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一起送於老最後一程!

昨天上午10時,于敏同志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於家為國鑄重器 寧靜致遠宏謀動天地,敏思篤行創偉業 科學求實精神炳千秋”的橫幅是于敏先生一生的真實寫照。

那麼,在於敏先生去世前的最後幾年裡,他牽掛著誰?又在做些什麼?

2015年1月9日,2014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坐在輪椅上的于敏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了那一年唯一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證書。

<strong>那是89歲的于敏留在公眾視野裡的最後一面。

緬懷!一起送於老最後一程!

▲ 2015年1月9日,于敏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

自此之後,即便是最新的報道也會標註“2014年採訪畫面”,這位帶著傳奇色彩的老人徹底迴歸了他平靜的生活。

直到1月16日老人逝世的消息傳來,他的名字再次出現在了所有媒體的頭版頭條。於是,從出生、小學,到大學畢業、科研工作,他的每一個成就都梳理得詳盡清楚。

<strong>可我們更想知道,在於敏先生去世前的最後幾年裡,他牽掛著誰?又在做些什麼?

<strong>像于敏這樣偉大的科學家,會住在什麼樣的地方?

緬懷!一起送於老最後一程!

緬懷!一起送於老最後一程!

▲ 于敏的房間

緬懷!一起送於老最後一程!

▲于敏房間一臺老式電視機

這個至簡至樸的房間就是于敏生前居住的地方,一張床、一張書桌、一臺老舊的電視。他在這裡度過了生命中最後的3年時光。

在他的書櫃裡,有幾本他為學生親手整理的手稿,每一頁上,一筆一劃,工工整整。

緬懷!一起送於老最後一程!

▲于敏為學生整理的手稿

在最上面的一本里夾著這樣一張字條,“春蠶蠟炬,睹物回首,感概系之。”

緬懷!一起送於老最後一程!

▲于敏親筆寫給學生的字條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是於老寫下的自己,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然在牽掛著工作。

于敏生前唯一的博士生藍可告訴記者,她在於老去世前兩個小時,給他最後一次彙報了自己的工作。即便已經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當他聽到我國核事業最新的進展時,眼睛裡仍舊閃出了最亮的光。

★ 一根柺杖一世情★

在於敏先生的房間裡,擺放著一根熟悉的柺杖。它曾經出現在於老最後的幾次採訪中。

緬懷!一起送於老最後一程!

▲于敏生前的柺杖

記者:<strong>於老是什麼時候開始拄柺杖的?

于敏女兒:<strong>在我母親去世之後。可能在他心裡也覺得我母親去世了,他的半邊天也塌了吧....

緬懷!一起送於老最後一程!

▲于敏和妻子的結婚照

于敏先生的妻子孫玉芹在2012年突發心臟病去世。當時,於老的兒子、兒媳送母親去醫院,留於老獨自在家。妻子被送出門,於老心緒不寧,摔倒在地。

自此,這根柺杖代替妻子撐起他的半邊天,也成了他思念妻子時的倚靠。于敏說,<strong>“她是過度勞累去世的,她是為了照顧我,她照顧了我55年。惟將終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 詞如人生 ★

在於敏的桌子上,放著兩本三國演義。這是他最愛的書籍,他曾在核試驗前,帶著隊員一起高聲吟誦《出師表》。他將“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視為一生的座右銘。

緬懷!一起送於老最後一程!

▲于敏生前書桌上的三國演義

緬懷!一起送於老最後一程!

▲于敏在九所科研室

記者在採訪於老的孫子時,他說爺爺教自己背的第一首詩詞,是岳飛的《滿江紅》。“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當孫子第一次完整地背完《滿江紅》之後,已經年近八旬的於老高興地向周圍人炫耀。

他的學生說,他可以輕鬆地背出杜甫、李白的大多詩詞。而他更愛的,是杜甫,愛他的憂國憂民。

緬懷!一起送於老最後一程!

▲於 敏

他在總結自己的一生時寫下,“憶昔崢嶸歲月稠,朋輩同心方案求,親歷新舊兩時代,願將一生獻宏謀;身為一葉無輕重,眾志成城鎮賊酋,喜看中華振興日,百家爭鳴競風流。”

詞如人生,“淡泊寧靜,心懷家國”,這是于敏的一生。

緬懷!一起送於老最後一程!

▲1965年氫彈理論攻關時期深夜燈火通明的九所

當於老去世後,“兩彈一星”元勳的英雄冊裡只有三人仍然健在。

也許,他們在跟一個時代慢慢告別。那是一個相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時代,那是一個敢於將國之重擔挑於一身的時代。那個時代裡曾經有過驚天動地的迴響,有迴響過後一笑談之的英雄。

如今,那片曾經被他們點亮過的山河,已是一番繁華盛世。

緬懷!一起送於老最後一程!

<strong>緬懷那些逝去的功勳

<strong>祝福那些健在的前輩

緬懷!一起送於老最後一程!

<strong>緬懷!致敬!

▋來源:央視新聞
▋編輯:王嶽勇、李 鑫
▋郵箱:[email protected]
緬懷!一起送於老最後一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