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弟學妹你在找工作麼?一位金融界前輩的經驗之談

學弟學妹你在找工作麼?一位金融界前輩的經驗之談

今年金融行業求職非常糟糕,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三季度,金融行業整體招聘職位需求下降46%,基金/證券/期貨/投資行業的招聘職位數同比下降50%,在金融子行業中降幅最大,而銀行、信託等其它子類的招聘需求三季度同比分別減少17%和38%。對金融企業來說,券商和基金無疑是兩大熱點。我們先來看看券商。Wind數據顯示,2018年共有105只新股上市,募集資金總額達1378.15億元。而2017年共有438只新股上市,募集資金總額達到2301.09億元。2018年的新股發行數量和募集資金總額都有了明顯的下降,同比分別減少76.03%、40.11%。再來看看基金,2018年上證指數下跌24.59%,排名前三名基金的收益率分別是 4.04%,-0.68%和-0.81%。券商投行業務量和基金收益率都大幅下降,人才需求自然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上面的這些數據,自然會傳導到就業市場,特別是2019年畢業,現在正在找工作的學生來說,無疑感到一陣又一陣的涼涼。經理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些經驗,希望在大家的內心中劃亮一根火柴,哪怕帶來瞬間的溫暖,更好的迎接春天。

學弟學妹你在找工作麼?一位金融界前輩的經驗之談

經理2001年秋季赴香港科技大學讀MBA,畢業時間為2003年1月。當時的宏觀經濟也好,還是個人運氣也好,都覺得有點背。本來2001年之前,學校有大量的港府資助,因此學校裡提供了大量的助教機會,幾乎所有的MBA學生,只要願意,都可以找到一份助教的工作,薪水足以覆蓋日常生活費用。可就是從2001年秋季開始,學校經費大幅減少,自然助教的機會也就沒有了。雖然當時的MBA學費不是很高,一共是15萬港幣,還給內地學生提供了5萬的獎學金,相當於學費一共是10萬港幣,當然,這些年來,MBA學費可能也是為數不多的,漲幅能和房價相媲美的。學費10萬,生活住宿費,筆記本,包括去加拿大交換的一個學期的機票和生活費,下來也將近20萬元。可能現在20萬對大多數工作了3-4年的同學來說,都不算一個太高的金額,可當時經理工作的月薪大概是4000-5000元,一年能攢2萬元就算不錯了。因此,在學校讀書的時候,真的是很少買教材,絕大部分教材都是從圖書館裡面借來看的;雖然在香港有一年的時間,外出的時間非常少,記得唯一去的景點,就是聖誕節的時候,集體活動到蘭桂坊聚餐。在選擇交換學校的時候,選擇的是生活費用成本較低的加拿大多倫多,而且租的公寓是最小面積的,真是下床就可以推門出去的那種。說到這裡,就先和大家分享一個經驗,就是在收入大幅減少的情況下,要嚴格控制預算支出。

嚴格控制預算支出,當然是有利有弊。最大的弊端是社交活動減少,MBA這麼高端的項目,同學資源的建立就是要通過社交活動來積累,不然一年讀下來,班裡面如果100多人,可能最後還有不認識的人。雖然當時MBA只有一個班,而且不到40人,除了作業要和本組的同學經常交流以外,花在和其他同學交流上的時間不是很多,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圖書館裡了,或是就是到操場跑步了。香港科技大學臨海而建,操場也是海景操場,景色一流。說到這裡,還忘記說,經理是從2001年到香港以後才知道有CFA考試,好在財務分析的成績不錯,教授有3個獎學金名額,因此報名CFA一級考試的時候,免除了登記費用的幾百美元。所以,2002年6月份通過了CFA一級考試。回過頭來想想,如果再沒有預算約束的情況下,再讀一次MBA會怎麼樣呢?可能大部分時間還是會在圖書館裡吧,少部分時間可能會更有色彩一些吧。但是,讀書期間,不論什麼CFA,CVA還是CPA,能考的就都考了,這個和預算沒有關係。而且,在學習期間,也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這也算是分享的第二點吧。

學弟學妹你在找工作麼?一位金融界前輩的經驗之談

畢業時間是2003年1月,找工作其實從2002年的暑期實習就開始了。如果在畢業前找到一個非常好的暑期實習,那麼就有很大的可能畢業的時候留下來。其實2002年的經濟形勢就不是很好,和現在有點類似,香港的券商裁員,經濟下行。本來摩根斯坦利和學校的合作關係,每年暑期都會提供幾個實習機會,經理和另外一個香港同學還有幸進入了第二輪,但可惜最終一個都沒有錄取。那個香港同學畢業以後的幾個月進入了麥肯錫,現在是香港某大投行的MD了。雖然形勢不是很好,學校還是提供了比較多的機會,還記得去了一家意大利的銀行面試,專門來做利率的衍生品交易,當時還是覺得過於複雜,自己主動放棄了。

