槿花一日自为荣|茶的故事 (16)

“茶道”这个词早已被用滥。

和人稍微谈一下茶,仅仅是提了几个茶名而已,人就会说:“原来你懂茶道啊。”

去茶馆、茶店,现在兴起的茶空间,大部分布置都极力显示淡雅或高古,茶具一应俱全,甚至有日本铁壶,电子“风炉”。壁上有书幅,“禅”、“茶禅一味”、“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等等是常见的字眼。


槿花一日自为荣|茶的故事 (16)

到底什么是茶道?

先捋一下之前说的脉络。

<strong>村田珠光:谨敬清寂<strong>武野绍鸥:侘和一期一会<strong>千利休:和敬清寂;茶道之本,烧水点茶

上述概念,有些前几回解释了,没有解释的,上网随便搜一下可以找出成千上万行。

在此省略一万字。要是涉及到茶道程序,十万字都不够。

都不讲。我只说说自己的意见。

茶道的“道”表达两个主题:

<strong>一、人类观看宇宙/自然的结果

<strong>二、人类面对结果的态度

<strong>第一个主题,结果只有两个字——悲观。

人渺小,上天不会因为人的地位有异,厚爱某些人,抛弃另一些人。也不会因为人做好事就奖赏,做恶事就惩罚。

这也是耶稣山顶训道说的,老子道德经里说的。

因此,宇宙/自然是中性的。

槿花一日自为荣|茶的故事 (16)

这就生出无力感,虚无感。

无力感是无论自己多么荣耀,终有一死,甚至今日不知明日事。

虚无感是荣耀、屈辱,一切的一切都是暂态,套用一句悖论:“惟变化不变。”

创造茶道的无疑是悲观主义者。禅宗的公案处处禅机,禅机是以机灵对抗虚无。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因此,茶道里有“侘”:生命的主调是残缺,不完美;

有“一期一会”:每一次会面都是最后一次;

有“清寂”:奢华易逝,孤独常在。

<strong>第二个主题,态度也只有两个字——诚恳。

槿花一日自为荣|茶的故事 (16)

电影《寻访千利休》剧照

悲观而生的无力、虚无,自然又生出无知论——人不可能了解外界,所见都是虚像,有和无都是无所谓的。

这还了得。所以,绝大多数人都要积极主动,乐观进取。要“有知”,还要“知行合一”。

无知和有知都不好,两个极端。

茶道给出的不是答案,而是态度。

诚恳,不管“可知”还是“不可知”。

严格的程序是诚恳;

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是诚恳;

茶师和茶客相互尊重是诚恳。

现在说的“匠人精神”,本质也是诚恳。来到此岸,却成了道德负担与谴责。

日本的浮世绘,俳句,建筑,诚恳的一笔一划、一字一句、一砖一瓦。

<strong>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人类还是要思考。

相比之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看似洒脱,疑似打马虎眼,不老实。

悲观主义者是勇敢的,勇敢也在于明明悲观,但诚恳面对。

一句话:<strong>事已至此(悲观),好自为之(诚恳)。

因此,<strong>悲观主义者一定是非功利的。

功利主义者是很难理解这种思想。他们只相信力量和回报。

槿花一日自为荣|茶的故事 (16)

2013年日本拍了一部电影《寻访千利休》。里面有段情节,不用计较真实与否:

千利休和朝鲜公主私奔,即将被捉。千利休有砒霜,问公主是愿意屈服,还是愿意赴死。

公主写了一句白居易的诗:“松树千年终是朽,<strong>槿花一日自为荣。”

后面两句是:“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其实白老先生一千多年前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可为什么现在就断了呢?

……

<strong>凭什么不断!

<strong>关注微信公众号“见识茶会”,更多茶知识与原产地茶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