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篇任仲平文章,帶你讀懂改革開放40週年

这两篇任仲平文章,带你读懂改革开放40周年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近日,人民日報評論刊發了任仲平文章上篇《創造歷史的偉大變革》、下篇《億萬人民的共同事業》,引起熱烈反響。現將這兩篇重磅評論分享給大家。

<strong>創造歷史的偉大變革

——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上)

<strong>(一)12月,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內,人潮湧動。

一場以“偉大的變革”為主題的大型展覽,在這裡進行。一張張生動的歷史圖片、一件件真實的文獻實物、一個個精緻的沙盤模型,鋪展開一幅改革開放的歷史畫卷。那些承載著時代記憶的展品,引人駐足,令人深思。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1978”“2018”,這兩個普通的數字,對於現代化之路上的中國,象徵著重要的時間節點,串連起滄海桑田、翻天覆地的40年。

这两篇任仲平文章,带你读懂改革开放40周年

風起雲天,潮湧東方。以1978年為起點,古老的中華民族開啟了走向復興的壯闊征程,年輕的人民共和國邁向大踏步追趕時代的現代化道路。世界東方的這片熱土,在奮進中發展,在變革中新生。

40年來,中國奏響改革開放的激揚樂章。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人民,始終艱苦奮鬥、頑強拼搏,始終上下求索、銳意進取,始終與時俱進、一往無前,始終敞開胸襟、擁抱世界。改革開放大潮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民族復興澎湃而去,開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書寫了中國發展進步的壯麗史詩。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中國一定會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考察,莊嚴的宣示、豪邁的話語,是歷史的回聲,也是時代的號角,穿越激盪40年,響徹壯闊新時代。

<strong>(二)1978年初夏,一次不同尋常的考察,在西歐五國的25個城市展開。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帶領代表團走訪了法國、瑞士、比利時、丹麥、聯邦德國五個國家。一個多月的見聞讓他感嘆,“差距太大,很有咄咄逼人的緊迫感”。回國後,谷牧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彙報,從下午3點半開始一直進行到晚上11點,足足講了7個半小時。

彼時,瑞士發電廠已經在用計算機管理,而在中國西南一家大型鍊鋼廠,一臺140年前的英國機器居然還在使用;日本東京的大型商店商品多達50萬種,而北京的王府井百貨大樓僅有2.2萬種。一首名為《中國,我的鑰匙丟了》的詩曾風靡一時,道出了全國上下熱切的渴望:“那一切丟失了的,我都在認真思考。”中國,需要找到那把鑰匙,重新啟動歷史前進的時間,打開融入時代潮流的大門。

習近平總書記曾回顧當時的情況,“十年內亂後的中國,經濟瀕於崩潰,人民溫飽都成問題”,鄧小平同志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可謂振聾發聵!

什麼叫人心所向?什麼叫大勢所趨?就是說一點星火就能燎原,一道裂縫就能破冰。

<strong>改革開放這把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鑰匙,首先打開人們頭腦中那扇緊鎖的門。“真理標準大討論”打破了教條式的理論禁錮,恢復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思想解放的大潮,如狂瀾盪滌僵化落後的觀念,衝破思想的禁區,打破發展的僵局。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敢於“大包乾”到敢砸“大鍋飯”,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殺出一條血路”,從“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到“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40年來,我們面對過“改不改”的迷茫,也遇到過“怎麼改”的困惑,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價值先進、思想解放,是一個社會活力的來源”,思想解放帶來行動的破冰,讓中國一路凱歌、勇猛精進。

<strong>改革之風從農村而起。包產到戶一石擊水,激活了沉睡多年的鄉村;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讓工業化在農村播種;城鄉間人口自由流動,形成了巨大的人口紅利。一路走來,我們曾面對雙軌制下“價格闖關”的風浪,也曾面對國企改革企業重組的“下崗潮”;曾面對非典疫情的肆虐,也曾經受汶川地震的考驗;曾面對簡政放權的阻力,也曾面對經濟轉型的艱難,但革故的決心從未退縮,鼎新的腳步從不停滯,我們咬定青山不放鬆,“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

<strong>開放之門從特區打開。從深圳學香港,到沿海學特區,再到內陸學沿海,春風幾度玉門關。打開國門,新鮮空氣能進來,風啊雨啊也會進來。加入世貿組織,曾讓不少人擔心“引狼入室”;亞洲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危機,風暴也衝擊到中國;中美經貿摩擦,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流湧動……我們嗆過水,遇到過漩渦,遇到過風浪,但我們在游泳中學會了游泳。中國始終邁開大步走向世界、敞開懷抱擁抱世界,只因相信,“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

