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與聽覺的故事

今天莫莫給大家安利一種樂器—古箏

視覺與聽覺的故事

在視覺上,該片終於打破了漫改統治超級大片的格局。這部電影在特效上非常出色,所打造的魔幻世界會帶給觀眾百分之百的浸入式觀影體驗。和第一部一樣,本片也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神奇動物,在觀影的過程中,觀眾們絕對會被J·K·羅琳的想象力征服。在劇本方面,層層懸念猶如迷霧一般,充滿著未知的誘惑與驚喜,讓整個電影非常的有層次感。

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就在當時的秦國(現陝西)一帶廣泛流傳,又名秦箏。算起來,它已經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了。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中國民族樂器,一共10級。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地,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李斯列傳.諫逐客書》中所引資料,頗有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李斯《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也有說法為,箏是戰國時的一種兵器,用於豎著揮起打敵人還有一句古話叫“箏橫為樂,立地成兵”。後來在上面加上琴絃,撥動時發現悅耳動聽,於是發展成樂器。隨著時間的推移,兵器也越來越輕便,箏這種體形龐大、質量不輕的兵器就被遺棄了。所以眼下人們見到的箏都是以0樂器的形式出現的,形態優美,並附有裝飾。

漢代應邵《風俗通》載文:箏,“謹5按《禮樂記》,五絃,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從應邵的《風俗通》2所載可知,漢以前的箏其制度應為“五絃,築身”,但是當時“並(山)涼(甘肅)二州箏形如瑟”,應邵不知何人4所作的改革,還記下了“蒙恬所造”的傳聞,這又是說明,漢代在西北地區已經流傳瑟形的箏了。

視覺與聽覺的故事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樂四》中說:0“箏,秦聲也。傅玄《箏賦序》曰:“以為蒙恬所造”。今觀其器,上崇似7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弦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9發,斯乃仁智之器,豈蒙恬亡國之臣關思哉。並有附註說:“今清樂箏並6十有二絃,他樂肯十有三絃。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彈箏用骨爪,長寸餘,以代指。”

應邵《風俗通》說,箏乃“五絃、築身”。但“築”是什麼樣式,歷代文獻都語焉不詳。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具漢築明器。這具築之所以說他是明器,是因為該器雖然髹以黑漆,卻是用獨木雕成。實心,不利於共鳴,若用來演奏,無法獲得足夠的音量。此外,該器通長約34釐米,用來演奏顯然太短小,而《同典》載,唐代的築長四尺三寸,漢築演變至唐代雖然有異,但相差也不至於如此懸殊。這些理由都足以證明它是明器,該器猶如有柄的小瑟,築面首位各釘以橫排竹釘,一排五個,這就與《風俗通》的記載相符。這具明器築的樣式與瑟相同,似乎又說明瑟、築、箏的樣式是極其相似的。

<strong>面板

一臺古箏的音質取決於面板和琴絃,面板以陽面中段為最佳,陽面是指整株桐木置於水中,露出水面的一面為陽面,去頭斬尾為中段,一般以9-12年樹齡的桐木為最佳,尤以河南蘭考的桐木為最佳,沙土地,木質疏鬆,利於音質的傳導。

專業演奏古箏的面板以通紋為最佳,中音區紋理間距5-9釐米,高音與低音區間距1.5-2.5釐米為最佳,面板厚度高中低音的厚度一般為9mm、11mm、10mm,眼下面板大多數採用弦切工藝。

<strong>琴絃

早期的琴絃以馬尾、鹿筋為原料,到了當下這段時期以尼龍鋼絲絃為主流,增加了音量,也提高了韻味,琴絃以德國進口鋼絲為主,含碳量均勻,壽命長,手感好,以五音不全牌、寶泉牌、敦煌牌為代表,較受專業人士歡迎。

<strong>箏碼

一般來說紅木古箏配套紅木箏碼,楠木古箏配套雞翅木箏碼,紫檀古箏配套紫檀箏碼,亦有說法以色木為箏碼最佳材料,但是尚未有定論,箏碼要求紋理垂直向下為最佳,上嵌牛骨,擱弦槽一般為對應琴絃的1/3深度為最佳。

在各種古箏音樂的創作中,作者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作品中表現出對人類社會生活的見解和價值判斷,學生在欣賞時就會感知到作品中表達出來的人生理想、藝術追求、價值判斷、倫理態度等。一些優秀的作曲家在創作時,不僅是用聲音來抒發一種情感,而且能夠通過情感的抒發和邏輯發展來表達一種哲理,這同時也是音樂作品的意蘊。這些意蘊要靠教師的適時點撥才能完成,古箏音樂教育就是把那些高度發展的社會理性轉化為生動、直觀的感性形式,將其蘊含的政治思想內容、倫理道德內涵,滲透在提高學生音樂審美感受的教育之中,使學生在接受音樂教育的同時,心靈得以淨化,道德情操得以昇華,完善人格,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由於歷史的關係和物質社會人們對利益追逐的執著,我們已經漸漸地淡漠了保護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繁衍傳統文化的意識。古箏藝術在社會上的發展很迅速,許多中小學還設立了古箏興趣小組等,開闢了傳統文化進入中小學校的道路,成為了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部分。許多古箏的社會培訓,上至中老年人,下至幼兒,都可以通過古箏培訓增強對傳統文化的瞭解,進而增加了傳統文化的人氣,提高音樂素質。弘揚民族音樂,也能使年輕一代瞭解、熟悉、熱愛本民族的文化音樂傳統,達到音樂教育的社會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