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至死心不易

本文針對“悟空問答”問題“人活著,真的是為了孩子嗎?( 我是一個將要離婚的爸爸,有2個孩子,婚姻因為夫妻吵架,升級為雙方家庭矛盾,最終要走向離婚。)”改編而成,文字稍有改動。這是個很現實也很鬧心的問題,同時也是當下的“家常便飯”。我們不妨一起拉拉家常,吃一頓如此“便飯”。深有同感的朋友,不妨暢所欲言;不屑一顧者,亂噴無妨。


人活著,真的是為了孩子嗎?

首先,對你的人生之變深表同情!不幸在每個人身上發生,但也別忘了,不幸的反面其實還有幸運。正如名著《安娜·卡列尼娜》開篇所云:<strong>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個不同;這個譯本選自譯林出版社“經典譯林”。

因為不是婚姻專家,我不想過問你的婚姻走到這一步到底什麼原因,但就你這個問題而言,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活著,就是為了孩子;特別是中國式家長,越傳統,答案越肯定。因為我深知,我媽活了半輩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有我的存在。當然了,我能在這裡堂而皇之地回答你這個問題,就是因為自己對你這種問題有深刻體會。

養兒至死心不易

有娃膝下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人生原本就是個“多元方程”,答案不止一個。從你開始打算組建家庭的那一刻起,肯定也就做好了要孩子的打算。中國人就算活到二十二世紀,我相信依然重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話的威力。因此,孩子可以被看作是團結家庭、甚至家族的重要紐帶。我爺爺奶奶一生養育了十個孩子,男多女少,在農村可以說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情。而那些孩子少,或者乾脆沒生出來兒子的親友,他們就變著法兒地欺負人。可他們最終無可奈何,很大的原因就是我爺爺奶奶的孩子太多,欺負人的也只能在背後嚼嚼舌根,使使絆子,甚至打悶棍、穿小鞋、告黑狀,哪怕在自然災害的三年或“文革”背景下,反正最後都以失敗告終。用我爺爺奶奶生前的說法,毛爺爺說人多力量大,這話一點都不假。孩子,甚至還是力量的象徵,更是未來的保證。後來的計劃生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是一種可怕的想法,現在你想再生那麼多孩子,壓根兒就沒這種可能了。所以,我爺爺奶奶常說,大人活著就是為了孩子。假如沒有孩子,再大的家業也沒什麼意義,活著也就失去了很多樂趣。

養兒至死心不易

孩子是明天,更是未來。大人應該把手有情有義地伸向孩子。

中國人跟西方人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特別在意孩子的成長和未來。我們一點兒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們的很多教育界人士(甚至出洋見過世面的),因此還把國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名人的構想,一股腦兒搬到國內,結果變成了賺錢的利器。西方人當然也很愛自己的孩子,可他們並不像中國人這樣“矛盾”。對孩子,中國式的愛,往往發展為溺愛。而溺愛的反面,一定是暴揍。“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就等於給一孩子判了“刑”,假如你三歲的時候還尿床,那麼這事兒一旦傳出去,直到你七歲的時候還處在三歲尿床的水平,那你一輩子也就是個尿床的人生了;換句話說,你就算活到耄耋之年,在別人嘴裡,你不過是個尿床的老沒出息。假如你像孔融那樣,四歲就懂得讓梨,甚至把自己更喜歡的東西讓出來,明知道“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可你還是能讓出來,你不用活到耄耋,很小就會被人冠以“神童”的美譽。

因為這個,我們中國的家長和孩子就活得很累。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做家長的,無論如何,打出的旗號就是,累死累活,全為了孩子,就像自己沒有生活似的。而孩子作為“寄生”的一方,自然沒有多少發言權,任憑大人說了算。這種傳統式的教育模式,其實無論從家庭、學校還是社會,三位一體都在折磨著孩子和家長。只是這種傳統實在太過根深蒂固,因此改革也只能望而興嘆。為了孩子,這可以說是“中國式血液”,你無法“換血”,也不能太多注入“鮮血”,更不能因為離婚就能煥然一新。

養兒至死心不易

多吃一口,少哭一聲。網圖 ©

有了上面這些“一切為了孩子”的理由(相信你在某些學校宣傳廣告裡看到過,以“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遵旨的學校不在少數;家長活著、拼命,自然就更是為了孩子),離婚(甚至更不幸的喪偶)就成了孩子的噩夢。雖然兩個過不到一起的成年人拍拍屁股拜拜了,各自以為從此還能找到更好的伴侶,甚至過上更美好的生活,但是,作為曾經愛情“結晶”的孩子,一下子就會掉入無底深淵。哪怕大人怎麼解釋分開的理由,對一顆幼小的心靈來說,天塌了、地陷了,“我”不但被拋棄了,而且從此以後苦逼了。事實也的確如此。更何況,假如大人這麼處理自己的婚姻,那麼孩子長大後肯定不會在婚姻方面表現得多麼自信。

