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詩歌讓人感動和感悟

好诗歌让人感动和感悟

好诗歌让人感动和感悟

很久以前,泰戈爾的作品翻譯到中國。那種優美的小詩,讀起來挺有意境,還有讓人感到舒服的哲理。讀啊,讀啊,人們就發現那些小詩並不怎麼難寫。沒過多久,就有中國的寫作者仿製了很多,冒充泰戈爾的名義在社會上流傳。

對了,這種現象就和現在的寫作者仿寫倉央嘉措相似,倉央嘉措的詩歌也挺優美,挺有意境,有讓人感到舒服的哲理。並且也不難寫,容易仿製。

仿冒的泰戈爾作品,有的說是譯作,也在報刊上發表。這時就有人出面,很負責任地,一首首鑑別,哪些是哪些不是。這裡有個問題被忽略了,詩歌是不是應該讓人感動,讓人有所感悟,就像泰戈爾的詩歌那樣呢?其實那些仿冒泰戈爾譯詩的,確實也寫得不錯,尤其是在那個年代,白話詩歌出現不久,要從古體詩詞的意境中走出來,一不小心就會走偏,變成聲音很大的吼叫。比如有人寫“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等等,也成了著名的詩人。

這樣看來,大家都來仿照泰戈爾寫詩,並不是一件壞事。為何要花費氣力證明那些仿詩不是泰戈爾寫的呢?“是誰寫的又有何妨?就像錢鍾書先生說的,如果你覺得一隻雞蛋好吃,何必非要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呢?”有一部《詩的時光書》這樣寫道。

《詩的時光書》的作者也寫過一部《只為途中與你相見——倉央嘉措傳與詩全集》,據讀過的人說,寫得很生動,很靈活。

但倉央嘉措的詩歌全集不止一種,並且越來越多。有位研究者說,倉央嘉措原創詩作應該是六十多首,有些出版物中甚至收錄有他的數百首詩歌,這很可能是一些人假託他之名而作。這裡說的他原創詩作的數量,也是一種推測。因為倉央嘉措是三百多年前的古人,他的原創詩作是口頭流傳下來的,可能只有幾首,也可能有幾百首,數量很難確定。此外,仿冒者也不是現在才有的,古代就有。

網絡上的詩歌讀者,對於倉央嘉措詩歌的偽作比較寬容。比如有一篇博客文章,說出這樣的看法:“一首《問佛》遊走於紅塵情愛與佛語禪心之間,有人考證說是後人仿冒之作,可就算是這樣,又有什麼關係呢?它令我們感悟、感動,就已足夠。”

這段話說出了大批讀者對倉央嘉措的理解:他的詩歌帶來的是感動和感悟。

讀詩的大眾需要的,就是感動和感悟,這也是評價詩歌的一個標準,既是大眾層面的標準,也是更高層面的標準——有了讓人感動和感悟的元素,應該是好的詩歌——而倉央嘉措的詩歌裡,有時間,有空間,有愛情,有勇敢,於是有了挺多讓人感動和感悟的元素。

現在我們可以問一問自己:你喜歡他詩中的這些元素嗎?如果一些詩歌不是他寫的,但是同樣有這些元素,同樣流暢優美,富於音樂感,你會不會很喜歡呢?

對倉央嘉措詩歌的仿寫,差不多到了很多人躍躍欲試、以至於鋪天蓋地的程度,差不多成了大眾消費的一場詩歌狂歡。這是一種有趣的文學現象,意義大於倉央嘉措原創詩作的傳播。

實際上,有幾首受歡迎程度更高、在網絡傳播更廣的倉央嘉措詩歌,已被證實是仿製或續作,但這對於讀詩的大眾,偽作又有什麼關係呢?他們不管這是誰寫的,照樣喜歡就是了。

這真像錢鍾書先生說的那樣了,覺得好吃的雞蛋,不一定要認識生它的母雞。可是,有些問題會接踵而來:

為什麼仿寫的詩歌質量並不低於原作,甚至還可以更好?

為什麼那些質量很高的仿寫作品,非要假託倉央嘉措之名才能得到傳播?

這種詩歌風格太受讀者歡迎,為什麼沒有詩人以此為方向,寫出一部自己的詩集?

以上的問題問過了,只剩下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寫詩的人,還是辛辛苦苦地寫那些沒有感動和感悟的東西,是他們不知道好詩歌是什麼樣子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