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了當爸爸的年紀,卻沒有當“富爸爸”的能力


你到了當爸爸的年紀,卻沒有當“富爸爸”的能力


01

“年少不識曲中意,聽懂已是曲中人”

在你想感受青春時,眼前的世界不知什麼時候已經換成了成年人的模樣,本以為自己年少,回頭才知道已成少年。

今天收到一條喜訊,我們家族首次迎來一名新成員,嫂嫂順利產下一名肥肥胖胖的男嬰,在今天的家族群裡變得格外熱鬧。

看著一張張傳來的照片,一種從未有過得感覺,不知不覺生活靠的這麼近了。

看著一張新生寶寶熟睡的照片時,竟然看到入了迷。

<strong>孩子是家族的延續,是自己的延續,而孩子的教育卻是一個重大的問題,時間在走,經歷在變,更知道優秀的人是如何優秀,教養又是什麼。

越想越發現自己不知所措,我不敢確定自己的生活會不會因為一點點的堅持而過的更好,自己都還沒認真實踐,生活需要成本,需要積累,也需要時間,我要拿什麼以身示教呢?

“我唯一知道是自己一無所知”哲學家們真的是這世界上有趣而又矛盾的人,理解越多,越明白生活並不是象牙塔的世界,而是呈現的金字塔形狀。

不得不說教育是家庭重要的問題,不然怎麼會“虎爸”“虎媽”的教育,還有讓人惱火的“熊孩子”?


你到了當爸爸的年紀,卻沒有當“富爸爸”的能力


02

“我有兩個爸爸,一個富,一個窮。一個受過良好的教育,聰明絕頂,但另一個卻連八年級都沒能唸完。”

“兩個爸爸的事業都想到成功,而且一輩子當非常勤奮。然而其中一個終其一生都在個人財務問題的泥沼中掙扎,另一個則成了夏威夷最富有的人之一。”

摘自《富爸爸窮爸爸》書中序言的兩段話,兩個爸爸完全不同學識背景,卻是相反地成功,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羅伯特清崎這本“洗腦”的書還是值得一看:觀念影響著你和你的後代。

整本書內容非常簡單,分析富人和窮人的觀念不同造成的結果,建議學習富人的做法,投資你的資產項減少負債,最後加上清崎對投資房地產經驗總結分享。

這本財經類的書,去隱藏著富爸爸的教育觀念。

書中乾貨不多,卻有一點非常值得反思,那就是:<strong>富人和窮人的觀念是如何影響他們的決策,他們或者是他們家族是如何走向另一個世界。

富爸爸的兒子邁克接管了富爸爸的商業王國,比他爸爸做的還要好,而“我”進入投資領域,傳授理財知識,都實現了財富自由

如果我只有一個爸爸,那麼對於他的建議可以簡單的選擇接受或者拒絕,但是兩個不同的爸爸給出截然相反地建議,接受或者拒絕就是個難題了。


你到了當爸爸的年紀,卻沒有當“富爸爸”的能力


03

<strong>現實中我們也確實只有一個爸爸,而爸爸的觀念決定著整個家庭的發展,沒有比較我們只能夠簡單的接受,複製,相傳,在這一循環我們就很難發現問題並嘗試改變。

上週六,到媽媽店裡面時,正好聽到媽媽與叔叔的聊天,孩子都長大到準備結婚年紀了,他準備把房子裝修一下,讓大兒子結婚後搬進住兩房一廳的小居室,小兒子就先和自己住一起,把家裡整理一下,把沒用的扔掉,也好讓小兒子要結婚先暫時住著,兩口子有錢以後再搬出來,內容大概就是圍繞孩子要成家買房的事。

媽媽也一邊抱怨一邊發愁,這些年經濟狀況一直不太好,家裡還欠著一些債務,自己的收不回來,別人的還要付利息,不想讓孩子承擔過多的家庭債務,可是生意也是越來越淡。

我放下東西坐了一會就回去了,走的有些匆忙,把傘都給忘了。

其實所謂的“現狀”本質上來看,無非是“過往的積累”,現狀不能令人滿意,肯定是因為過往的積累不夠

人確實是一個矛盾體,在不好的面前要更好的,在好的面前要最好的,給兩條路你選擇糾結一下:

一個是一生貧窮卻極其注重教育,鼓勵你廣闊涉獵多學科,心理學,互聯網科技,領導與溝通,學習理財知識,讓孩子自己摸索前行,哪怕股票投資虧錢也鼓勵你前行,可是隻能盡力幫孩子滿足簡單衣食住行,儘量鋪好你未來的路。

另一個是中產階級,有自己的事業,光鮮的門面,會要求你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安排一份穩定的工作,所有都被安排,能給你提供生活保障,要求你理財投資,讓你學會用零花錢去投資,他會告訴你應該買哪個股票哪個基金,告訴你如何靈活使用信用卡和銀行信貸買房。

<strong>這是兩條截然相反的路,截然不同的人生,輕鬆的道路往往會越走越艱難,而艱難的道路往往越走越輕鬆。

相信有預見的你,已經知道要怎麼選了,儘管現在起步有點晚,但是發現問題總比選擇逃避要好。


你到了當爸爸的年紀,卻沒有當“富爸爸”的能力


04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過:“我們的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加在這些事情上的觀念”,正是你的觀念阻止了你前行。

<strong>有些觀念真的很重要,但它們要麼太簡單以致被輕視,要麼太過違背直覺以致讓人無法相信,這是我們認知的基礎。

比如“元認知能力”,關於思考的思考,思考的過程,改變大腦固化的思維模式幫你跳出每個陷阱,當你思考的時候,你能意識到自己在思考,進一步意識到自己在思考什麼,再進一步能判斷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結果是否正確,更進一步能糾正自己錯誤的思考方式或結果。

因為我們的判斷和經驗來源於生活,思考我們的生活能糾正我們的錯誤的假設,只可惜我們往往是被生活推著走。

那為什麼習慣被生活推著你走?並不是生活太強大,而是你意志被動搖了,沉迷在短期的享樂中,又因為你的認知不到位,分不清楚是沼澤還是烏托邦。

克服恐懼和貪婪吧,你缺乏的安全感是靠對未來的情緒把握,而你過分追求的安全感只會把自己困在生活的牢籠中,拼命追求穩定與安逸賽道上“原地打轉”。

機會要加上持續的思考,以及自身思考後的行動,才有可能真正把握機會,“富爸爸”不僅能提供物質的條件,更能帶來思維上的指導。

<strong>養不教,父之過。你的觀念決定整個家族的命運,爸爸在家庭的地位重要,孩子是自己的延續,需要你有正確的價值觀與方法論教導後代。

願我們在教育後代的路上都是一個富爸爸,有能力創造更好未來。

文、珞珞雙木

圖、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