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知識—話說軍區和戰區

軍事知識—話說軍區和戰區

摘錄圖片

軍區是國家根據戰略需要,結合地理條件及行政區域劃分,設立的軍事區域和軍隊一級組織。大部分國家的軍區屬於大陸型軍區,通常隸屬於陸軍,有些隸屬於統帥部或國防部。多數平時設有常設領導指揮機構,下轄作戰部隊和保障部隊。

軍區最早出現於公元前5世紀,古代波斯帝國開始設立軍區,將全國軍隊劃分各軍區管轄。拜占庭帝國為抵抗外族入侵,先後劃分了38個軍區。中國歷史上一些王朝設立過軍區性質的軍隊組織。如魏晉時期設置都督諸州軍事,統管數個州的軍事。

近代沙皇俄國是較早開始設立軍區的國家,由最初的4個軍區增至後來的12個軍區。

我軍在革命戰爭年代也設立過軍區。紅軍時期,在中央根據地設立過中央軍區,在川陝根據地設立過西北軍區。抗日時期,設立過山東、晉察冀軍區等。解放戰爭期間,先後設立過中原、華東、華北、西北、東北等軍區。建國後至1979年,結合國家行政區域設置與劃分情況,幾經調整共設過 11個軍區。1985年軍隊裁軍,合併調整為瀋陽、北京、蘭州、濟南、南京、成都、廣州7個軍區。

軍事知識—話說軍區和戰區

摘錄圖片

我軍的軍區主官為司令員、政治委員,為大軍區正職(正兵團級),軍銜為中將或上將。軍區副職領導有副司令員3至4名,副政治委員2名,為大軍區副職,軍銜為少將或中將。設有司令部,參謀長為大軍區副職,政治部,主任為大軍區副職。後勤部,90年代後勤部改為聯勤部,同時增設裝備部,部長為正軍職。軍區的司令員、政委、副司令員、副政委、參謀長為軍區首長,政治部主任、聯勤部長、裝備部長為軍區部門領導。司令部設作戰、情報、軍訓和兵種、通信、軍務、動員等部;政治部有組織、宣傳、幹部、保衛、群工等部,後勤設有司令部(參謀長為副軍職),財務、軍需、衛生等部;裝備部有軍械、戰技等部,部長為正師職,相對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等下屬的部長(一級部,正軍職),俗稱二級部。

下轄若干集團軍、省軍區(警備區)、軍區空軍部隊(軍區空軍司令員兼任軍區副司令員,主要還是由空軍負責訓練、管理和保障),部分海軍艦隊司令員兼任軍區副司令員。還有直屬的通信、防化、警衛等部(分)隊和後勤保障分部,戰術訓練基地、兵種訓練中心等等。負責組織戰區部隊的作戰、訓練、管理、司令部建設、國防動員、人民防空、民兵預備役建設,根據可能的作戰任務進行戰場建設,部隊政治工作和後勤裝備保障工作等等。通俗地說,就是對所轄部隊有作戰指揮權、行政管理權和對正師職(不含)以下軍官的任命權,為單位、個人記功(一等功及以下),授予個人榮譽稱號權(二級英雄模範勳章)。

軍事知識—話說軍區和戰區

摘錄圖片

至今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設有軍區,有的常設領導指揮機關,有的不設。設置的規模和任務也不相同。有的以地名命名,比如,俄國設有列寧格勒、莫斯科、西伯利亞等8個軍區和加里寧格勒特別防禦區,還有越南設有8個以地名命名的軍區。有的以方位命名,比如,日本設有北部、東北部、東部、中部、西部5個軍區,隸屬於陸上自衛隊,下轄若干師及保障部隊。印度設有5個以方位命名的軍區,隸屬於陸軍司令部,各轄若干軍、師。還的有以地名和方位混合的方式為軍區命,比如,瑞典設有上諾爾州、下諾爾州、南部等6個軍區。

戰區是為執行戰略作戰任務而劃分的區域和設置的軍事組織,又稱為戰略區。

戰區的概念最早是19世紀若米尼提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戰區除地域因素外,還包括軍事、政治、經濟等因素,進而又發展成為與執行戰略任務相適應的作戰實體,成為軍隊的一級組織。

軍事知識—話說軍區和戰區

摘錄圖片

紅軍在反圍剿時期,曾經設立東方、東南、西南3個戰區,併成立戰區指揮部。前蘇軍在衛國戰爭期間,也建立過3個戰區。

現在世界上設立戰區的國家比較少,最有代表性的為美軍設立的聯合戰區。美國為推行全球戰略,在國外劃分若干戰區,建立指揮機構,經過幾次調整,目前設有印度太平洋、大西洋、歐洲、南方、中央5個戰區,並在各戰區成立聯合司令部,直接對總統和國防部長負責,轄2個或2個以上軍種部隊,戰區設參謀部和若干下級司令部。對所轄部隊有作戰指揮權,但不負責部隊的行政管理和後勤支援。比如,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已更名為印度太平洋司令部)成立於1947年1月1日,總部位於夏威夷史密斯兵營,是美國成立時間最早的聯合作戰司令部,這一司令面對中國,俄羅斯,印度,朝鮮,韓國。責任片區內的面積超過世界面的50%,橫跨36個國家和20地區。人口數量約佔世界人口的60%。

軍事知識—話說軍區和戰區

摘錄圖片

近年來,我軍將原來單純以陸軍為主的軍區,調整為2個或以上軍種聯合作戰的戰區,更加註重聯合作戰,更加註重維護海洋、空中權益,更加突出戰區作戰指揮功能,取得了顯著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