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种子怎样落地:福克纳《创作源泉与作家的使命》的启示

阅读提示:

  • 一本书和一篇文章
  • 只要知道自己找什么,就一定知道怎么找
  • 文学种子扎根的条件:经验、观察、想象
  • 文学种子落地之后,如何让文学大树根深叶茂
文学的种子怎样落地:福克纳《创作源泉与作家的使命》的启示

文学的种子怎样落地

一、一本书和一篇文章

写了这么多关于小说写作的方法、技巧、规则等方面的文章,忽然有一天,郝老师发现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而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了,掌握再多的方法、技巧和规则也是枉然。

这个问题是:文学的种子怎样落地。

每个怀揣文学梦的写作者心中都有一颗文学的种子,埋在心头多年。但是,这颗种子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土地,如何适时播种、浇灌、施肥,让它健康地成长,长成参天大树,给人间投下一片绿荫?

即是说,如何让文学梦想变成现实,写出扎实的文学作品,顺利发表、出版、传播,得到社会认可,这是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文学的种子怎样落地,即是你的第一部作品如何被发现、接受。

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先介绍一本书。

这本书叫《"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上、下两册,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品。编者中有大名鼎鼎的京城名编崔道怡、朱伟,序言由著名翻译家叶君健所作。

熟悉文学史的人知道,叶君健曾参与当时的"现代派和现代化"的大讨论,受到过批评,亦因此获得更大知名度。

这本书我不知道读过多少遍。

文学的种子怎样落地:福克纳《创作源泉与作家的使命》的启示

著名翻译家叶君健

从二十年前读研究生的时候便开始读,到目前仍是案头常备用书。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都有意外的收获。这大概就是卡尔维诺说的"经典"——只有经典,才有这样的魔力。

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叫"外国名作家论现代小说艺术"。它汇集63名世界著名作家的69篇文章,确实是精选、经典、实用,可谓篇篇佳作,字字珠玑。

这些文章中我最喜欢两篇。一篇是马尔克斯的《番石榴飘香》,另一篇是福克纳的《创作源泉与作家的使命》。

文学的种子怎样落地:福克纳《创作源泉与作家的使命》的启示

《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书影

今天重点介绍后者,因为它牵扯到我们今天的话题:文学的种子怎样落地。

这是一篇访谈,是成功之后的福克纳接受《巴黎评论》的记者采访的文字。

那时候福克纳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享誉世界,但从文章里没有看到一点成功作家的洋洋得意和沾沾自喜,——不像有的成功作家,话痨、卖弄、充大师、拿肉麻当幽默——反而看到他的谦和、疑虑和对文学的虔敬。

文章不到一万字,内容丰富,话题广泛,幽默之中见到真诚。郝老师仅就文章中关于福克纳如何成为一名作家和成为作家之后如何对待文学,让创作保持丰沛活力方面,引申开去,谈几点浅见。

文学的种子怎样落地:福克纳《创作源泉与作家的使命》的启示

福克纳

二、只要知道自己找什么,就一定知道怎么找

几乎每一位杰出的作家都会有一段潦倒的时光,威廉·福克纳也不例外。

作家大都天性纯真,不谙世事;即便深知人情世故,但却不是真正的行动派,在生活中总会露出天真的马脚。

鲁迅被称为"世故老人",但接触过他的人都认为他十分天真可爱,深知有些"傻"。

有一位学生自称他的"儿子",从厦门到广州再到上海,一直跟随着鲁迅生活,甚至在他家吃住。有一天,他向鲁迅要钱,鲁迅问:"为什么要给你钱?"他说:"因为你有钱,不给,就是吝啬,就是可恶。"

鲁迅出钱让他上学,而这位"儿子"对外却表示不屑。直到有一天鲁迅被通缉,"儿子"感到危险才跑掉了。外人对这件事看得清清楚楚,鲁迅却蒙在鼓里,别人又不能说破,只好待鲁迅"儿子"跑掉,人们才对鲁迅实言以告,鲁迅这才摇头苦笑。

作家的天真与质实,主要来源于他的思维属于幻想性和感知性,他总是凭着感觉做事,不愿意受到世俗的束缚,也不喜欢按部就班地工作。

福克纳出身名门世家,只是到了父亲这一代开始家道中落。他从小立下一定要成为作家的誓言,因家境的没落而变得扑朔迷离。

他学业较差,没能考上大学。因生性自由散漫,对日常工作缺乏兴趣。福克纳当时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

母亲好不容易托人给福克纳找到一个大学邮政所所长的职位,年轻的文学大师却因酗酒、旷工导致邮件的丢失,客户多次投诉后,终被开除。他再次失业,到处流浪。

在流浪的过程中,他始终在阅读,因为阅读让他忘记眼前的烦恼,阅读也使他感到生活充实。

文学的种子怎样落地:福克纳《创作源泉与作家的使命》的启示

阅读

一位诗人说,只要知道自己找什么,就一定知道怎么找。

福克纳虽然是一名到处打工的流浪汉,却不忘自己的文学梦想。他知道自己在找什么,便知道怎么找。于是他在打工的过程中,结识了著名作家舍伍德·安德森,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福克纳心中的那一粒文学的种子,就是在新奥尔良这座城市打工的时候,从结识安德森开始,悄然落地、生根发芽。

《巴黎评论》的记者问福克纳:"您是怎么当上作家的?"