在困頓中踏上改革開放之路,又在接續奮鬥中讓這條偉大的道路不斷向前,中華民族發展的浩蕩長河,在這40年裡爆發出積蓄已久的巨大勢能,一路奔湧向前。

<strong>(三)如同春雷喚醒大地,改革開放書寫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篇章。不捨晝夜的改革開放歷程,成就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東方傳奇,鋪展開一條通往復興的中國道路。

<strong>這是一條正確之路。它非先驗,而是歷經時間檢驗。小崗破冰,深圳試水,浦東闖關,平潭浪湧,前海開發,雄安啟航……我們在無路中走出了一條新路、好路,改革開放的腳步永不停滯。40年前一次毅然決然的啟航遠征,最終成就了一次改變中國、影響世界的浩蕩進軍。實踐證明,正是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讓我們成功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讓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strong>這是一條強國之路。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79億元;2017年,已經站上80萬億元的歷史新臺階。40年來,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22.8倍,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長197.9倍,近年來每年經濟增量相當於一箇中等發達國家經濟規模……40年來,破立並舉,改革開放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供了思想和制度支點,撬動了至今仍在持續的歷史性前進。今天的中國,從過去那個現代化的遲到國,變為現代化的實踐中心,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strong>這是一條富民之路。無論是小崗村的紅手印,還是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改革開放的諸多原動力,來自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樸素追求;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變革的指針同樣指向富民。從短缺到充裕,從溫飽到小康,7.4億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形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在人類發展史上絕無僅有。改革開放的快車,以其一往無前的衝勁,讓所有中國人相信: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这两篇任仲平文章,带你读懂改革开放40周年

<strong>40年,這是一段取得“史詩般進步”的歷程,也是一個“人類發展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例子”。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讓一個古老的國家煥發出奮鬥的神采,讓十幾億人為夢想持之以恆,讓40年的時間裡曙光升騰、萬物生長,激盪起生機勃勃的復興氣象。

寫在9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壯麗篇章,成為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判斷的生動註腳:“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strong>(四)<strong>中國的重新崛起,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議題。

在很多人看來,從1978年到2018年,這個國家就像一艘駛往未來的大船,勢不可擋地開啟了一段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輝煌歷程”。鑑於中國的巨大成功,有學者甚至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中國的經驗是否可以說明,只要進行改革開放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過去40年裡,很多國家、地區也都進行過改革或是開放,但是失敗的多、成功的少。從世界範圍看,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計劃經濟或類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大約有30個歐亞國家,涉及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直到1997年,絕大部分經濟轉軌的國家官方統計GDP都沒有恢復到1989年的水平。

有人把中國改革的成功簡單歸因於市場的作用,但不少國家從來就是私有制的自由市場經濟,卻長期停滯不前;有人認為中國改革成功緣於採取漸進改革、增量改革的方式,但並不是所有采取漸進改革的國家都取得了成功;有人還認為中國改革的成功源於中國的超大規模,但世界上有些規模很大的國家仍然陷於困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總結好改革開放經驗和啟示,不僅是對40年艱辛探索和實踐的最好慶祝,而且能為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強大動力。”站在40年的歷史節點上,我們需要思考,改革開放這個“關鍵抉擇”,讓困頓中突圍的中國踏上了怎樣的嶄新曆程?這個“活力之源”,如何激發出40年源源不斷的力量?這個“重要法寶”,是怎樣推動中國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條“必由之路”從何而來,又將把中國帶往何方?

<strong>(五)對於中國,“改革開放”四個字,是一系列制度的變革、一系列觀念的更新、一系列行動的合力,是一段歷時40年的上下求索。“中國40年改革開放給人們提供了許多彌足珍貴的啟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strong>歷史前進的邏輯,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讓中華民族一路走向復興。美國前駐華公使傅立民回憶,1979年夏天,他在北京街頭買了一碗湯麵,賣面的人說自己是“個體戶”,這是他第一次聽到這個詞,那位個體戶解釋說:“我自己就是單位。”這一幕讓他感嘆,“中國馬上就要開始騰飛了”。

街頭小攤販的一句話,折射中國改革的密碼。正是改革這“關鍵一招”,讓中國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折,通過打破舊的體制機制,釋放出了蘊藏於億萬人民的巨大活力。生產力掙脫僵化的生產關係的束縛,人從舊的思想、舊的體制、舊的關係中解放出來。這正是鄧小平同志所說的讓中國“真正活躍起來”,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改革開放以制度的巨大變革,激活了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中國由此萬馬奔騰、生機勃發。

<strong>時代發展的潮流,就是順應世界現代化進程、經濟全球化大勢,讓中國深度融入世界。習近平總書記曾講述過一段自己的經歷。1979年他出訪瑞典時,一個馬來西亞華人用生澀的漢語問他:你是中國人嗎?那時候中國人很少出國,海外華人見到同胞會很激動。而現在,從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市政府大樓朝外看,“半個廣場都是中國人”。