變故家庭的孩子,最後都會變成“問題孩子”。因為人性的複雜,孩子之間的嚼舌根其實比大人之間的張家長李家短還要鬧心,一傳十十傳百,這孩子的性格不改變的話,那就神了。再說,老師也不會刻意管這種家庭的孩子,個別素質低劣的,甚至還會嘲笑孩子,成績時好時壞,就拿這麼無聊的“指標”跟孩子陰陽怪氣。社會呢,更是不會拉“問題孩子”一把;一旦進入社會,早早就學壞。

養兒至死心不易

不為孩子,發多大火都沒意義。網圖 ©

再說家長,本以為各自得到解脫,早晚都能找到幸福,這其實只是一廂情願。假如各自找的都是未婚,可能還好些;假如各自又是變故家庭重組,那麼原先困擾彼此的問題,現在又會重複。所以有人說,婚姻就像“原裝件”,一旦拆解後重組,那麼“零配件”的誤差,就會導致重組後的家庭彼此懷疑人生。以我的觀察,人類當中沒有哪個人能無私到徹底接納非己出的“骨肉”,多數會受到私心的左右,同時還經受良心的折磨,甚至醜化人性的體驗。大道理我們不說,就拿一副最普通的撲克牌來說,“原裝”的就要比“重組”的順眼,對挑剔的玩家來說更是如此。

其實這個問題,我們在談戀愛的時候就深有領教。有些人跟你談戀愛,怎麼都看不上你,總想著換對象,直到自己滿意為止。最後結果呢?被甩的你早早找到了意中人結婚生子,可是那個心不定的前任,一直在找心儀的對象的路上奔波,即便有一天突然結了婚,可能還一直處在尋找“更好”對象的狀態,認為自己會一直年輕或帥美下去。戀愛對象越換越糟心,婚姻亦然。假如婚姻出現變故,最大的受害者應該是孩子。哪怕沒有孩子,失敗的婚姻也並不像我們開放的觀念,它會給你造成莫名的煩惱,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擺脫。

養兒至死心不易

愛到盲目,便是溺愛。網圖 ©

所以說,人活著,一切為了孩子,這話不是說給變故家庭的;也就是說,正常家庭的拼命,很多真是為了孩子。重組家庭,其實理由無非兩個:一個為了大人自己,一個為了孩子。而問題在於,自古就有重組家庭很難處理“拖油瓶”的說法,甭以為科技的進步能解決人性中黑暗的內容,這種說法至今還在發揮威力。女人帶個“拖油瓶”再嫁能操碎心,男人帶個“拖油瓶”再婚照樣很鬧心。這裡面最關鍵的因素是,“親生”和“非親生”,直接影響著複雜而又善變的人性。

假如你真心覺著自己為了孩子活著,那麼趕緊打消離婚的念頭,甚至不能有這麼奇怪的念頭;已然離了,在能挽回的情況下,趕緊想法子挽回。畢竟,你要多想想孩子,過去的“形婚”,多是為了讓孩子有個完整的家,得到父母完整的愛,至於兩口子同床異夢的悲劇,可能只是吃得太飽而思考人生太少。隨便喊一個陌生人“爸媽”,其實不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這樣的人生經歷簡直可以說相當糟糕,就像吃了屎那樣。這麼說你應該能想來了吧?一般情況下,被生活逼到實在沒轍,才能鼓起勇氣喊陌生人“爸媽”,其實不過為了吃飽一張肚子,不得不低頭活在屋簷下。若有更好的選擇,也就是說婚姻不變故,家庭不重組,那麼如此糟心的人生經歷,一輩子不經歷倒也無妨。

最後實在沒轍的情況下,彼此又開始了新的生活,就算忽略孩子不計,但還是要想著一句老話:“家和萬事興”。要不然,為了什麼利益問題都要鬧個明白,最後難過的估計不止是孩子了,大人應該也不會好過到哪去。

養兒至死心不易

全家有愛,其樂融融。網圖 ©

我個人總覺著生活也有它自己的哲學,可能也有不太順心的“那幾天”,甚至也可能會遭受“更年期”的困擾。生活不會永遠甜如蜜,婚姻也是,但肯定也不會一輩子都浸泡在苦水裡,否則,也不會有當初的“海誓山盟”,就算通過相親結合,能走到結婚生子的地步,肯定不會是當時“昏了頭”所致;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更多的應該反思自身。現在突然的家庭變故,無異於把這種“懲罰”的苦果加在孩子身上。這孩子怎麼說,壓根兒就沒地方說理去。

假如你覺著一輩子活著不單單為了孩子,那麼說明你至少不太適合婚姻家庭生活;獨身可能更好,至少不會背上某些不仁不義、不負責任的罵名(假如男女真的平等的話,這話應該符合所有男女)。當然,也不會為了孩子的一切而操碎了心。

假如已然到了非得拿孩子做“犧牲品”的地步,那我也只能再次表示遺憾!同時只能祝福你們各自安好,但願往後的人生都是晴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