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傳承——以“定量”思維否定民間藏品,太可笑!


盛世傳承——以“定量”思維否定民間藏品,太可笑!


中國鑑定界存在著兩種通病:一是世界觀上的崇洋媚外,按照洋拍賣行的成交價評估文物價值,這種現象人盡皆知,本文不多做評述;

二是方法論上的形而上學,“只有XX件”的理論就是這種邏輯詬病的集中體現。“汝窯瓷器只有78件”、“宋代鈞瓷只有200件”、“紅山古玉只有200件”、“元青花只有300件”,等等。

盛世傳承——以“定量”思維否定民間藏品,太可笑!


我們不妨來剖析其中一種類型的真實情況,看看中國的文物鑑定專家們的不嚴謹。

還是以知名度較高的元青花為例來說事兒吧。自打2005年佳士得整出一隻天價“鬼谷子下山”大罐以後,此前對元代青花瓷毫無研究的中國陶瓷專家們,

盛世傳承——以“定量”思維否定民間藏品,太可笑!


立即棄我民族數千年文明之輝煌於不顧,唯洋人之馬首是瞻,將元青花奉為至高無上的“國寶”,萬千恩寵於一身。

為了配合佳士得等拍賣公司的圈錢運動,他們放棄一大堆該乾的事不幹、該研究的課題不去研究,不辭勞苦,又是著書立說,又是遊說四方,

盛世傳承——以“定量”思維否定民間藏品,太可笑!


將元青花的物質壟斷權毫不吝嗇地拱手相讓——數量上鎖定“只有300件”,分佈地域主要鎖定在“中國之外”,圖畫原料鎖定蘇麻離青(進口顏料),工藝特徵鎖定伊斯蘭文化……如此種種,荒誕不經。

最壞的事情還在後面,這些荒唐的理論被以“權威”的方式發佈後,受到國內收藏界少數既得利益者的追捧與濫用,於是,一個獨具中國特色的公式誕生了——“理論權威”+“收藏大家”=“絕對真理”。

盛世傳承——以“定量”思維否定民間藏品,太可笑!


在這個公式的誤導下,元青花的300件指標早已被洋人和國內少數博物館以及“收藏大家”們瓜分,民間一有出現,必然會遭到“統統地——槍斃!”。

事實究竟如何?記者曾就元青花的若干問題認真做過調查研究。

盛世傳承——以“定量”思維否定民間藏品,太可笑!


1.元青花的數量問題。

實際上,只要稍有邏輯思維能力的人都不會相信那個著名的“300件”理論,因為它顯然是一個脫離實際、在真空中編織的笑話。

但是,為了用事實說話,記者還是多次赴景德鎮做專題調查,翻閱了有關歷史資料。元人蔣祈在《陶紀略》中記載:“景德鎮,有窯300餘座。”

盛世傳承——以“定量”思維否定民間藏品,太可笑!


毫無疑問,這些窯場都是用來燒造瓷器的;數量如何呢?沒查到具體數字,但我們可以從另一條渠道去估算。

據《宋會要輯稿》記載:宋代景德鎮的瓷場每年納稅“3337貫950文”。另據《元典章校補》卷九記載:浮樑縣景德鎮課稅處所每年收稅“500錠以上”。

盛世傳承——以“定量”思維否定民間藏品,太可笑!


按元代錢幣換算方法,1貫等於1兩,50兩等於一錠。那也就是說,景德鎮一年要上繳國家的稅額至少在2.5萬貫以上,比宋代瓷業稅收高出七倍以上;

接下來的問題是,這些窯場燒製的主打瓷器品種是什麼呢?許多到過景德鎮考察的人都知道,從出土窯場堆積物殘片看,當時窯場生產量最大的便是青花瓷器,

盛世傳承——以“定量”思維否定民間藏品,太可笑!


道理極為簡單:青花瓷是朝廷推崇的主流新品種。假若有人說:“現代中國人吃飯用的碗以陶器為主!”會有人相信嗎?

元青花的數量之多,我們還可以從國家認賬的發掘記錄上領教:記者在江西省高安市博物館看到,單從一座元代晚期的窖藏裡,就出土了24件質量上乘的元青花、釉裡紅瓷器,

盛世傳承——以“定量”思維否定民間藏品,太可笑!


