 尊高51、口徑20.2、腹徑38.5、足徑20.5釐米。撇口,短頸,溜肩,長腹, 腹下部漸收,底足外撇;肩部左右兩側各凸雕獸首口銜圓環耳。器腹繪四方連續纏枝蓮託八寶紋,枝蔓雙勾填色,穿插自如;蓮花層次清晰,有深淺相背之別; 葉片變形誇張,葉脈紋絡清晰;綬帶飄逸灑脫。尊底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三行方圖章款。

清乾隆款青花盉(圖7) 高21.5、 腹徑15.5釐米。此器物以古代傳統用具盉為原形,乾隆三年唐英仿青銅器造型燒造的壺式,上部為圓狀蓋,撇口,束頸, 鼓腹,一側為直流,一側圓弧狀把,腹之下另有四腿立足。蓋頂有青花半圓形提紐,蓋口沿處有一週青花回紋,蓋面滿飾青花番蓮紋;盉頸部、流部、把部及四腿足均滿繪纏枝花卉,肩部有一圈回紋; 腹上部為青花輪、螺、傘、蓋、花、罐、 魚、長八寶紋飾,腹下部為折枝番蓮紋; 盉底部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篆書款。此盉蓮花碩大飽滿,花葉左右雙出,基本對稱,八寶均有綬帶,繪畫精湛細膩,青花色澤淡雅純正,為乾隆官窯中的精細之作。


盛世傳承——瓷器紋飾:清宮瓷上的八寶紋!


圖 9 清乾隆款 粉彩蕃蓮八寶寶瓶

盛世傳承——瓷器紋飾:清宮瓷上的八寶紋!


圖 10 清乾隆款 粉彩多穆壺

盛世傳承——瓷器紋飾:清宮瓷上的八寶紋!


圖 11 清乾隆款 粉彩紅地八寶燭臺

盛世傳承——瓷器紋飾:清宮瓷上的八寶紋!


圖 12 清嘉慶款 青花八寶四足盉

清乾隆款青花八寶蕃蓮雙耳扁瓶 ( 圖8) 高49.5、口徑8.2、腹徑長38、寬22.8、底足徑16釐米。瓶為圓柱形細小口、頸,瓶腹為扁狀圓形,頸左右兩側有捲曲狀花莖雙耳,瓶底部有方形圈足。 瓶口沿之下有兩道青花雙圈,內為回紋, 頸部和足外面均飾靈芝頭狀串枝花紋; 腹部兩側圖案相同,腹中央有凸起圓點,上繪六角如意頭形花卉圖案,凸點周圍有回紋、須彌紋,腹面有8瓣須彌紋,花瓣中間分繪輪、螺、傘、蓋、花、罐、魚、 長八寶紋飾,腹邊緣處有兩道青花雙圈, 內有一週回紋;瓶底部中央有青花篆書 “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圖章款。此扁瓶的八寶紋均飾有飄逸的綬帶,器形雖仿自明永宣時的抱月瓶,但紋飾具有明顯的乾隆時期特徵。

乾隆官窯粉彩八寶紋飾器物較為常見,多為纏枝蓮託八寶。與同時期的青花紋飾一樣,花葉變形誇張,構圖較青花器更為繁縟。乾隆粉彩八寶紋絕大多數並非單一的八寶畫面,而是與其他紋飾緊密結合,甚至在許多畫面中居於非常不顯眼的位置。一般法螺的形體較大, 寶傘細長以綬帶束腰,華蓋為三層,魚為兩條相對,口銜花朵。在八寶紋的繪製上, 借鑑西方油畫繪畫技巧,立體感和層次感頗為強烈。


盛世傳承——瓷器紋飾:清宮瓷上的八寶紋!


圖 13 清嘉慶款 粉彩蓮臺八寶一套

清乾隆款粉彩蕃蓮八寶賁巴瓶(圖9) 高26.5、口徑3.6、腹徑15.7、足徑10.2釐米。此瓶又稱“寶瓶”或“藏草瓶”。“賁巴”即藏語“瓶”之意。在藏傳佛教中,多以銀賁巴插入藏草作為佛前供器,有祥瑞如意之意,具有濃郁的藏傳佛教意味。另外,受琺琅彩的影響, 清朝大部分的瓷器多為色釉裝飾,其裝飾繁縟,體現了當時皇帝的喜好。與此同時, 陶瓷八寶紋飾也出現在黃釉、胭脂紫地、 茄皮紫等等色釉中,八寶紋樣以刻畫或繪製的形式出現在器物上。此器腹部主要紋飾分上下兩層,繁縟,八寶基本沒有順序, 但時代特徵明顯。寶傘細長以綬帶束腰, 花葉變形如鳳尾,底有“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三行篆書款,層次清晰,色彩豐富, 堪稱乾隆官窯器的代表之作。