海外華人的故事,折射中國開放的視野。40年來,因為打開國門搞建設,中國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成為世界最大的旅遊客源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130多個國家的主要貿易伙伴;靠著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中國徹底擺脫了被開除“球籍”的危險,不僅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一帶一路”建設從理念轉化為行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發全球共鳴,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

这两篇任仲平文章,带你读懂改革开放40周年

<strong>洪流奔湧40年,打破沉悶停滯,打破封閉僵化,讓這個國家40年來活力迸發,大踏步走向未來。

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感慨,改革開放使中國命運徹底跳出了近代以來的“下降通道”,中國改革,最複雜也最成功。

<strong>(六)1978—2018,如果將這40年奔騰不息的偉大進程,放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來看,這一世界上“最複雜”“最成功”的偉大變革,有著清晰的歷史軌跡。

緊緊圍繞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這條主線,改革開放大幕初啟至黨的十八大,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鼓勵探索,倡導創造,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真正活躍起來,真正集中力量做人民所希望的事情”,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緊緊圍繞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認識論、方法論到價值論,從總目標、大方向到動力源,對改革開放進行系統性思考,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strong>以理論創新為指引、以制度創新為保障,我們黨總攬全局,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中華民族迎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strong>這是一段正在發生的歷史。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奮鬥,讓改革開放的中國步步逼近光輝的山巔。<strong>新一輪改革開放大潮激盪,將歷史性變革和成就寫在廣袤大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世界經濟發展“火車頭”,全球經濟增長新引擎;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四個全面”開拓治國理政新境界,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全局……中國道路成就中國奇蹟,中國崛起帶來中國震撼,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40年前,誓言“趕上時代”的中國人在踏上改革開放之路時也許不會想到,這一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不僅讓中國趕上了時代,還讓其成為引領時代潮流的重要力量。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讓“中國號”巨輪駛入新的水域,也為全世界尋求變革的人們提供了方法與視野、理論與實踐。

<strong>(七)1978—2018,如果將這40年奔騰不息的偉大進程,放到世界現代化史和制度變遷史來看,這一世界上“最複雜”“最成功”的偉大變革,也深刻影響著世界。不止一個西方學者說過,我們無法再用現有的理論來解釋中國的發展,必須重新認識中國的發展道路對世界的意義。

<strong>它拓展了人類現代化的道路,極大地激發了廣大發展中國家“走自己道路”的信心。英國學者馬丁•雅克不無感慨地總結,中國發展道路與西方有著根本差異,中國的崛起是一個新“現代化模式”的崛起。在世界的座標系中看,中國改革開放這個“20世紀最重要事件之一”,不僅助推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深度融入世界,更向世界證明,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

40年波瀾壯闊的變革,繪出一個民族向上生長的脈絡,讓中國在幾十年時間裡走過西方國家幾百年的現代化歷程。過去6年多來,這輛“復興號”現代化列車,更在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驅動下,以飛馳的速度劃出一道炫目曲線,開闢了現代化的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髮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strong>它發展了社會主義制度,極大地彰顯了馬克思主義跨越時代的真理力量。十月革命100週年之際,俄羅斯《真理報》刊發紀念文章指出,中國的成就讓人們依然寄望於“十月的光芒”。從跌宕起伏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看,40年改革開放走出的這條“中國道路”,不僅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更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

2018年是馬克思誕辰200週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中國共產黨隆重紀念這兩件大事,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也有著內在的邏輯關聯。<strong>以馬克思命名的科學理論,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40年改革開放,從根本意義上說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的偉大社會變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展現出磅礴的力量,讓推斷“歷史終結”的人不得不修正觀點,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與道義的光芒。

獨特的探索、獨特的道路、獨特的理論、獨特的制度,讓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僅成為二戰以來經濟全球化、國家現代化潮流中最為重要的歷史進程,更成為500年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最為厚重的歷史篇章。

<strong>(八)2017年12月,在北京參加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的嘉賓,來到中央黨校參觀。在刻著“實事求是”4個大字的石碑前,外國政黨的領導人們紛紛留影。

這個場景,讓人想起“軟實力”概念提出者、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的一段話:中國的經濟增長不僅讓發展中國家獲益巨大,中國特殊的發展模式和道路也被一些國家視為可效仿的榜樣……<strong>更重要的是將來,中國倡導的政治價值觀、社會發展模式和對外政策做法,會進一步在世界公眾中產生共鳴和影響力。

無數探尋的目光投向中國。《世界是平的》一書的作者托馬斯·弗裡德曼,甚至有個“古怪的想法”:要是美國能做一天中國有多好!“做一天中國”,是希望“在這一天裡,我們可以制定所有正確的法律規章”,克服難以迅速作出重大決策的制度弱點。

