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孤頂遺國殤

三間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

1964——孤頂遺國殤

于右任被裹挾至臺灣,望大陸的最後一眼


1964年11月10日晚8點08分,于右任先生於臺北榮民醫院病故,終年86歲,遺產為一支鋼筆,數方印章,幾本日記,數張欠條和老妻高仲林為他縫製的布鞋布襪。


于右任先生被譽為“當代草聖”、“近代書聖“,是民國的四大書法家之一,精通懷素小草,首個將小草與魏碑結合,自成一派。

于右任先生曾書一幅:<strong>不可隨處小便。有聞是醉後所作,有聞是一標語,後不知是于右任所改還是他人所改,將此幅剪下,另為調序,改為:<strong>小處不可隨便。成一座右銘,傳為書壇一佳話。

宋子文很喜歡于右任的書法,特製一扇面請于右任題墨,他拒絕了,但他卻為南京夫子廟大集成酒館的女侍寫了一副:“玉壺賣春茅屋賞雨,座中佳士左右修竹” 。

1964——孤頂遺國殤

《望大陸》手稿


于右任很窮,其遺產之中有為三子於中令出國而向銀行借貸的四萬元借條與平日向副官方伯燻所借的數萬元借條。至其病重,無錢住院,後蔣經國勸其住院,為不向蔣經國哭窮,方才住進榮民醫院。又擔心住院費不夠,副官騙其住院費為一百元,方才放心。

作為監察院院長,他的工資是新臺幣5000元,可是他卻並不富裕,他的錢財很多都用於接濟貧民、救濟學生的學業。他極為重視教育,曾共建復旦大學,執掌上海大學,他的積蓄,幾乎都用於教育,一生清貧。<strong>及晚年,甚至連看牙醫的錢都沒有。

1964——孤頂遺國殤

落落乾坤大布衣


于右任先生自1906年創辦《神州日報》到《民呼日報》及《民籲日報》和《民立報》,5年期間不斷宣傳革命,被稱為”<strong>先生一支筆,勝過十萬毛瑟槍“。

先生對於大陸的情結是極深的,對於大陸的朋友同樣如此。1952年,丁中江至臺看望先生,往年都為丁中江與陸鏗一同前往,陸鏗未至。未及握手,先生大哭,喃喃道:”<strong>大聲(陸鏗的號),大聲,我想念他“。

1962年1月,先生自覺不久人世,於1月12日日記寫道:<strong>我百年後,願葬與玉山或阿里山樹木多的高處,可以時時望大陸。山要最高者,樹要最大者。我之故鄉,是中國大陸。

1月22日又寫:<strong>葬我於臺北近處高山之上亦可。但是山要最高者。

先生逝後,遵其遺願,葬於臺北最高山---觀音山。

1964——孤頂遺國殤

望大陸


1967年,臺灣登山協會於玉山之巔,為先生塑像,材料皆由登山協會成員背上山巔。塑銅像三米,玉山高3997米,共合四千米。使先生可時時望大陸,盼先生可早歸故居。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苦。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