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世》:叩問醫療與·生死,我卻從中讀到了佛門的慈悲


《人間世》:叩問醫療與·生死,我卻從中讀到了佛門的慈悲


有人說:“機場比婚禮現場見證了更多真摯的親吻,<strong>醫院的牆壁比教堂聆聽了更多真誠的禱告。”

有人說:“醫療行業,<strong>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還有人說:“醫生能治的只是病,而不是命。”

久見生死的醫療行業,在臨床中又會見到哪些感人肺腑的場景呢?2016年,一部紀錄片<strong>《人間世》,記錄下了許多病床上的生死,記錄下了許多人間的溫情,令無數人潸然淚下。

而最近,《人間世》的第二季也陸續播出,再一次吸引了不少網友。一向重視生死的佛弟子在看這部記錄片時,或許會更容易深思一些生命話題。這其中,尤其值得我們思考的便是:<strong>我們該如何面對終將死亡的生命?


<strong>這是一部用生命譜寫的紀錄片

《人間世》:叩問醫療與·生死,我卻從中讀到了佛門的慈悲


《人間世》:叩問醫療與·生死,我卻從中讀到了佛門的慈悲


《人間世》記錄了中國醫院和醫生的真實故事。沒有彩排,沒有劇本,沒有預設對象,每一個故事都是現場蹲守出來的。

正是因為其真實感人,這部紀錄片<strong>獲得了第14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國際紀錄片評優單元最佳系列紀錄片獎項

,在豆瓣上更是開播就獲得了<strong>9.5分的高評分。


《人間世》:叩問醫療與·生死,我卻從中讀到了佛門的慈悲


不過也正是因為其真實感人,不少人都表示,這是一部“哭到喘不過氣”、“只忍心看一遍,不忍二刷”的紀錄片。

就像《人間世》曾記錄的一則案例:一個24歲的小夥子因為食物中毒而導致臟器衰竭,送到上海瑞金醫院搶救。醫生診斷後表示,唯一的方案是血液透析,但是仍然有一定概率失敗。


《人間世》:叩問醫療與·生死,我卻從中讀到了佛門的慈悲


病人體內的病情因為血液透析而好轉,但是卻出現了應激反應,潰瘍出血。從血庫緊急調來的血液是冰冷的,設備升溫來不及,醫生們甚至以自己的體溫來加熱血包,然後為病人輸血。

然而可歌可泣的搶救,最後仍然以失敗告終……


《人間世》:叩問醫療與·生死,我卻從中讀到了佛門的慈悲


當然,鏡頭下,也有充滿溫情,譜寫希望的一面。第二季第一集的旁白由一位叫做杜可萌的小女孩配音,她是一位住院時年僅13歲的患兒。

大多數時候,她樂觀地面對病魔。她說<strong>病房的笑聲比紀錄片播放出來的更多

,但她也有脆弱的時刻:<strong>“樂觀使者有點累了,想卸下面具。”

畢竟許多歡笑,許多頑強與樂觀,最終仍然沒有躲過一劫。


《人間世》:叩問醫療與·生死,我卻從中讀到了佛門的慈悲


“如果觀眾發現,第二季中,這些生離死別的時刻鏡頭在顫抖。<strong>請原諒,那是因為站在攝像機後的編導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總導演秦博說。

“生死之外無大事。”這句話盪漾在看了《人間世》之後的觀眾心中。


<strong>治癒其實只是偶然


《人間世》:叩問醫療與·生死,我卻從中讀到了佛門的慈悲


佛教常說:<strong>“積聚皆消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

而在熒幕上被我們看到的醫生似乎很少無力迴天的時候。大多數時候,無論多麼嚴重的傷病,經過醫生一番緊張的搶救後,總能奇蹟般把病人搶救過來。


《人間世》:叩問醫療與·生死,我卻從中讀到了佛門的慈悲


久而久之,人們內心中似乎迴盪起一個聲音:“如果這個必然事件沒有發生,那一定是你們沒有盡力。”

導演周全說:“醫院希望我們不要再拍那種一定可以妙手回春的片子,<strong>一定要講清現代醫學的可為與不可為。”


《人間世》:叩問醫療與·生死,我卻從中讀到了佛門的慈悲


《人間世》:叩問醫療與·生死,我卻從中讀到了佛門的慈悲


無法治癒是常態,面對這個常態,醫生們的內心也很痛苦和挫敗。而且往往他們面對生離死別帶來的痛苦,比一般人要更加頻繁。


<strong>在直面無常中建立樂觀心態


《人間世》:叩問醫療與·生死,我卻從中讀到了佛門的慈悲


生命在這個世界中,本身便是脆弱的。不需要隕石撞地球這類猛烈的打擊,甚至有時候都不需要水火刀兵的威脅,只需要一口飯噎住了,或其他什麼原因,一口氣上不來,便有可能撒手人寰。

佛陀在世時曾教導弟子們要修無常想。有的弟子便常思維,今日過去了,明日說不定就去世了;有的弟子則想,今晚躺下去了,明天不一定能起得來……

最後得到佛陀肯定的一個答案是:<strong>“生命只在一息之間。”佛陀給弟子們的教導,是接受死亡具有隨時到來的可能性。


《人間世》:叩問醫療與·生死,我卻從中讀到了佛門的慈悲


為何佛教的生死觀會讓我們接受死亡隨時可能到來?因為當一個人對一件事情有了預期,而現實與預期不符合時,內心出現落差,就難免會悲傷。如果我們不接受的事情又終將到來,我們豈能不悲傷呢?

越是不能接受,越是無法直面,就越是容易陷入憂愁悲傷。真正的樂觀,並不是自我催眠式的迴避問題,而是在平等開放的心態中面對問題。這正是佛教生死學的一大關鍵:<strong>在直面無常中建立積極的心態。


《人間世》:叩問醫療與·生死,我卻從中讀到了佛門的慈悲


<strong>臺灣佛光山副住持慧開法師多年從事生死學教育,他便經常提倡人們用這樣的心態來面對生死。

慧開法師在接受禪風君採訪時曾提到,他指導過一個患癌老人廖老伯用這樣的生死觀來面對死亡。在開導中他形象地說到三個“千萬”:千萬不要拖過人生的賞味期、千萬不要變成生命的延畢生、千萬要保留精神和體力。


《人間世》:叩問醫療與·生死,我卻從中讀到了佛門的慈悲


一般的癌症患者,最終往往都是在病床上,渾身插滿管子,最後搶救無效,痛苦地離開人世。而接受了這一生死觀的廖老伯,在最後三個月裡卻保持了內心的平和與安詳,最終沒有痛苦地往生了。

你看,在慧開法師的這番開導下,死亡哪裡是一件需要害怕抗拒的事呢?既然它必然到來,那就把它當做生命的“考試”,以最佳的狀態去迎接它的到來!

既然接受了死亡的無法避免,再回頭看那句“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又有什麼奇怪呢?治癒固然是一個驚喜,而面對無法治癒時,也一樣能坦然接受。


《人間世》:叩問醫療與·生死,我卻從中讀到了佛門的慈悲


理解了無常,就會覺得一切都正常。帶著這樣的心態去看《人間世》,禪風君在同情病人的痛苦,祝福他們能夠康復的同時,也不會因此感到悲傷。

準備觀影的小夥伴們,不妨也一起用這樣的心態,瞭解《人間世》,瞭解眾生苦,<strong>培養悲憫心的同時,體會菩薩道“悲而不傷”的心情吧。


《人間世》:叩問醫療與·生死,我卻從中讀到了佛門的慈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