讓弗裡德曼羨慕的,是一個強大的執政黨帶來的高效“國家能力”。布萊克在《現代化的動力》一書中表述為,“現代化的核心問題”,是“政治領導的決定性作用”。學者們用不計其數的案例表明,邁向現代化的每一步,每一項改革與創新,都會涉及制度的調整、利益的重組。越是重大的、深刻的改革,涉及的範圍越大、利益也越複雜,稍有不慎就可能“停車”乃至“翻車”。從歷史經驗來看,那些在改革過程中一遇到問題就引發危機的國家,往往是因為缺少堅強的領導核心和牢固的制度基礎。

也許我們還需要打開另一個視野。40年前改革開放航程初啟,正值“戊戌變法”80週年。這個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改革持續103天后以失敗告終,改革者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展開歷史卷軸,從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到洋務運動、百日維新,中華民族雖不乏“載入史冊”的改革之舉,結局卻鮮有善終。

<strong>20世紀70年代末中華大地開啟的這場前所未有的新的革命,因為始終有執政黨的堅持和引領,而擁有最堅實的政治保證,40年一氣呵成,40年依然強勁。

40年來,正是因為黨的堅強領導,確保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始終具有穩定的制度框架;正是因為黨的堅強領導,中國能夠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係,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正是因為黨的堅強領導,中國的改革開放始終按照一定的順序、節奏和力度展開。相信對於中國改革開放歷程稍有了解的人,都會同意這樣的結論:“堅持黨的領導,全面從嚴治黨,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關鍵和根本。”

外媒觀察,“強大的中央領導和先鋒人物對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國至關重要”,而他們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是“一位有遠見的領導人”“一個認真的改革者”,“中國恰恰需要這樣一位領袖”。有人統計,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從十八大到十九大的5年間,先後召開38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365個重要改革文件,確定357個重點改革任務;6年多來,共推出1600多項改革方案,其中許多是事關全局、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

这两篇任仲平文章,带你读懂改革开放40周年

有人總結,曾經,中國道路對世界的啟示,更多是經濟方面的;但黨的十八大以後的中國改革,則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借鑑。經濟建設上,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更加強調高質量發展;政治建設上,更加強調製度建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文化建設上,堅定樹立文化自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社會建設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生態文明建設上,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strong>6年多來的全面深化改革,拓展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航道,再次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改革開放最為本質的特徵,是中國改革開放能夠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strong>(九)<strong>在很多人看來,中國的改革最不可思議之處在於,它始終要在“世界級”體量的層面,處理“世界級”的難題。美國學者傅高義曾說,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堅定地搞改革開放,沒有前路可循,“中國面對的是一項苛刻的、史無前例的任務”。

走過40年,中國改革依然面臨許多“婁山關”“臘子口”。推進改革的複雜程度、敏感程度、艱鉅程度,也讓改革來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

2018年10月金秋,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改革開放的先行之地廣東。6年前履新之初,他首次出京考察就是來到深圳,在蓮花山向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表達“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的勇氣和決心。而今再一次來到這塊熱土,就是向世界宣示“要以更堅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

山峰是用來攀登的,河流是用來跨越的。<strong>今天的中國,復興圖強的時間表,已進入至關重要的“下半程”。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九大擘畫了前後相續的目標,“把改革開放的旗幟舉得更高更穩”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強意志;“將改革進行到底”,是億萬中國人民的共同心聲。

“我們的心胸燃燒著希望,我們前進的道路鋪滿陽光”“讓我們從今天出發飛向明天,讓我們把每個日子都當做新的起點”。1978年,中國詩人艾青寫下《光的讚歌》。

40年大潮激盪,每一天都是新的起點。

<strong>淘沙見金,改革不惑,“世界歷史的中國時刻”已經開啟。沿著改革開放這條創造歷史的道路不斷奮進,鍥而不捨、一以貫之、再接再厲,中國人民將走向更加光輝的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strong>億萬人民的共同事業

——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下)

<strong>(一)

1978—2018。

40年波瀾壯闊的變革,在大時代的轉折中書寫了雄渾的樂章,也在億萬人的生活裡積澱下深沉的記憶。

北京,三里屯“時光博物館”。人們冒著寒風排上三四個小時的長隊等待參觀,甚至專程從海南北上、從異國歸鄉,只為與過去的生活再次相遇,穿越記憶的隧道、擁抱曾經的夢想。

老照相館裡拍一張立等可取的照片,舊客廳裡尋找“新三件”的身影,看看小賣部裡那些帶著歲月印記的“時尚食品”,聽聽卡式錄音帶裡的衚衕叫賣和懷舊金曲……宛如一架時光機,人們重溫滄桑鉅變的40年,發現時代前行的軌跡。