其中不乏體積碩大、製作精美的梅瓶、蓋罐,比較國外同類藏品,有過之而無不及。

除此之外,自從“元青花”的概念傳到中國以後,在江西、北京、河北、浙江、江蘇、內蒙、雲南等地,都有精美的元青花器物出土,地域之廣涉及東西南北中。

盛世傳承——以“定量”思維否定民間藏品,太可笑!


以上還僅僅是考古發現,至於民間偶得之物有多少?地底下還有多少?我們不妨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推算,至少不會是“只有300件、主要在國外”吧?可見此理論毫無疑問無稽之談。

盛世傳承——以“定量”思維否定民間藏品,太可笑!


2.元青花的工藝界定。

雖然專家們從數量上將元青花鎖定在“只有300件”,而且大部分在國外,但是,縱然在資料匱乏、數據缺失的惡劣條件下,

他們仍然給元青花的鑑定編造出若干“要領秘訣”,不得不令人望洋興嘆。記者將元青花專家們的這些“秘訣”歸納起來,

盛世傳承——以“定量”思維否定民間藏品,太可笑!


大致為:胎必露麻倉土、料必是蘇麻離青(進口顏料)、色必見翠蘭外加鐵斑和暈散,此外還有型必大、紋必洋……

對於這一套已被炒作為元青花“鑑寶大法”的理論,假若記者從正面攻擊,難免也會落入形而上學、盲人摸象的誤區,因為很顯然,我們缺少大量的元青花標本或實驗數據。

盛世傳承——以“定量”思維否定民間藏品,太可笑!


我們不妨從側面進攻,用反證法來推斷這些理論的以偏概全,這樣,獲勝的可能就變得輕而易舉了。

首先,假定這種理論是正確的,那麼,元代除開景德鎮之外,還有很多區域,比如雲南、河南、河北、內蒙等地都大量燒製青花瓷器,他們都得去景德鎮挖取麻倉土嗎?顯然得不償失;

盛世傳承——以“定量”思維否定民間藏品,太可笑!


其次,蘇麻離青為進口顏料,價格昂貴,包括景德鎮在內的一般窯場,他們有足夠的本錢去進口蘇麻離青料嗎?還有,當朝那些生產國產青料的作坊都停產了嗎?

再其次,元青花使用量最大的怎麼說也應當是當朝老百姓吧?中國幅員廣大,有多少人會向遊牧民族那般捧著一隻直徑50多公分的大盤子裝菜、拎著一隻40多公分高的酒壺盛酒?

盛世傳承——以“定量”思維否定民間藏品,太可笑!


如此說來,符合專家鑑定標準的元青花恐怕還真“只有300件”。怪不得在中國民間收藏的元青花全都是“假貨贗品”、怪不得中國富豪收藏家只有遠渡重洋花費天價競買元青花!

只是這樣一來,可就苦了當朝百姓,恐怕當年那些成吉思汗的子民們不得不使用宋代古董碗吃飯、賒明代宣德壺沖茶飲酒……

盛世傳承——以“定量”思維否定民間藏品,太可笑!


隨著時間的推移,“只有XX件”差不多成為文物圈內的笑柄,專家們似乎也不怎麼再去鑽那個牛角尖兒了。

但是儘管如此,中國文物鑑定界失察於“形而上”的“鑑定大法”並沒有從本質上得到改善,無論從哪個層面上看,“形而上”的鑑定模式始終佔據著國家文物鑑定界的主流地位。

盛世傳承——以“定量”思維否定民間藏品,太可笑!


不管是什麼門類,專家們的鑑定秘訣不外乎把所謂的形、紋、工、材放在首要位置上,再也不能越雷池一步,很少有人會去理會在那些精美古物的“形之外”,

原創者們進行藝術創作時的原始動力和情境中個性化的審美趣味,從而在比較中識別仿造者於急功近利心態下所留下的怯痕,

盛世傳承——以“定量”思維否定民間藏品,太可笑!


更不談在光影線條之間去體會和感受今人無法模仿的古老中國藝術哲學,以及在這種哲學影響下所抽象出來的各類藝術作品之“神”,進而識辨當今那些所謂高仿品的“丟魂落魄”之作。

盛世傳承——以“定量”思維否定民間藏品,太可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