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久見,竟然在沙丘上建了個美術館

活久見,竟然在沙丘上建了個美術館

在中國北部渤海灣昌黎縣一段被稱作黃金海岸的沙灘上,OPEN設計了一座消隱的美術館,如同藏於沙丘之下的神秘洞穴。

活久見,竟然在沙丘上建了個美術館

海岸沙丘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累積和風沙推移而自然形成,並被原生低矮灌木深扎的根系固化下來。將美術館選址於沙丘之下,既是對自然的敬畏,也是一種保護:因為沙丘美術館的存在,這片沙丘將永遠不會人為“被推平”,從而維護了千百年累積下來但也十分脆弱的沙丘生態系統。

活久見,竟然在沙丘上建了個美術館

活久見,竟然在沙丘上建了個美術館

受啟發於孩童們在海邊挖沙的遊戲,建築師嘗試在沙丘裡“挖掘”創造出形態各異又互相連接的一些“洞穴”——這也是人類最原始的居住形態和最早的藝術創作場所。一系列細胞狀的連續空間,構成了沙丘美術館裡豐富的功能,包括大小形態各異的展廳、接待廳和咖啡廳等。

活久見,竟然在沙丘上建了個美術館

建築的主入口是嵌入沙丘裡的一個隧道般的洞口。經過長長的、幽暗的隧道,進入到一個圓頂有柔和天光的接待廳,然後空間豁然開朗——人們步入中央展廳,那裡,一束光線從高高的穹頂上傾瀉而下,光線在牆壁地面間跳躍折射,空間瀰漫著靜謐而神聖的精神光輝。

活久見,竟然在沙丘上建了個美術館

從沙丘美術館內部看海,透過不同的洞口、在不同的時間裡,大海都是不一樣的風景。一部通往沙丘頂部觀景平臺的螺旋樓梯,引領人們從洞穴的暗處循著光線拾級而上,直到突然置身於天空與大海的廣袤之間。在永恆的沙與海之間,建築營造了一個隱匿的庇護所,將人的身體包裹其中,聆聽自然與藝術的迴響。

活久見,竟然在沙丘上建了個美術館

活久見,竟然在沙丘上建了個美術館

沙丘美術館複雜的三維曲面殼體,是由秦皇島當地擅長造船的木工,用木模板等小尺度線性材料手工編織出的模板定型,並用混凝土澆築而成。建築師保留了混凝土殼體上留下的不規則甚至不完美的肌理,讓手工建造的痕跡可以被觸摸、被感知。

活久見,竟然在沙丘上建了個美術館

活久見,竟然在沙丘上建了個美術館

活久見,竟然在沙丘上建了個美術館

活久見,竟然在沙丘上建了個美術館

活久見,竟然在沙丘上建了個美術館

活久見,竟然在沙丘上建了個美術館

除此之外,沙丘美術館裡突破常規形態的門窗、接待臺、吧檯、衛生間洗手檯均為手工打造,甚至連咖啡館的8張桌子也由建築師依照各個展廳不同的平面形狀而設計定製。

活久見,竟然在沙丘上建了個美術館

這座美術館不僅在形態上與自然融為一體,其建造體系中運用的一系列節能措施,也儘可能地實現了建築的可持續性。由植被和沙土覆蓋的屋面大大降低冬夏兩季的能源負荷;各個朝向不同、大小不一的天窗為美術館提供全天候的自然採光;低能耗、零排放的地源熱泵系統代替傳統空調,為藝術空間提供恆溫恆溼的室內環境。

活久見,竟然在沙丘上建了個美術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