这两篇任仲平文章,带你读懂改革开放40周年

“改革開放改寫了我的人生軌跡”“生在改革年代何其幸運”“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一家的幸福生活”“城市因它煥然一新,國家因它文明富強”……“時光博物館”的留言牆上,觀眾寫下一個時代的共鳴。

歷史長河中,40年也許只是“彈指一揮間”。然而,<strong>對於近14億中國人而言,這是一段我們共同見證和參與的歲月,大時代的宏大敘事背後,是無數個體命運的鉅變,而無數中國人向著未來充滿激情的進發,也如涓滴入海匯聚成改革開放的時代巨浪。

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strong>“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今天,我們審視改革開放40年,最具活力的,是人;今天,我們紀念改革開放40年,最該致敬的,也是人。

<strong>(二)

時間是一種充滿魔力的尺度。人們常因時間而感懷,不僅因為時光是忠實的見證者,更因它是偉大的書寫者。

1983年,花好幾個月工資買了輛自行車;1989年,為買電冰箱幾乎用掉所有積蓄;1995年,全家存款是3萬元;2007年,搬進了94平方米的商品房;2018年,購買了一輛總價23萬元的小汽車……

山東青島的馬連發一家,1978年開始記賬。從當年36元的月工資,到如今6649元的月退休金,從柴米油鹽到自行車、小汽車,大小收支幾乎一筆不落,留下了40年時代記憶。

從一家人的賬本到千家萬戶的冷暖,40年時光變換,改革開放的指針劃過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時間的征程中,每一分、每一秒,都為億萬人民帶去改變。

<strong>數據變化的背後,是個體在大歷史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你一間,我一間,筒子樓裡冒黑煙”,到“小高層,電梯房,城鄉廣廈千萬間”;從糧票、布票承載一個家庭的苦辣酸甜,到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琳琅滿目的展品、“雙十一”18.82億件快遞,向著“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夢想,人們在日益美好的生活中觸摸改革開放的果實。被稱為“聯想之父”的柳傳志感慨:40年前不管你怎麼努力做夢,也絕對夢想不到40年後的中國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咱們的生活會是這個樣子。

“什麼叫社會主義?它比資本主義好在哪裡?每個人平均六百幾十斤糧食,好多人飯都不夠吃,28年只搞了2300萬噸鋼,能叫社會主義優越性嗎?”“什麼叫優越性?不勞動、不讀書叫優越性嗎?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後退叫優越性嗎?”1978年,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非凡的政治勇氣拉開改革開放的大幕,最直接的動力就是人民。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黨的十八大之後,上任伊始的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一口氣用了10個“更”字來描述人民的期盼。“從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讓百姓有更多成就感和獲得感”“往有利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向前進”,<strong>新時代的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背後,“人民”是歷史性成就的邏輯起點,也是歷史性變革的價值起點。

“中國共產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貢獻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中國的發展始終將民生問題擺在第一位”“中國共產黨專注於為人民謀利益”……<strong>推動人的發展,激發人的力量,尊重人的價值,40年後,即便是最苛刻的研究者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共產黨人用改革開放書寫的壯麗時代樂章,最感天動地的,是十幾億“人”的命運交響。談起改革,一位多次參與黨的改革決議起草工作的學者伸出三個指頭:“我一輩子搞改革,說來說去三句話: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讓人民共享。”

<strong>(三)

“時光有我,中國有我”。改革開放如同一聲驚雷,匯聚起改變中國的力量,催生億萬中國人民大踏步追上時代的激情,“我們憋著一肚子勁,要打翻身仗的勁,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一個“萬物生輝”的時代迎面而來。

<strong>改革開放,讓許多不可能變為可能。1978年冬,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堅定地按下紅手印,實施包產到戶,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自此,從廣袤的鄉村到忙碌的城鎮,改革成為時代主題,開放成為時代潮流,條條框框被打破,新的規則、新的事物紛紛湧現。恢復高考,給多少渴望知識的年輕人帶來希望;允許僱工,點燃了多少“個體戶”的創業夢想;引進外資,讓多少打工下海的弄潮兒累積了財富……<strong>無數人的命運柳暗花明,無數人的夢想破土而出,中國人用勤勞與智慧完成了一場場激動人心的精彩敘事,打開了人們對未來的想象空間。

这两篇任仲平文章,带你读懂改革开放40周年

<strong>改革開放,讓好日子夢想成真。人們的工作從只能去“單位”到可以選“外企民企創業”,衣著從“黑藍灰”到“個性化”,飲食從“解決溫飽”到“吃出健康”,住房從“狹窄蝸居”到“現代社區”,出行方式從單一到“多元共享”,生活用品從“三大件”到層出不窮的高科技產品,指尖輕觸即可網購,更不必說乘坐高鐵出行、輕鬆出國旅遊。從1978年到2017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22.8倍,就業人員翻了一番,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從短缺到結構性過剩、從貧困到就要實現的全面小康,改革開放的40年,也是億萬人民走向美好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40年。