福克纳有如此心酸而又自豪的一段自述:

当初我住在新奥尔良,常常为了要挣点儿钱,什么活都得干。我认识了舍伍德·安德森。下午我们常常一起在城里兜兜,找人聊天。到黄昏的时候,一起喝上几杯,他谈我听。上午我不去找他。他要工作,不见客。我们每天这样,乐此不疲。我心想,假如作家的生活就是如此,当个作家倒也配我的口味。于是我就动手写我的第一本书。我立刻感到写作确是个乐趣。我跟安德森先生一连三个星期没有见面,自己居然浑然不觉。他终于找上我的门来了——这还是他第一次来找我。他说:"怎么回事啊?生我的气啦?"我就告诉他,我在写一本书。他说了声"我的老天爷",转身就走。后来我的书写完了——那就是《士兵的报酬》——一天走到街上,我遇见了安德森太太。她问我书写得如何,我说已经完稿。她说:"舍伍德说,他愿意同你做个交易。假如你不把稿子塞给他看,那他就叫给他出书的出版社接受你的稿子。"我说:"一言为定。"就这样,我成了一个作家。

这段叙述透露很多信息,更重要的是信息背后让人浮想联翩的情感。

福克纳是一个打工者,他怎样会和一位著名作家认识,并在一起喝酒聊天,兜兜转转,消磨时光?

文学的种子怎样落地:福克纳《创作源泉与作家的使命》的启示

福克纳说舍伍德·安德森用宗教般虔诚的态度来对待写作

如果福克纳没有文学基因,他不会找一个作家厮混;如果安德森没有从福克纳那里看到他的文学情结,他也不会与福克纳成为朋友,下午进城逛逛,黄昏喝酒闲谈,"每天这样",而且还"乐此不疲"。

文学的种子之所以落地,那是受到了安德森的影响。

福克纳看到安德森的生活方式,上午工作,下午闲逛,晚上喝酒,觉得当个作家适合他闲云野鹤一般的个性,也解脱自己贫困潦倒的生活。于是,他就学着安德森动手写作,而且很容易找到写作的乐趣。

乐趣让写作变成了一种生命的释放,必然有天才的因素投射到作品中。

而这样的作品一定不会被埋没,因为是金子必然会发光,何况那道夺目的光芒还是被一位著名作家首先看到。

当福克纳写完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之后,安德森就让他的太太捎信给福克纳,他愿意将这部书稿介绍给与之相熟的出版社。

于是,一个作家得以诞生。

文学的种子怎样落地:福克纳《创作源泉与作家的使命》的启示

“闲谈”

三、文学的种子扎根的条件:经验、观察、想象

写作虽然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术活,但对大师而言,其实比较简单。

孔夫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是中国诗歌第一部总结性的诗歌合集,里面有诗三百零五首,类型繁多,诸如风雅颂;而且技巧高妙,不光赋比兴。

但是,孔子讲这些诗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思无邪"。什么是思无邪?其实就是思想纯正,艺术雅洁。

鲁迅先生回答青年写作者沙汀和艾芜关于如何写现实题材的来信时,也有简单的八个字——"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他说,不能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也不能什么题材都涉猎,还是要写自己思考成熟的内容。

他告诫两位青年人,不必赶什么时髦,写你不熟悉的"革命文学";但是也不能只写那些过时的题材,要勇于改革,多写为时代助力的新作。

要想让文学的种子深深地扎下根,在生活的厚土中吸取更多营养,对现如今的作家而言,福克纳的建议并不过时。

让我们再回到那篇《创作源泉和作家的使命》文章上来。

当记者问及福克纳"您的作品有多少是以个人经历为素材的呢?"福克纳说:

我说不上,没有计算过。因为"多少"这并不重要。做一个作家需要三个条件:经验、观察、想象。有了其中两项,有时有了其中一项,就可以弥补另外一两项的不足。对我来说,一个想法、一个回忆、脑海里的一个画面,就是一部小说的萌芽。写小说就无非是围绕这个特定场面设计情节,或解释何故而致如此,或叙述其造成的后果如何。作家就是要尽量以感人的手法,在可信的动人场面里创造出可信的人物来。作家对自己所熟悉的环境,显然也势必会加以利用。

文学的种子怎样落地:福克纳《创作源泉与作家的使命》的启示

鲁迅

种子的成长需要土地、空气和水,文学写作离不开经验、观察、想象。

经验是写作的土壤。每个作家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但经历丰富的人未必都能成为作家,关键是如何处理自己的经验。

