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枚炸彈全落在直徑30米圈內,精確打擊,堪稱教科書式空襲

自古以來,各國軍事家對於"打仗"都追求"穩、準、狠"三字精髓,只有精確打擊,才能更有效的消滅敵人。在這一點上,1981年6月7日的以色列"巴比倫"行動,堪稱是教科書一般經典的存在。

16枚炸彈全落在直徑30米圈內,精確打擊,堪稱教科書式空襲

由於世界大國的操作,原本清一色的中東阿拉伯世界中被硬生生插入了一顆被稱為"以色列"的釘子,這自然引起了周邊阿拉伯國家普遍而強烈的不滿。自從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來,這個彈丸小國就幾乎與戰爭同行,從建國第一天,以色列就投入"第一次中東戰爭",又稱以色列建國戰爭。在此之後,一直到1973年,中東一共爆發4次大戰,期間的小衝突幾乎可以說日日不斷。

16枚炸彈全落在直徑30米圈內,精確打擊,堪稱教科書式空襲

對此,阿拉伯世界一直謀求"一勞永逸的解決以色列問題",而這個"一勞永逸"指的就是威力驚人的核武器!在1970~1980年代,由於美蘇冷戰格局的影響,當時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還是美國的座上賓,由於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和美國關係親密的巴列維政權倒臺,新成立的伊朗伊斯蘭革命政府極度敵視美國,雙方關係從此完全對立,一直到今天,依然如此。當時美國則寄希望於扶植伊拉克,通過伊拉克干涉伊朗內政,試圖推翻伊朗革命政府,因此,對於伊拉克的一切訴求,美國即使不給予幫助,也基本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16枚炸彈全落在直徑30米圈內,精確打擊,堪稱教科書式空襲

對此,阿拉伯世界普遍覺得解決以色列問題的時機成熟,因此伊拉克在法國的援助下,開始修建"烏希拉剋"核電站,眾所周知,有核電站就可以合法進行鈾濃縮活動,而高濃度鈾和鈈是製造核彈頭必不可少的材料!薩達姆這麼做,目標顯而易見。

16枚炸彈全落在直徑30米圈內,精確打擊,堪稱教科書式空襲

但是,以色列能夠在中東眾強環伺中生存,自然不是一般的國家。在1981年6月7日黃昏時分,以色列精心挑選的14架戰鬥機(6架F-15擔任制空掩護,8架F-16執行對地打擊),偷越3個阿拉伯國家的領空,往返2000多千米,深入伊拉克境內,轟炸了距離巴格達僅20千米遠的"烏希拉剋"核電站。根據當時現場目擊的法國專家稱:"轟炸精度簡直令人目瞪口呆。"根據事後調查,全部16枚2000磅MK-84型炸彈全部命中核反應堆本身,整個核反應堆厚厚的水泥防護層被徹底摧毀,而令人驚歎的是,距離反應堆僅二百餘米的工人宿舍卻紋絲不動。事後,"巴比倫"行動被各國空軍作為經典教案廣泛流傳。

16枚炸彈全落在直徑30米圈內,精確打擊,堪稱教科書式空襲

可以說,在戰爭中精確的打擊,意味著最大限度的削弱敵人,並最終贏得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