<strong>改革開放,讓機會無限拓展。基本經濟制度建立,調動起各類所有制經濟的積極性,使一切促進生產力發展、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從民企創業到國企改革,從設立沿海經濟特區到全方位對外開放,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自貿區遍地開花,從經濟轉型開啟“創時代”到“一帶一路”帶來新機遇……摸著石頭過河,迎著朝霞追趕,整個中國都成為創新創業的熱土。在這樣的時代進程中,國家的前行成就著個人的夢想,個人的腳步開掘著機遇的疆界,最終激盪起震撼人心的復興氣象。今天,練攤、萬元戶、下海等詞彙已進入歷史,物聯網、“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名詞不斷湧現,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

<strong>(四)

改革開放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人的命運,長遠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更讓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為之一振、為之一新。

當年,回城的下鄉知青在路邊擺攤出售“大碗茶”,內心十分忐忑,只能偷偷摸摸幹。一些農民把人民日報文章剪下來貼到扁擔上,作為“合法”的依據,挑著農副產品去趕集。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安徽個體戶年廣九炒賣的“傻子瓜子”受到市場追捧,生意快速擴張。1981年9月,年氏父子從僱用4個幫手開始,短短兩年內便發展成一個年營業額720萬元、用工140人的私營企業。“傻子”當上了老闆,爭議也從蕪湖一路到了北京。

時與勢不斷把人們推到一個個十字路口,要想大踏步趕上時代,不打破舊的桎梏怎麼“殺出一條血路來”?不解放思想怎麼“敢教日月換新天”?

思想上率先破冰,行動上才能突圍。猶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場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衝破了“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猶記《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南方談話如同改革開放的第二次宣言,為加快改革開放廓清了思想迷霧;猶記“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出京考察的第一站就是深圳,以宣示深化改革的壯志雄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創新,開啟了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壯麗征程。

價值先進、思想解放,是一個社會活力的來源。回望40年改革開放歷程,解放思想是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不斷推動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strong>40年來,解放思想與改革開放相互激盪,觀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可以說,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思想解放的過程,也是人的精神世界被喚醒被激活的過程。

“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改革開放之初,幾位經濟學者在一篇關於中國改革的論文中,以馬克思引用過的這句名言作為結尾,以彰顯時代命題與改革召喚。40年過去,中國改革的玫瑰園已是百花爭豔。催動萬千花樹的,正是人民的精神偉力。

1984年,美國《時代週刊》雜誌封面上出現了一個站在長城上的中國年輕人,標題叫做“中國的新面孔”。通過這種符號化的封面,雜誌提醒讀者,一個有著嶄新面孔的中國,正出現在世界面前。這一年,一部《街上流行紅裙子》的電影風行全國,讓很多愛美的中國姑娘,用紅色連衣裙扮靚了大街小巷。也是這一年,聯想、海爾等日後享有盛名的公司,陸續誕生。

<strong>改革開放,讓這片土地上的人煥發出巨大的活力,他們的表情逐漸生動、活力開始湧現、力量競相迸發。

他們勇做改革弄潮兒,在摸爬滾打中驅動著國企改革與經濟發展的滾滾車輪;他們甘當城市發展的“腳手架”,以辛勤的汗水搭建城市的天際線;他們獻身科技創新,用無數個日夜的科研攻關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他們守護鄉村,用勤勞的汗水澆灌了豐收的大地;他們深耕文化沃土,用音樂、繪畫、舞蹈、攝影,向世界講述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故事……<strong>無數個改革群體,匯聚成時代的洪流,推動中國改革開放的航船不斷前行,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深深足跡。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在《變革中國》一書中得出結論:197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二戰以後人類歷史上最為成功的經濟改革運動。如果說這一切都緣於改革開放,那麼我們究竟做對了什麼?

任何成功都絕非偶然。改革開放何以成為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根本就在於它推動了人的解放,喚起了人的覺醒。40年來,從風起小崗村到春雷動浦江,從潮起海之南到雄安千年計,正是由於激活了人民的精神偉力,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實現了改革開放的一次次跨越,造就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之城”,引領新一輪高水平開放,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中國人民永不止息的改革求索,成為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中的精神火炬。

改革是沒有先例可循的。<strong>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深深啟示著每一個奮鬥者: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40年不懈奮進,我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滾石上山、艱苦奮鬥,形成了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這種精神,隨著時代發展沉澱昇華、歷久彌新,成為億萬中國人共同擁有的時代氣質。

<strong>(五)

