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歘“嘎拉哈”

散文:歘“嘎拉哈”

以前, 东北的冬天,是老百姓“猫冬”的日子。

男人们把一年一季的庄稼收到场,大地被大雪覆盖,天寒地冻,只有积攒点农家肥是活计,其余的时间就是东邻西舍串串门,扯东聊西了。妇女们则是三三两两聚在一铺热乎的大炕上,叼着纸卷的“蛤蟆头”烟或者大烟袋,边忙着给老爷们和孩子做过年的新衣服,边东扯西拉唠:“东家老婆婆长,西家老婆婆短”的闲嗑。没有出门子的姑娘们,不约而同地凑在一个屋里,歘(chua)起了“嘎拉哈”, 她们边歘“嘎拉哈”边互相打趣,你说她喜欢某个男孩,她说我和某个男孩好上了,描绘得有鼻子有眼睛,闹到高兴处,笑声震飞了窗前蹲着晒太阳的家雀。不知道是那个有学问的人看见这个场景,说出来“嘎拉哈姑娘爱”这句话,传了出去,“嘎拉哈”成为了东北的又一怪。

“嘎拉哈”是啥玩意?简单地说,就是羊、猪、鹿、狍、麋、獐、牛、骆驼甚至猫等动物后腿关节的骨头,也叫“髌骨”。老百姓吃过肉以后,特意把它留下来的,洗干净,凉干,留给孩子们玩。姑娘们玩的“嘎拉哈”基本都是猪和羊的,因为容易获得,大小也适中。象鹿、狍、麋、獐动物的“嘎拉哈”,由于动物少,很难获得,所以,就以稀为贵,成为珍品,谁家有,就是“宝贝”。牛的好比较好获得,但是,因为牛的个头太大,小姑娘的手盛不下,也就没有玩。

散文:歘“嘎拉哈”

相传,“嘎拉哈”和金代的梁王金兀术还有一定关系。金兀术在少年时,不思进取,他的父母让他进山打猎,他克服各种苦难折磨之后,取下了四种凶猛野兽的腿膑骨,给父母拿回来,父母一见很高兴,夸他长大一定是成大事的人。从次,金兀术的勇敢和强悍成为当地人的佳话。女真人为了让后代都像金兀术那样勇敢,就让孩子们抓玩金兀术弄回来的野兽髌骨,这就是后来的满语“嘎拉哈”。

“嘎拉哈”是六面体(所有动物的都一样)的一块骨头,它两头有两个尖角重心不稳,弃之不能用。其他正面像人肚脐眼儿的叫“坑儿”,背面像胖人肚皮的叫“背儿”(肚儿),侧面像人耳朵的叫“轮儿”,还有一侧什么都不像就叫“真儿”。

歘“嘎拉哈”各地玩法不同,主要是由玩的姑娘们约定规则。歘的过程是基本这样的:用一只手将四个嘎拉哈散乱地抛在炕上,然后将口袋向空中抛起,在口袋落下的时间内,将四个嘎拉哈都先搬成真儿,用手抓起,再接住落下的口袋。如口袋和嘎拉哈都没有落在炕上,就接着搬下个背儿,依次接下的次序是坑儿,轮儿。最后,把口袋抛起,用手把都成轮儿的嘎拉哈抓起。如果口袋落下在手里(没有落在炕上)则第一个回合完成。倘若在搬的过程中口袋没能接住,则叫“坏了”,交由下一个人玩。这只是歘嘎拉哈的一般过程,熟能生巧,比如说:在搬真儿时,因为下个是背儿,所以将真儿一字排好,到搬背儿时用手心一压就行了,节省时间和次数。歘嘎拉哈输赢的关键,口袋要抛得高,搬的过程要快,尽量用少的次数或者优选法来完成。其他还有许多种玩法,主要是练习手、脑、眼并用,达到心灵手巧,以后好找个好婆家。

“嘎拉哈”成为那个时代姑娘们最好游戏,伴她们度过天真烂漫童年,伴她们走过了情窦初开青春年华。如今,在东北已经很难看见歘“嘎拉哈”的了,也没有人特意积攒了,姑娘们也不知道“嘎拉哈”是何物,更谈不上爱了。

随着时代变化也会发生变化的。几十年过去了,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姑娘们爱好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她们现在都在玩电子游戏,玩微信……

散文:歘“嘎拉哈”

散文:歘“嘎拉哈”

散文:歘“嘎拉哈”

散文:歘“嘎拉哈”

散文:歘“嘎拉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