清乾隆款粉彩多穆壺(圖10) 高47、足徑14.8釐米。此壺式為元代景德鎮窯創燒,由蒙、藏等少數民族盛放奶茶的器皿演化而來。此件多穆壺為竹筒狀器身,僧帽式蓋頂,龍柄,鳳流,蓋頂為蹲獅紐。壺身飾有四道黃彩纏枝花卉彩箍, 分別繪有粉彩纏枝花及八寶紋飾。其佈局飽滿,枝蔓穿插自如,葉片誇張變形, 色彩豔麗。託八寶的蓮花畫法各異,或勾線填色留白,或勾線渲染,層次感極強, 八寶均飾有綬帶。壺裡及壺底施以綠釉, 壺底部中央為方形白地,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方款。

清乾隆款 粉彩紅地 八寶燭臺( 圖11) 高23.5、口徑6.9、腹徑13、足徑11.5釐米。燭臺為兩截式,上部為燭碗和托盤,下部為高足;最上端為斜壁式插燭小碗,小而淺,下承以細長支柱,下端為較大的敞口斜壁式托盤,均為折底;托盤之下有子母口與高足相插,以穩固燭臺,高足上部為凸起圓柱,下部為鍾式口。 通體皆為深紅色釉地,飾以粉彩八寶紋、 纏枝寶相花紋等紋飾,燭碗、托盤上下沿及高足表面飾有多道描金圈,燭碗裡面為淡綠色釉,中間插口圍以蓮花瓣; 托盤底部為紅釉素面,高足下沿為白地繪青花回紋,高足底部為淡綠色素地; 托盤外沿一側有長條形描金框,內為白地硃紅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橫款。 該器造型優美,釉色豔麗,釉面光潤, 紋飾繁縟,八寶紋中的華蓋多為三層, 具有乾隆時期器物的典型風格。


盛世傳承——瓷器紋飾:清宮瓷上的八寶紋!


圖 14 清嘉慶款 粉彩胭脂水地八寶紋雙耳爐

盛世傳承——瓷器紋飾:清宮瓷上的八寶紋!


圖 15 清嘉慶款 粉彩八寶碗

盛世傳承——瓷器紋飾:清宮瓷上的八寶紋!


圖 16 清道光 綠地粉彩花卉八寶大魚缸

嘉慶官窯中,八寶紋飾的器物較多, 而且器型、紋飾均與乾隆朝相近。嘉慶官窯八寶紋飾佈局較乾隆拘謹,繪畫略為呆板,結帶的飄拂感不強。

清嘉慶款青花八寶四足盉(圖12)高20.5、足高5釐米。器型、紋飾均與乾隆青花盉(圖7)相差無幾,但線條纖細拘謹,如雙魚雖鱗、鰭、鰓、目齊具, 但神采不足,呆板風格十分明顯。

清嘉慶款 粉彩蓮臺 八寶一套( 圖13) 高30.1、寬11.1釐米。此八寶為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以圓框鏤雕扁形的法輪、海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腸八寶,外框施以紅彩地, 上繪纏枝蓮紋。下部為仰覆蓮瓣五層的蓮蓬座,座下為透雕的支座,雕工細膩, 造型新穎。採用剔雕、透雕等工藝方法制作而成。清代乾隆、嘉慶時均有成套燒製,傳世品多有傳失,成套少見,此器一套八件,保存完整,十分珍貴,底有“大清嘉慶年制”紅彩篆書款。瓷塑藝術在乾隆時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特別是八寶題材的瓷塑,打破了彩繪紋飾的單調局面, 嘉慶瓷塑與乾隆朝相近,為八寶紋飾的廣泛應用開闢了新途徑。

清嘉慶款粉彩胭脂水地八寶紋雙耳爐(圖14)高15.4、口徑9.2、足徑2.5釐米。器腹繪有主題紋飾,寶傘如乾隆時一樣,還是三層造型,但下垂的流蘇毫無飄逸之感,有形無神,缺乏乾隆時變化的灑脫韻味。

清嘉慶款粉彩八寶碗(圖15) 高6.1、口徑10.5、足徑4.3釐米。碗深腹, 圈足。外口沿飾一週回紋,三、二連續, 近足處飾紅彩如意雲頭紋。腹部繪八寶紋飾四足,組合形式為輪螺、蓋傘、花瓶、 魚結,繪畫極為細膩。底有“大清嘉慶年制”篆書款。將八寶分為四組,每組兩件寶物裝飾在器物上是乾隆時的創新之舉, 它打破了傳統的八寶紋飾為八組分割佈局的界限,對道光朝有很大的影響。


盛世傳承——瓷器紋飾:清宮瓷上的八寶紋!


圖18 清光緒款

盛世傳承——瓷器紋飾:清宮瓷上的八寶紋!