在時間面前,人類的想象力總是存在著邊界。一組數字的對比,讓改革開放“光陰的故事”更富吸引力——

1978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僅佔全球的1.8%;今天,中國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佔全球的15%左右。

1978年,中國人均GDP僅為385元人民幣;今天,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是名副其實的中等收入國家。

1978年,中國老百姓每賺100元錢,要拿出60元左右購買食品;今天,恩格爾係數已經下降到29.3%,人們將收入的大頭用來滿足美好生活的需要。

1978年,無論城市還是鄉村,貧窮是大多數中國人共同面對的敵人;今天,中等收入群體已達3億多人,巨大的消費潛力正轉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1978年,中國的民用汽車擁有量僅為135.84萬輛,“私家車”是難以想象的事情;今天,汽車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私人汽車擁有量已超過1.8億輛。

……

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大國,在40年的時間裡奮起追趕、擁抱現代化,激發出令人難以預想的向上動力和發展活力,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才走完的道路,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可說是人類文明史上最激動人心的篇章之一。

这两篇任仲平文章,带你读懂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國發展的密碼在哪裡?時至今日,這依然是很多國外觀察者苦苦求索的問題。有學者認為,誰能解釋中國經濟,誰就能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曾提出中國發展“衝擊—回應”模式的著名學者費正清,在去世前否定了自己的這一提法,他說,經過50年的閱歷和觀察,他發現中國的現代化很可能不是“衝擊—回應”的結果,而是自身內在基因變革和內在發展衝動的結果。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具有自身的內在性和動力源。<strong>經過40年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已經找到了國家發展的力量之源,那就是激發人的力量。因為人,才是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

1982年,鄭豔萍等幾百名年輕姑娘,進入深圳最早的港商獨資企業凱達玩具廠,成為中國第一代打工妹。“我要向你們鞠躬!”2007年,鄭豔萍和“凱達姐妹”們登門探望當年創辦蛇口工業區的袁庚,這位90歲的老人摘下帽子,向她們深深鞠了一躬。

無數鄭豔萍和“凱達姐妹”們這樣的普通勞動者,值得我們脫帽致敬!是他們用勤勞的雙手、智慧的頭腦、堅韌的付出,闖出人生的新天地,也推動社會大踏步向前。被譽為民企“不倒翁”、商界“常青樹”的魯冠球,創業之初只有4000元、6個人,正是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帶領著企業一步步從田野走向世界。<strong>如日之升,“個體戶”出現,“企業家”興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千帆競發……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原來的方寸之地,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嘗試換一種活法。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們要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過去幾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籌帷幄,用中國夢點燃奮鬥的激情,為人的發展搭建廣闊平臺。從簡政放權的便利到民生改善的託底,從創新創業的激勵到法律制度的保障,億萬人民人生出彩的舞臺更加寬廣,奮鬥成功的渠道更加通暢。

“上海最高的樓裡,有我的名字”。在浦東新區的標誌性建築上海中心,632米高的摩天大樓高聳入雲。上海中心用一面長60米、琉璃材質的榮譽牆,鐫刻下8年建設週期中4000多名建設者的名字。<strong>新時代屬於奮鬥者,成千上萬的改革者、創業者、實幹者,正以孜孜不倦的探索、銳意革新的行動,推動中國現代化航船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strong>(六)

“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醜。”馬克思認為,人們的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凝聚成發展的共識。1980年,浙江溫州的章華妹領到了改革開放後第一張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形態被打破,一大批“個體戶”如雨後春筍般拔節生長。人們可以光明正大地依靠自己的勞動賺取報酬,不必再擔憂因財產而造成麻煩。致富光榮,迅速成為一條人們認可的理念。

<strong>對個人利益的保障,突出體現在明確產權並保護產權。重新開眼看世界的中國人迅速認識到,產權是市場經濟的基石。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先後邁過“姓社姓資”的爭論、“姓公姓私”的迷茫,國有企業改革大踏步向前邁進,三資企業、外資企業紛紛設立,民營企業成為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公私分明、改革確權,充分運用法治保護個人權益、調處矛盾糾紛,極大調動了個人積極性,以每個人的奮鬥推動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奮鬥。

只有少數人富起來,當然也不是社會主義。以人民為中心,一直是執政黨一以貫之、念茲在茲的政策基點;走出貧困、實現共同富裕,一直是億萬中國人的現實追求。

我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動員起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應對突如其來的各種災難。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山河破碎、舉國悲慟。僅僅三年多時間,從八方救援到對口援建,災區生產生活迅速恢復,整潔美麗現代的新家園巍然挺立,一派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令國外觀察家感嘆“沒有哪個國家有能力這樣做”。中國搶險救災和災後重建彰顯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天地可鑑!

