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令出上聯:“照遍東西南北”,老先生對出下聯,要回了工錢

縣令出上聯:“照遍東西南北”,老先生對出下聯,要回了工錢

如果要作詩,可能很多朋友會覺得有難度;但要說對對聯,似乎就變得簡單很多。因為對聯本身的規則確實很簡單,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能拿對聯當消遣。

縣令出上聯:“照遍東西南北”,老先生對出下聯,要回了工錢

不過,在簡單的基本規則之上,人們還可以添加很多新規則,所以對聯也常常被當作考校一個人才華的工具。古時候有位老先生,就是對出了縣令的下聯,證明了自己的才學,要回了工錢。

這故事發生在清朝。那時候,讀書然後參加科舉考試,是很多人的最好出路。不過,每一次考試錄取的名額畢竟是有限的,有考中的,自然就有落榜的了。

縣令出上聯:“照遍東西南北”,老先生對出下聯,要回了工錢

那麼這些落榜的人怎麼辦呢?部分的人就成為了富貴人家的教書先生,也就相當於我們如今的家教了。

不過那時候給人打工,還是有一定的風險的,因為那時候是沒有什麼勞動合同的。有怎樣的待遇?有多少工錢?基本都是口頭約定。

要是遇上講信用的東家,年關到了就能歡歡喜喜拿了工錢回家過大年;要是遇上個不守信用的東家,那可就不好說了。有可能工錢縮水,有可能一個銅板都沒有。

縣令出上聯:“照遍東西南北”,老先生對出下聯,要回了工錢

這位老先生就是遇上了個不守信用的,明明說好了一年下來,能給八吊錢——這數目可不小了。結果到結賬的時候東家不僅不認賬,還反說老先生沒有才學教壞他孩子。

真是當人傻嗎?要是老先生教的不好,還能等一年?估計一個月就被開了吧。圍觀的鄉親都看不上這東家的做派,可是畢竟沒有證據,他們也沒有辦法。

縣令出上聯:“照遍東西南北”,老先生對出下聯,要回了工錢

為了一家老小能過個好年,老先生敲響了縣衙門前的大鼓。幸運的是,這縣衙裡的縣令,是鄭燮——那個看見有犯人遊街,就要畫一幅畫掛在犯人身上,好吸引更多人來看的“怪”才子。

鄭縣令很快看出了這個案子的癥結,就在於老先生到底有沒有才學。而要看他有沒有才學,最簡單的就是讓他對對子了。

縣令出上聯:“照遍東西南北”,老先生對出下聯,要回了工錢

於是鄭縣令出了一個上聯:<strong>“四面燈,單層紙,輝輝煌煌,照遍東西南北。”這上聯說的是燈籠,古時候沒有電燈,很多人家很多時候都是靠著燈籠照明,晚上萬家燈火都點亮的時候,確實是“輝輝煌煌,照遍東西南北”。

這上聯有數字,還有“東西南北”,看起來簡單,要對上也是不太容易的。老先生想了想,嘆了口氣道:<strong>“一年學,八吊錢,辛辛苦苦,歷盡春夏秋冬。”

縣令出上聯:“照遍東西南北”,老先生對出下聯,要回了工錢

這下聯說的就是老先生和東家原本約定好的,教一年的書,工錢八吊錢——不僅對仗工整,還通過這下聯訴說了自己的辛苦和委屈,不算太出眾,也確實是有才學的了。

縣令鑑定完畢,確定老先生有足夠的才學的,完全應該得到原本定下的工錢,於是讓那東家當著他的面把工錢給老先生。

縣令出上聯:“照遍東西南北”,老先生對出下聯,要回了工錢

老先生通過一對聯,要回了工錢,就已經很高興了;更令老先生高興的是,縣令還讓老先生過完了年,到他衙門去上班——可以說是雙喜臨門了。

​老先生為什麼能夠成功要回工錢呢?有兩個必不可少的因素:第一,他沒有忍氣吞聲,也沒有跟東家硬拼,而是通過正當的手段;第二,他是有真才實學的。這是值得我們借鑑學習的。大家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