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變局”下非金融企業如何破局

(原文發表於中國經營報)

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局中危和機同生並存。”作為國民經濟的中流砥柱,非金融企業肩負著創造實物產出、推動經濟發展的歷史擔當。然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下非金融企業部門正遭受槓桿“高”且“分化”,以及“槓桿背離”的困擾,如果槓桿問題不得以解決,“實業興邦”勢必拖泥帶水。

困局一:槓桿“高”且“分化”

根據國家金融實驗室最新報告,我國非金融企業部門(以下簡稱企業部門)無論是廣義債務還是核心債務與GDP之比,均高於其他國家,且自2017年以來還出現了國企與民企槓桿率分化的問題。從宏觀上看,國有企業總資產與總負債的增速都在上升,2016年底國企資產和負債的同比增速分別為10.5%和10.1%,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這兩者的增速分別上升至19.2%和18.0%,均高於同期名義GDP增速。微觀上看,國有企業資產增速快於負債增速,資產負債率下降,從2016年的66.1%下降到今年二季度的64.9%;而民企恰恰相反,以民營企業佔比較高的工業企業為例,2016年底工業企業資產和負債的同比增速分別為6.9%和6.1%,今年二季度下降為2.0%和3.2%,不但低於同期名義GDP,而且負債增速高於資產,導致資產負債率上升。

國企與民企槓桿分化的原因之一就是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環保限產推升了上游行業的產品價格,而上游行業又多以國企為主,產品價格的提升對應著利潤走高,總資產擴張,資產負債率回落。與此同時,原材料價格走高加大了中下游企業生產成本,這部分行業又多以民企為主。在生產成本加大、訂單萎靡、融資困難的多重壓力下,民企經營越發艱難,不得不變賣資產投靠國企。這又反過來進一步引發國企資產擴張,資產負債率下降。

兩者分化的另一個原因是針對全年不斷加快的IPO發行速度,國企具有“先天”優勢,股權融資規模相應上升,疊加債轉股對資本金的充實,也會引發資產負債率下降。

國企與民企的分化導致國企債務在全部非金融企業債務的佔比自2015年以來不斷上升,已經從2015年二季度的57%躍升至今年二季度的66%。因此,國企特別是殭屍企業的去槓桿仍將是長期工作。

困局二:槓桿背離

衡量企業槓桿有多種口徑,常見的兩種是“資產負債率”(債務/資產)和“債務率”(債務/GDP)。

近20年來,我國非金融企業資產負債率一直非常穩定,大致維持在57%~61%區間內震盪。而債務率在國際危機之後卻出現了明顯的上升態勢,從2008年的96.3%快速跳升至次年的119.9%,最高點出現在2016年,達到166.3%,去年略有下降。

學界將這種“資產負債率”和“債務率”之間的分化稱作“槓桿背離”,認為出現背離的直接原因是資產收益率下降和資產價格上漲。本質在於金融業膨脹和金融體系複雜化,使得金融業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實體經濟的發展速度。需要警惕的是,日本在泡沫經濟破滅之前,以及英國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之前都出現過類似情形。

非金融企業如何“破局”?

正如前面所將,如果槓桿問題不得以解決,“實業興邦”勢必拖泥帶水。非金融企業如何破局?大致有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嘗試:

對於“高槓杆”,要避免一刀切,本著結構性去槓桿原則。同時注意不能緊盯著負債端,還要努力擴大資產端,提升企業經濟效益,拓展融資渠道,加大直接融資規模。

對於國企和民企的“槓桿分化”,要做到兩點:一是避免環保限產推升上游產品價格過度走高,壓縮下游產業利潤;二是改善民營企業生存環境。從前不久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述來看,國家有決心和動力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包括減稅降費和寬鬆信貸的相關政策“箭在弦上”,相信不久會迎來實質性利好。不過,在筆者看來,單純依靠減稅降費和拓展融資渠道尚不能充分調動民企生產積極性,最重要的是保護私有產權,包括個人財產和知識產權。私有產權受保護了,民營企業家才“敢做”“願意做”,作為實體經濟中最具內生創新能力的私營經濟才能更好地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昂首闊步,大膽前進。

對於“槓桿背離”,要明確背後的深層原因是金融業過度膨脹,產品複雜化。所以,即便是非金融企業部門去槓桿,也要注意金融部門的作用。正所謂“實體經濟有病,金融吃藥”,要嚴控金融部門的資產負債擴張,杜絕金融亂象,避免過度混業經營,促進金融的發展速度和實體經濟相適應。

“大變局”下非金融企業如何破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