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羅馬》:用希望,去面對狗屎般惡臭的世界

電影《羅馬》:用希望,去面對狗屎般惡臭的世界

電影《羅馬》:用希望,去面對狗屎般惡臭的世界

電影《羅馬》:用希望,去面對狗屎般惡臭的世界

電影《羅馬》:用希望,去面對狗屎般惡臭的世界

如果最近有一部必須要觀看的電影,那肯定得是阿方索(Alfonso Cuarón)的《羅馬》(Roma),這部電影自首映後好評不斷,更斬獲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大獎,聲名遠播。

電影《羅馬》:用希望,去面對狗屎般惡臭的世界

電影以《Roma》命名,但此羅馬並非意大利的首都,而是指在墨西哥城的一箇中產階級社區“羅馬”,也是導演阿方索成長的地方。這部電影也以阿方索的童年為藍本,講述了他對女傭以及家鄉的回憶。

瞭解導演的人應該知道,阿方索是個視覺狂人,2004年的《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以及2013年的《地心引力》等視覺衝擊力幾乎都要喧賓奪主,超越主角們的表演成為表達影片訊息的最強元素。<strong>而到了2018年,他卻拍出了一部為女性搖旗吶喊的《Roma》。

電影《羅馬》:用希望,去面對狗屎般惡臭的世界

這個世界真魔幻,真的。

《羅馬》確實是從視覺效果到精神內核都很妙的一部電影。我用“妙”是因為劇情實在過於簡單,但它優秀的地方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而是一種觸動。換句話說,就是豆瓣網友評論的那樣“抱著15米巨浪的期待,看到的是2米高的波瀾”。

影片圍繞一個給中產家庭打工的女傭克里奧展開,沒有社會地位,還遇人不淑生下個死胎;而這邊僱主家的女主人也同樣經歷丈夫出軌、離婚等變故。電影的每個畫面,每個動作都有隱喻和含義在裡面,有層次,也有細節美。

電影《羅馬》:用希望,去面對狗屎般惡臭的世界

電影《羅馬》:用希望,去面對狗屎般惡臭的世界

先分析下這部電影最劍走偏鋒的地方,黑白拍攝和遠景、大場景運用。

黑白拍攝在視覺感官上美不美?

相比彩色,數字黑白缺乏感官刺激,但卻更通透,也更賦予電影以質感和人文氣息。

電影中有一幕被用在海報裡的情境。女傭陪僱主家最小的孩子躺在石板上。孩子說我不能說話,我死了。然後女傭也學著孩子假裝死了,還說死的感覺還挺好的。

電影《羅馬》:用希望,去面對狗屎般惡臭的世界

這段鏡頭其實是說女傭與孩子之間親密相伴的關係,不過在黑白膠片的襯托下,簡單的場景被拍出了一種深刻、雋永的美感。而這又是一個關於女性的電影,所以在這種溫柔的質感裡,不知不覺間就多了很多女性的柔美,在這種柔美畫面的感染下,觀眾的心也會變軟,無形中就會增加觀看慾望。

黑白拍攝一方面是為了表現出通透、嚴謹和規整,還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諷刺和謳歌。另外,影片還多運用遠景和大場景,以此來突出輪廓,弱化五官,凸顯人物。

印象最深的場景是,女傭懷著身子去找生活在貧民窟的渣男。電影中唯一的女主角,就這樣淹沒了在人群中。

電影《羅馬》:用希望,去面對狗屎般惡臭的世界

電影《羅馬》:用希望,去面對狗屎般惡臭的世界

這種半身或全身畫面風格不善於表達人物情緒,但善於表達戲劇衝突,當女傭在多人物畫面裡的時候,她看起來是在走向一個我們看不見的目標,這就突出了角色的追求。

而且,電影大場景裡分不清主次的人物,嘈雜的環境聲音,這些視覺效果維持住了一種“放在現實中毫不違和,但略微超現實富於想象力,而且與人物命運結合起來超帶感”的獨特分寸感。

通過遠景和大場景的方法,突出她們的輪廓,強調她們的共性,暗示“她們都是一樣的”。

比如這樣,你能一眼就看出哪個是女主嗎?

電影《羅馬》:用希望,去面對狗屎般惡臭的世界

電影《羅馬》:用希望,去面對狗屎般惡臭的世界

再來談劇情。看電影的過程中,每隔十分鐘我都要在心裡數一下,這到底是講社會階級多一些,還是女性悲歌多一些,亦或是政治動盪多一些。最後發現,其實三者講的還是同一件事,尊嚴、平等和希望。

《Roma》裡,有著女性的情感和尊嚴,以及從男性世界獲得的反饋。

•光著屁股耍棍子的渣男在聽到女傭說自己可能懷孕的消息後,開始玩起了失蹤。女傭不放棄,親自去貧民窟找男友。而渣男給的回應是:“你他媽要是不想被我打個半死,想保住你那破孩子的話,就別再說這種話了,再也別來找我”

女傭不再去找他,獨自面對絕望冰冷,寒到谷底的生活。

電影《羅馬》:用希望,去面對狗屎般惡臭的世界

•經常踩著狗屎的不著家男僱主,離家出走期間不寄一分錢給孩子,最後還要求妻子帶著四個孩子出去旅遊,好方便自己回家帶走所有屬於自己的東西。就連孩子們的書架都不留下。

於是,本來是生物化學家的女僱主為了經濟來源,被迫去了薪酬更高的報社。

電影《羅馬》:用希望,去面對狗屎般惡臭的世界

《Roma》裡,還有著階級種族對立的矛盾。

精英階級通過政府和軍隊獲取了土地、農莊等產業,可以自由的驅車旅行、打獵;而印第安裔則被強徵土地,淪為被僱傭者,在物質生活上不得不依賴於精英階級。

以聖誕節那幕場景為例,莊園主和親戚朋友們在敞亮溫暖的大屋子裡歌舞狂歡。而印第安裔傭人們只能擠在昏暗狹小的地下室裡小聲說著新年祝願。

更諷刺的是,當森林大火發生,衝在最前面的卻是當地印第安裔土著……

電影《羅馬》:用希望,去面對狗屎般惡臭的世界

種種生活困境多如影片中的狗屎,數都數不清。

可是在影片結尾,女僱主開著新買的車回家,女傭朝著臺階往上走,鏡頭語言表示著這個家庭的生活軌跡正開始往積極向上,往好的方向走。

你看,人活著,就算是像逃不出大門的狗,但只要有希望,就一定還要走下去。好比一座自由民主之城,建立或許並不那麼容易,不過尚需對理想抱有希望。因為,【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最後,用影片開始,克里奧洗著衣服沉吟的歌謠結束全篇:

當我向你訴說我的貧窮

你再也沒有微笑過

我渴望擁有一切

將它們一一放在你的腳邊

可我生來貧窮

你永遠不會愛我……

文丨李喵娘 圖丨源自網絡

電影《羅馬》:用希望,去面對狗屎般惡臭的世界

<strong>喵娘說

雖然情節簡單

但我從電影裡看到了

溫柔、悲憫、動盪、希望

和女性的偉大

兩度落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