圖17 清光緒款

<strong>清晚期

指從道光至清末,八寶紋在瓷器裝飾上,依然因循守舊,但因工藝技術的下滑, 瓷上八寶紋失去了原有的瑰麗和莊嚴, 變得沉悶暗淡。

道光官窯八寶紋飾較多,以青花、 青花紅彩及粉彩器較為常見,多仿乾隆、 嘉慶風格,整體器物的層次感不強,花多為團形,花葉變形,寶傘多趨於寫實, 不見有束腰傘形。

清道光綠地粉彩花卉八寶大魚缸(圖16) 高47.2、口徑52釐米。口微斂, 深腹,平足。缸外壁有四組紋飾構成, 主體紋飾為綠釉地,上飾纏枝花卉託八寶紋。花為正面團花形,上有左右對稱的變形花葉。

咸豐官窯傳世品不多,就目前所見飾有八寶紋飾的瓷器來看,繪畫不精,紋飾佈局較為繁縟,色彩過於濃重,勾描的線條較道光器瑣碎,較道光時略為渾濁。 同治官窯所飾的八寶紋飾承襲前朝傳統, 其八寶的排列順序為輪、傘、長、螺、花、 瓶、魚、蓋,繪畫較咸豐朝細膩,但色彩較為淺淡。光緒官窯飾有八寶紋飾的器物較為常見,以青花和粉彩器物居多。 其主要表現形式有三種,一為纏枝蓮託八寶紋,一為折枝蓮花托八寶紋,一為折枝花八寶紋。且光緒粉彩八寶紋承襲同治遺風,但畫面較同治複雜。

清光緒款粉彩八寶盤(圖17) 高6、 口徑38.5、底徑25.8釐米。盤敞口,淺腹, 圈足。盤外壁繪折枝蓮紋三組,盤心雙圈內繪纏枝花卉,內壁繪折枝花卉與八寶紋飾。線條細膩流暢,色澤清新,繪畫較為精細。底白釉,上有紅彩“大清光緒年制” 楷款,一般來講,光緒八寶紋器物多飾以如意雲頭紋或回紋,而同治八寶紋器物尤其是盤類器的口沿處多飾以弦紋。

清光緒款青花蕃蓮八寶碗(圖18)高6.3、口徑14.2、足徑5.1釐米。碗敞口, 深腹,圈足。外壁主要紋飾為青花蕃蓮託八寶,花為正面團花形,上有左右對稱的變形花葉。繪畫筆法流暢,青花色澤淡雅。 八寶紋飾的色澤有深淺變化,質感較強, 勾描細膩,綬帶仍沿襲前朝的對稱形式。 碗近底處飾蕉葉紋,底有“大清光緒年制” 六字楷書款。

宣統官窯亦有八寶紋飾,與光緒差別不大,但宣統八寶紋飾的佈局較光緒時舒展,色彩較光緒時豔麗。

八寶紋作為明清瓷器裝飾的主要紋樣,既在宮廷中廣泛應用而為御窯廠所大量生產,又為民窯大量製作,二者在藝術審美上的區別並不大,只是官窯製作更為精緻,這從一側面反映了清代社會審美觀念日益趨同的發展軌跡。八寶紋是多種文化的複合體,清代宮廷八寶紋更是代表了清代各族文化大融合的時代特徵。清代最高統治者雖為滿族人,但對其他多民族文化採取了包容政策,因而,具有藏傳佛教色彩的八寶紋亦得以廣泛應用於瓷器裝飾中,成為宮廷瓷器常見的紋飾之一。 另外,清代統治者對西方外來文化採取空前包容的政策,使大批西方傳教士與藝術家進入宮廷,帶來豐富多樣的西方藝術品,並將西方文化與藝術和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相結合,賦予八寶紋以立體感與層次感,有顯著的東西合璧特色。 同時,八寶紋集合了鮮明的宮廷藝術與濃郁的民俗文化,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清代八寶紋的寓意早已突破了單純的宗教意義,而成為中國吉祥文化的一部分,充分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民俗,寄託著民眾對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八寶所蘊含的吉祥寓意豐富,“輪”用於體現人類聰明才智以及寰宇的演化,有生生不息的義;“螺”則成為力量與權力的體現, 代表著幸福與平安;“傘”有崇敬、光榮之意,有保護人類免受傷害的寓意;“蓋” 體現勇敢和統治,有慈悲、勝利之意;“花” 即蓮花,有仁慈、高尚、純潔之意;“瓶” 則是財富的體現,有吉祥、福智圓滿之意; “魚”則是無拘無束的體現,有活潑、幸福、 避邪之意;“盤長”即“吉祥結”,是和平、 永恆的體現,有祥和、無限之寓意。

八寶紋飾在今天仍然受到大眾的喜愛,明清八寶紋瓷器以獨特的文化藝術魅力深受藏家青睞,更在收藏界倍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