即便是足不出户、患有哮喘病的普鲁斯特,写作《追忆逝水年华》的时候,支撑他的也是那些关于童年记忆和与他人一起聚会时候的经验和感受,于是他用了"意识流"。

观察,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像空气一样,虽然看不见但时刻都离不开。想象力是水,滋润着灵感。没有想象,写作就蔫。想象力越丰富,作品越蓬勃,文笔越鲜活。

福克纳关于写作的这三点要求,并不苛刻。他说只要你在其中的两点、甚至只要有一点突出,就足以弥补其他一两点的不足。

经验不丰富,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你经验不足、经历有限,观察力也不多敏锐,只要想象力或联想能力超强,也能写成杰出的作品。

美国有个叫加文·格兰特的作家给我提供这样的创作经验:

我想人们之所以喜欢我的作品,是因为他们知道那是真实的、直觉的,而且是非常梦幻的。这些故事都是我在早晨7点左右醒来时想到的。我不会梦想到什么,但是在似醒非醒之间的那段时间,思绪自由驰骋,有些想法会不请而至,让人感到惊奇,我就跳下床,跑去把它们写下来。可以说,我60%的作品都是这样来的。(《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P134)

文学的种子怎样落地:福克纳《创作源泉与作家的使命》的启示

创意写作书系之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书影

关于小说写作,福克纳也给我们提供更加具有操作性的写作路径: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通过挖掘自己的经验,找到一个强烈念头,一个记忆深刻的画面,或者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把这些念头、画面或回忆还原为一个重要的生活情景;

第二步,把这个生活情景转化为一个小说情节的关键点,运用想象和逻辑的力量,将这个关键点设计为一个故事的后果,或者以此关键点作为故事启动的因由,开始设计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

第三步,像福克纳说的那样,"要尽量以感人的手法,在可信的动人场面里创造出可信的人物来", 运用观察和想象,填充重要的细节,把逻辑链理顺完整,这里至关重要的是"感人"和"可信"。

做到这三点,小说必会大获成功。

四、文学种子落地之后,如何让文学大树根深叶茂?兼谈福克纳的倔强个性

一个作家除了具备卓绝的文学才能之外,个性也是他取得巨大成就的必备条件。

我之所以喜欢读《创作源泉和作家的责任》这篇文章,除了福克纳能实实在在说出自己的文学观念和成长经历之外,还欣赏作为一个作家的倔强个性。

在研究作家作品、创作现象多年之后,我常常想一个问题:文学创作这个行当,与其他诸如经商、从政、新闻、科研等职业相比较,究竟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地方?

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职业尊重人的个性,推崇独异于常人的才华,还包容作家类似怪癖、神经质、自大狂等精神方面的缺陷和问题。

极而言之,作家就是社会认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换一种说法,作家强烈的个性,甚至一些不为常人所容的个性,都会成为他攀登文学巅峰的踏脚石和登天绳。

文学的种子怎样落地:福克纳《创作源泉与作家的使命》的启示

攀登文学巅峰

福克纳有一些十分极端的说法,乍听起来悖谬,其实是"知言",是多年创作的经验。当然,这些话显示了他独一无二的倔强个性。

下面试着列举几点:

1.他反对追求什么所谓的"技巧"。

作家假如追求技巧,那还是干脆去做外科医生、去做泥水匠吧。要写出作品来,没有什么刻板的办法,没有捷径可走。年轻作家要是依据一套理论去创作,那他就是傻瓜。应该自己去钻,从自己的错误中去吸取教益。人只有从错误中才能学到东西。

2.当有人抱怨他的作品晦涩难懂,甚至看上二三遍都看不懂的时候,该怎么办?福克纳正色道:

那就是看四遍。

3.不承认"灵感"。

对灵感之道我一窍不通。因为我根本就不懂灵感是怎么回事——我听说过,可就是没见过。

4.对评论家的态度一贯不友好。

艺术家可没有时间听评论家的意见。想当作家的人才看评论文章,想好好写作品的人可实在没有时间去拜读。评论家其实也无非是想写句"吉劳埃到此一游"而已。他所起的作用绝不是为了艺术家。艺术家可要高出评论家一筹,因为艺术家写出来的作品可以感动评论家,而评论家写出的文章感动得了别人,可就是感动不了艺术家。

5.他说,20岁至40岁的这个年龄段的人,最不懂事,是世界的祸害。

在二十岁至四十岁这段期间,干事的劲头格外大,也格外具有危险性,可是人却还没有开始懂事。由于环境和种种压力的缘故,这股干劲被推入了罪恶的渠道,因此虽已身强力壮,却尚无道德观念。世界人民的痛苦,就是由二十岁至四十岁之间的人造成的。比如希特勒们,比如拿破仑们……

文学的种子怎样落地:福克纳《创作源泉与作家的使命》的启示

独树一帜

这就是大师的个性。

他们的话听起来乖谬刺耳,甚至有悖于常理,但是仔细想想,或者联系他当时说这些话的语境,不只是有些道理,甚至就是真理。

像"人只是从错误中才能学到东西"、"艺术家比评论家高出一筹",简直就是警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