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散文:蓋簾

鄉村散文:蓋簾

快過年了,愛人交給我一個光榮任務,去農貿市場買個蓋簾。不是我不偷懶,整個市場轉了幾圈,也沒有找到早些年用秫秸穿的蓋簾。

蓋簾,在東北這地方是廚房必備的用品。特別在農村,每家廚房裡都可以到幾個蓋簾,家沒有蓋簾,不是正經過日子的人家。

蓋簾在家庭生活中用途非常廣,蓋飯盆、盛乾糧、晾東西,蓋醬缸等等,缺少了它,根本沒有辦法過日子。

我們家鄉的蓋簾都是用高梁梢穿的。當年使用的時候,還沒有環保這個詞,感覺就是衛生,輕巧,就地取材,方便實用。

東北是高粱的主產區,高粱用途廣泛,全身都是寶,高粱碾的米,做的米飯,大家都喜歡吃,沒有加工的高粱還是餵馬的精飼料。高粱杆更是老百姓離不開材料,燒火是上等柴火,但都不忍燒掉它,用他編炕蓆睡火炕舒服又養人,還可以編裝糧食的穴子。蓋房子做房蓋,磨上泥,苫上草防寒,不爛。還可以用來夾籬笆牆,擋雞鴨鵝狗,透光透風。高梁杆梢的一節,是穿蓋簾的最好材料,成為寵愛之物。

鄉村散文:蓋簾

穿蓋簾也不是所有高粱稍都能用,最好的是笨高粱的稍,才能穿出好蓋簾,後來種植的雜交高粱梢又短又粗就不能用。穿蓋簾選擇的高粱稍要粗細一樣,如果粗細不均,穿出來的蓋簾就出現了壟溝壟臺狀,高低不平,不但不好看,放東西也不規整,高低不一。選擇了好的秫秸稍,還要用最好的納鞋底細麻繩來穿。

穿蓋簾是細活,需要有耐心,男人一般不幹這個活,都是由年紀比較大一點的婦女來做。穿蓋簾開始,先是把兩根一組兩根一組的秸稈大小頭顛倒放在平板上,鋪平,較長一點的放在中間,稍短一點的放在兩頭,基本形成一個圓形。高粱杆的外皮很硬,有的時候,一針扎不透,幹活的人首先用錐子先錐一下,再用頂針把大馬蹄針順著錐子錐的眼頂進去,這樣就把秸稈串成一片兒。穿完兩片後,再串那兩片兒,然後把這樣的兩片兒交錯疊加起來,使兩個面的秸稈成直角,再用麻線把兩片兒訂起來,斜紋訂成一個“回”字形,這樣,穿完以後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幅美麗的圖畫。穿蓋簾針腳不能大,麻繩不能漏出來,要平整,美觀,大方,挺實。蓋簾就串好後,再選準中心點用一根秸稈做半徑,轉一圈劃線,用菜刀順著畫出的圓弧印把四圍多餘的高粱杆切斷,這樣蓋簾就切成了規則的圓,一個蓋簾就算徹底做完了。為了不使蓋簾的四周有肥邊,最好用薄薄的鐵皮包一圈,沒有鐵皮用布也可以包。當年,我們使用的時候,鐵皮和布都是稀缺物。很少有人家進行裝飾的。反正,高粱秸遍地,壞了再穿,也不是太費事。

蓋簾,承載著很多家庭的故事,也承載著一個時代人民的情感。

改革開放初期,我經常下鄉工作,吃住在農民家中,同農民兄弟同勞動,同研究改革,同創致富路。

我記得,那些日子,為我們做派飯的鄉下老大嫂用那圓圓的蓋簾給我們曬魚片吃,用蓋簾端上來黃澄澄的粘豆包,非讓我們吃得肚圓。

我看見,多日的連雨天,柴火不好燒,房東的胖大嬸在灶坑前,用蓋簾在煽風,讓火苗更旺,我們吃上熱乎飯。我們情不自禁想起來:“爐中火,放紅光,我為親人熬雞湯......”的情景。

我感動,有一年的春節前,我們工作隊撤點,風雪中,大家送我們送到村口,一位“五保戶” 老奶奶蹣跚地攆到村口,把兩個蓋簾送到我手中:你們城裡人缺這東西,這東西做“菠菠”用得著,我的眼淚掉在雪地上,留下一個個坑點。

圓圓的蓋簾,圓滿了老一輩人辛辛苦苦的日子,今天在圓著更加美好的中國夢。

鄉村散文:蓋簾

鄉村散文:蓋簾

鄉村散文:蓋簾

鄉村散文:蓋簾

鄉村散文:蓋簾

鄉村散文:蓋簾

鄉村散文:蓋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