我們決勝全面小康,矢志打贏脫貧攻堅戰,“一個也不能少”。<strong>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7.4億人,年均減貧人口規模接近1900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年均下降2.4個百分點。特別是過去6年多,脫貧攻堅的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統計顯示,2012年到2017年農村累計減貧6853萬人,減貧幅度接近70%,年均減貧1370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7年末的3.1%。改革開放的中國,書寫了“最成功的脫貧故事”,有外國媒體評價,“從歷史的角度來講,這是史無前例的成就”。

新故相推舒畫卷,丹青妙手向翠峰。今天,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在改革開放擘畫的歷史長卷裡,最大受益者是億萬人民。承認個人利益,尊重個人利益,保護個人利益,發展個人利益。從歷史中來,向著未來去,中國共產黨人重新思考“利益”命題,找到了一把啟動“騰飛引擎”的鑰匙。

<strong>(七)

有人說,離開了人,一切發展都將失去意義。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改革開放全面打開了人的自由發展空間,賦予了個體追求自身幸福的多元維度,從而拓展了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空間,實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偉大變革。

猶記1984年,55位廠長《請給我們“鬆綁”》的呼籲書登上《福建日報》,成就經濟體制改革的一段佳話。30年後,習近平總書記給福建企業家回信提到此事,強調“各級政府正在加快轉變職能、大力簡政放權,目的之一就是讓市場更好發力,讓企業創新創造源泉更加充分湧流,這是又一次重要的‘鬆綁’放權,也是企業家更好發揮智慧力量的歷史新機遇”。

<strong>40年改革開放,為人的自由流動架設起一座座“立交橋”。

從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累計已有2.28億人報名參加高考。無數人通過這場改變命運的考試,走入大學的知識殿堂,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今年,285萬人報考研究生入學考試,比上年多出47萬人。調查顯示,10年前,中國每送出3人留學,只能迎回1人;現在,八成留學人員選擇回國。<strong>人才向上、人才迴流,正因改革開放時代是重視人才的時代,改革開放的中國是富有活力的熱土。在這裡,無論是辭職下海還是打工創業,人的價值越來越被尊重,人的潛能日益得到釋放,人的未來蘊藏著無限可能。

<strong>40年改革開放,為“體制內”工作者重新定義了價值。今天坐在寫字樓裡的央企員工很難想象,改革開放之初,國有企業“打醬油的錢不能打醋”。在重慶,某鋼鐵企業使用的一套設備還是洋務運動時期的,能耗極大;只要改進一下動力系統,兩年的能耗節約就能收回相關投資。1986年,瀋陽防爆器械廠宣告破產,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家正式宣告破產的國有企業。此後,從注重利潤、改善經營,到減員增效、下崗分流,再到股份制改造、混合所有制改革,國企職工的創造力和實幹潛力被激活,不斷為中國經濟巨廈添磚加瓦。

<strong>40年改革開放,為“企業家精神”打造了開闊的生長平臺。我們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肯定民營經濟在創造中國經濟奇蹟的過程中“功不可沒”,強調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並走向更加廣闊舞臺。劉永好與新希望,任正非與華為,馬雲與阿里巴巴,馬化騰與騰訊,李書福與吉利……以改革開放為宏闊背景,不勝枚舉的成功故事震撼心靈,激勵著年輕人朝著夢想勇敢進發。近年來,全國平均每天新增市場主體超過4萬家;去年亞洲新增的18家獨角獸公司,中國就佔據了15家。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有位外國記者用一個詞來概括他眼裡中國40年的變遷,那就是“選擇”。<strong>改革開放,給無數人帶來選擇的機會,可以見識更廣闊的天地、成就更豐富的人生、擁抱更美好的未來。“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億萬中國人在更大的舞臺上,實現自己的夢想。

这两篇任仲平文章,带你读懂改革开放40周年

2018年10月,在深圳參觀“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週年展覽”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對每一箇中國人而言,從今天到未來,我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新時代的改革開放,必將進一步打開每一個人的生活空間、成長空間、發展空間、精神空間、夢想空間。

<strong>(八)

“我們的未來在希望的田野上,人們在明媚的陽光下生活,生活在人們的勞動中變樣。”1981年,受到改革春風感染的詞作家陳曉光,一揮而就寫下了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改革開放帶給人們的感受。

<strong>歲月不老,初心不變。今天,我們推開新時代的大門,回望40年波瀾壯闊的歷程,正是要為每個人開啟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中國一定會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將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得以實現”。歷史新起點上,這是一個政黨充滿自信的宣示和承諾,也是一個民族面向未來的信心和決心。

<strong>對歷史的最好紀念,就是創造新的歷史。讓我們共同攜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用近14億人的激情、夢想和奮鬥點亮中華民族的歷史星空,為中國鍛造新的輝煌,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strong>改革開放天地寬,改革四十正青春。

这两篇任仲平文章,带你读懂改革开放40周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