到了冬季,也到了求職的高峰季。經濟形勢依然不樂觀,比這個還糟糕的情況發生了,那就是SARS(非典)。從2002年11月確認第一例病例後,其實很快就傳到了香港,只是開始大家還麼有意識到嚴重性。但是很快,隨著病情爆發,人們陷入恐慌,不要說招聘,連面試都停止了,一直持續到2003年的6月份,事情才逐漸恢復。因此,對於我們這一屆的學生來說,特別是香港本地的同學,本來有很大的優勢,但基本上都是畢業6個月以後才逐漸找到的工作開始上班。但是,下一屆的學生趕上了經濟復甦,幾乎每個人在畢業之前都拿到了幾個Offer,真是時也,命也。

學弟學妹你在找工作麼?一位金融界前輩的經驗之談

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如何考慮求職?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或是職業方向,越是年齡大的MBA或研究生越是如此,畢竟本科生畢業還比較年輕,行業選錯了,以後還可以重新來過,機會成本相對較低。因此,在確定職業目標的情況下,列出最理想的公司,然後逐漸降級,同職業方向,先是大公司,然後是小公司。或是不能一步到位,看看是否有間接的工作職位。比如說本科生想去四大,四大進不去,可不可以考慮八大,八大再進不去,是不是可以考慮32大。一般在事務所工作幾年,都會再去讀一個MBA,然後進入投資崗位或財務崗位。再例如,有人想去投行,大投行不行,小投行是否可以,投行都不行,那是否可以去實業公司做投資併購的崗位。所以,這也是要分享的第三點,無論經濟怎麼樣,職業方向目標要明確。

經理當時的選擇是回到了北京,到一家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從事投資分析工作。剛開始的薪酬,可能說出來大家也不信。讀MBA之前,月薪是4000-5000了,讀完MBA之後,第一個月拿到的實習期工資是2000多,轉正之後才6000多。所以,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薪酬期望也不要太高,那些考完CFA或讀完MBA就百萬年薪的,真的不是適合所有人,所以我們那一屆,很多學生都不好意思參與MBA畢業後薪酬調查,怕給學校拉後腿。當時為什麼選這家公司,其實思想很單純,感覺當時這是國有資產改革大潮,隱約覺得或許有機會渾水摸魚呢?其實,這家公司管理非常規範,國有企業等級制度森嚴,根本沒有啥灰色空間。但也許是傻人有傻福,這家公司下面有房地產板塊,房地產公司開發了一個小區,可以按註冊資本金額,給股東提供幾套房子,以內部價購買。這個小區在西二旗,2005年來說,北京人都是不屑一顧的,領導大多數又有房子,所以就決定把機會給普通員工了。經理雖然去的時間不長,但是在沒有房子的人裡面,算是時間比較長的了,於是就在北京買了第一套房。傻有傻福的第二個意思是,很多事情選擇太多就是很大的煩惱,比如買房這種事情,要是自己在市場上選,可能在哪裡買,要做很多工作,才能最後決定。可是,公司提供了機會,樓層和門號抽籤決定,是不是省去了很多煩惱。說起來也有些感慨,這家公司後來又開發了別墅,單價1萬每平米,結果賣不去,內部認購都有獎勵,可惜沒人買,還差點因為賣不去,當雷給爆了;後來還有房子,也差不多是1萬,還是有人沒買,覺得房價貴,可能那時候確實是低谷,按現在來說,這些房價都已經漲了8-9倍了。

2007年的時候,從這家國企跳槽到了外企。通常情況下,工資漲幅也要看上一家公司的薪酬水平,一般不會太高,但經理據理力爭,把房子這些隱性福利都加了上去,所以跳槽到外企的時候,薪酬翻了一倍。但天有不測風雲,大家都知道2008年的金融危機,這家外企的股東是美資,危機的時候,別說發展,都考慮砸鍋賣鐵把資金轉回美國了。所以,2008年,人生第一次遇到了公司裁員,畢竟國企是不會裁員的。經理所在的北京辦公室裁掉了一個薪酬最高的。雖然度過了經濟危機,但總是覺得有些擔心真的裁到自己頭上的時候,應該如何辦?加上公司停止新業務收購,其實每天也沒啥事情,說回到CFA考試,2006年通過了三級,所以空閒的時候,從2009年開始,就開始做CFA的兼職講師了。說到這裡,後事如何,又可以寫一萬字了,直接又關聯到眼下的又一人生選擇。

學弟學妹你在找工作麼?一位金融界前輩的經驗之談

越說越偏了,還是總結一下,如何熬過寒冬這個主題。第一,熬就要有熬的樣子,人生總會經歷幾次低谷,根據收入水平,嚴格進行預算支出,始終保持樂觀精神,苦中作樂,堅持到春天的到來;第二,求職的時候,儘量明確自己的職業主線,不要偏離這個主線,因為任何一次變軌,都意味著重新開始;起始的薪酬並不重要,重要是自己選擇的行業和工作經驗的積累;第三,有時間的時候,就多學習,經濟低潮時,學習成本最低,該考的有用的證書就儘量考完,CVA,CPA,CFA,是經理給大家推薦的順序,同時考2個或3個,看個人能力。第四,工作越好,環境越是舒適,更要不時的假想自己如果重新進入市場,會有什麼選擇。

最後祝願各位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學弟學妹你在找工作麼?一位金融界前輩的經驗之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