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迷信“日本製造”?早已跌落神壇

还在迷信“日本制造”?早已跌落神坛

(日本東京,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所副社長梅原尚人(中)就其下屬子公司篡改產品數據問題鞠躬致歉。新華社記者 馬平攝)

精湛的製造工藝和生產效率曾幫助日本經濟在戰後成功轉型,“日本製造”的工藝精良、質量過硬,也為國人所津津樂道。但到今天,中國在科學技術及工業製造等方面已取得長足進步,某些領域甚至已經超越了日本,依然有一些國人“迷信”日本製造,閉著眼睛誇“日本製造”是“傾國傾城貌”,對於日本製造的產品願意花好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錢;而對於中國製造的產品,則是各種吐槽,即使質量比日本的好,哪怕價格稍高一點,就嫌貴。事實上,“日本製造”已經在持續走下坡路,連連曝出醜聞,早已不在“質量”的神壇之上了。

日本三菱、神戶制鋼所、高田、東芝、KYB(凱邇必)等多家有代表性的日本企業被發現數十年如一日不間斷造假,不斷曝出產品質量方面的醜聞,曾經的製造業典範正在崩塌。三菱公司從1991年以來銷售的所有車型均存在燃效數據違規操作,至少造假了20多年;神戶制鋼所旗下多家工廠長期篡改部分銅、鋁產品的出廠檢驗數據。美國司法部開始調查神戶制鋼產品在美國市場的使用情況,歐洲聯盟航空安全局建議暫停使用這家企業的產品;高田公司作為全球最大的安全氣囊製造商,因為使用存在安全隱患的氣囊,使大眾、通用等汽車公司被迫召回數千萬輛汽車,被美國媒體稱為“有史以來最惡劣汽車安全醜聞”;東芝公司則是三任社長涉嫌財務造假;而近日,日本公司KYB工業公開承認擅自篡改88家廠家的減震和免震裝置性能數據,導致有一批問題產品流入市場。

“日本製造”走下神壇,映照出企業精神的墜落。一是近年大批日本企業紛紛轉向歐美經營模式,突出強調股東利益而不是長期經營,“產品利潤”代替“客戶滿意度”成為了日本企業追逐的目標。員工“終身僱傭制”瓦解,日本企業文化也從“珍愛員工及其家人”轉向“股東權益優先”。如,偽造質量認證文件的神戶制鋼所事件中,神戶制鋼所在一份書面聲明中稱,管理層對實現利潤的要求以及趕工期的壓力是造成不當行為的根本原因之一。一位在神戶制鋼所供職30年的員工稱,參與數據造假的工人感到別無選擇,因為他們需要維持生產。二是日本企業管理方式方法無法適應當前的全球化競爭形勢。如,日本企業管理普遍具有缺乏監督、制衡的通病,這與全球化競爭中所要求的管理能力相距甚遠。另外,全球化以後,企業合作中的摩擦也對產品的質量造成影響。當使用方或下游企業對製造業的基礎或上游企業提出了嚴厲的降低成本的要求時,如果雙方不是共同改善,共享成果,對上游企業來說也是巨大的負擔。

雖然日本製造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有些人還是會力挺“日本製造”,而且還不時拿“中國製造”對比一下說說事兒,比如批判中國高鐵的技術和發展模式等等。有意思的是,一些國際輿論對“中國製造”倒是越來越看好。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稱,一家生產烤盤的美國公司,過去一直使用日本和韓國的鋼材,因為中國鋼材的缺點太多,但是最近幾年,從鋼材到塗層原料,幾乎都改為在中國購買。2017年底,德國質量協會(DGQ)和德國市場研究機構“Innofact”公佈的一項調研結果顯示,八成德國人認為,“中國製造”是“德國製造”的對手;54%的受訪者認為,來自中國的競爭者正加大步伐,將超越德國品牌和德國企業的創新能力。

總之,日本製造的“工匠精神”值得學習,但盲目崇拜“日本製造”還是算了,說不定從日本“代購”回來的產品上標著“中國製造”呢。

(參見:《偶像坍塌,以你以為的日本製造為師吧》《專家解讀“日本製造”造假事件的原因及其影響》《日本製造走下神壇 原因何在?》《日本製造在忙著造假和道歉,德國製造卻說了這樣一番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