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除夕夜“接神儿”

散文:除夕夜“接神儿”

一种美好的愿望,塑造了一个个无影的形象。

一种情感的寄托,演变成一项自觉自愿的活动。

“接神了——”这是除夕夜最脆快,最喜庆的声音。

除夕夜接神儿,是以前过年很隆重,特别神圣的事。它是除夕夜祭祖、接神、守岁三项活动最重要的一项。

接神——顾名思义,就是把神仙都接回来过年,保佑全家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图的是吉利,是老百姓美好愿望的一种寄托。

接神活动不知道是从那个朝代传下来的,从我记事的时候就有印象,感觉神神秘秘的,笼罩一层很恐怖的感觉。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这种活动也一年年逐步被淡化。但是,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个时候过年有意思,有盼头,有甜甜蜜蜜的滋味,有想天天过年的恋头。

所谓的接神,就是在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以后,灶王爷等凡间的诸位神仙都回天宫去了,不再理人间一些俗事了, 除夕这天,在半夜子时的时候,各路神仙又开始到降临人间,家家户户都争先恐后神接回家来,保佑今年全家生活幸福,平安,发财。

散文:除夕夜“接神儿”

我小时候住在农村,那个时候,农村过年和现在城市里过年风俗习惯不太一样,农村过年有年的味道,具体表现就是各种活动多,说道多,讲究多,所以情趣也就相对多。特别是除夕这天,从早上到第二天早上,就是和唱戏一样,有序幕,有高潮,有尾声,戏里有人物,有背景,有音乐,每一个人都是演员,每一个环节都演得认认真真,构成了一台欢乐、団圆、喜庆的大戏。

东北过年的时候,天黑的特别早,六点钟已经是伸手不见五指了。除夕这天,每个村庄天刚擦黑就开始热闹起来,一座座农家院子里,自扎的红灯笼高高地挂在灯笼上,在风中摇动,任雪花在身边飘洒;小孩子们三个一伙,两个一快,穿着新衣服,拎着小灯笼在东家走,西家串,像夏天荧火虫一闪一闪地游动;一个个二踢脚不知道从那个房山头蹿上天空,在空中来几个炸响,地上已经容不下人们的欢乐,快乐被挤上了天,欢乐祥和除夕之夜序幕从这个时候拉开了。

小时候我们拎的灯笼都是自己或者大人给做的,用的是高粱的杆,有三角形,也有四角形的,外面用红色油纸糊的,下面是一个木盘,木盘上钉一个小钉子,把一种叫“嗑头了”小腊烛安在上面,(“嗑头了”是俗称,是特别小的腊烛,形容嗑完一个头,腊烛就燃烧没有了。)点亮了,拎着它四处去拜年。除拎灯笼四处走,就是放鞭炮玩。那个年代,农村非常困难,买鞭炮家家数量都有限,小孩子们最喜爱放鞭炮,没有办法,只好自力更生,我们经常到生产队的院子里捡一些破的麻绳头子,废铜烂铁,或者看见谁家杀猪了,捡一些倒在外面的猪毛,回家用梳子梳理好,捆成一个小捆,拿到供销社去换点鞭炮。除夕夜,放鞭炮的人家多,在别人家放完以后,我们马上就去捡没有响的“哑巴”来放。为了使鞭炮能放时间长一点,一直可以放到半夜接神的时候,大家都把成挂的鞭炮拆开,一个个地放。

除夕夜高潮气氛是家家户户的接神活动。按照老祖宗的规矩,接神的时间应该是零时。但是,人们越来越聪明,心眼也越来越多,大家为了抢财神,都提前进行,一家比一家提前,都怕财神让别人家抢去。接神之前首先要祭祖。在除夕的上午,各家贴好对联之后,就把老老祖宗的牌位供上。一般人家是用半张红纸,上写“供奉”二字,中间是:三代宗亲之神位,两边有对联:清晨三叩首,早晚一炉香。有讲究的家人专门买一大张家谱画,挂在墙上供奉,过完年后再收起保存。祭祖的时候,长辈人跪在前面,依次是后辈人,烧香,嗑头,祷告等。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妇女们不参加祭祖,所以男人们祭祖的时候,她们就忙活饭菜。

散文:除夕夜“接神儿”

祭祖之后,全家人开始到外面来接神。这个时候,家家都把大门、房门敞开,迎接财神进门。接神的仪式在院心举行,摆上家用的桌子,供上祭品,点上香,然后由全家中最长者主持。按照迷信的说法,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大家按各方位嗑头后,肃立待香燃尽,再叩首,最后将香,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备好的盆内焚烧,开始放鞭炮,气氛一下子浓烈起来,火光,鞭炮的光焰照亮了整个院子,家家相接,整个村子都亮堂堂的,烤得院子里暖烘烘的。全家人有的烧纸,有的放鞭炮,说各种吉利话,家家户户接回家了天神、地神、财神、灶王神等,进屋吃饺子,开始真正过大年了。

老辈人接神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能忘记接姜太公来过年,据说,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忘了给自己留个位子,当除夕晚上诸神归位后,他却没有了落脚的地方,老百姓可怜他,给他立个灯笼杆,让他在灯笼杆下过年。说来姜太公也太死心眼了,傻得叫人可怜,为什么不以权谋私给自己先谋个好的位子?看来,以权谋私是从外国传来的,咱们老祖宗自古以来就是为政清廉的。老百姓喜爱为政清廉的人,每逢过年,都惦记着无家可归的姜太公,把灯笼杆底下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姜太公接回来过个舒服的年。

神接回家了,大家进屋开始给自家老人拜年,少辈的人要给父母,爷爷奶奶嗑头,有钱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都给几分钱压岁钱,没有的就不给了。然后,一家人开始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饺子,大家乐乐呵呵地寻找能够吃到“包钱”的饺子,好一年有财运。此时此刻,人间天界一同欢聚,其乐融融。大红的灯笼,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供台上灯光,整个村庄都笼罩在欢乐中,人们又迎来充满希望新的一年。

在城市工作以后,一直没有机会参加农村里的接神活动。最近,我问过来串门的农村亲属,现在农村还时兴接神吗?他们告诉我,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封闭的样子了,现在的年轻农民都是有文化的农民,大家已经不相信“神”了,过去年年接神,不见神来,生活贫困照旧。如今,不接神了,农村却富裕起来,这个富裕,不是家家户户过年接来的“神”,是党的富民政策,是科学知识,是挥汗耕耘的汗水。我恍然大悟:神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礼花齐放,鞭炮齐响。每年的除夕夜晚,我还是情不自禁地想起来小时候农村接神那热闹的情景,虽然说,那个时候很穷,过年没有几个菜,开始大家却是把年过得有滋有味。乡亲们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让我感动。

现在农村已经没有了传统的接神仪式,但是我想,接神那种美好的愿望都还在我们的农民心中,每个人心里都在默默地接神,这个神,不是天上的,他们要接来那些与民同乐,与民同甘共苦,真正为老百姓办好事党和政府的各级好干部;他们接这个神,是我们亿万人们正在共筑伟大的中国梦!

散文:除夕夜“接神儿”

散文:除夕夜“接神儿”

散文:除夕夜“接神儿”

散文:除夕夜“接神儿”

散文:除夕夜“接神儿”

散文:除夕夜“接神儿”

散文:除夕夜“接神儿”

散文:除夕夜“接神儿”

散文:除夕夜“接神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