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73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strong>【題記】

天之道無所不包,善於從容謀劃,善於得到相應,善於呼喚到來,善於取得勝利。它就好像是一張無形的天網,天地人萬物都在天網之中。柔弱而不爭先則能很好的活下去,否則就會觸動天網而自取滅亡。

<strong>【正文】

勇於敢①則殺② 勇於不敢則活③

此兩者 或利④或害⑤

天之所惡⑥ 孰知其故?

<strong>天之道:

不爭而善勝⑦ 不言而善應⑧

不召而自來⑨ 繟⑩然而善謀⑪

天網恢恢⑫ 疏⑬而不失⑭

《道德經》73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strong>【註釋】

①<strong>敢:爭先、堅強。②<strong>殺:失去生命。

③<strong>活:生存。④<strong>利:有利。⑤<strong>害:有害。

⑥<strong>惡:厭惡而殺之。⑦<strong>勝:勝利。⑧<strong>應:呼應。

⑨<strong>來:到來。⑩<strong>繟:[chǎn]寬鬆的絲帶。

⑪<strong>謀:謀劃。⑫<strong>恢:[huī] 寬闊廣大的樣子

⑬<strong>疏:網格稀疏。⑭<strong>失:遺漏。

<strong>【直譯】

勇於敢,就會走向死亡

勇於不敢,就能活下去

<strong>這兩種勇

前面有害 後面有利

老天厭惡勇於進取

誰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呢?

<strong>天之道就是這樣:

不去爭鬥卻善於取勝

不用言說卻善有回應

不用召喚卻自動到來

從容不迫卻善於謀劃

天網看上去寬闊廣大

網格稀疏卻無所遺漏

<strong>【繹讀】

<strong>勇於敢則殺:勇於敢,就會走向死亡。

《說文》:<strong>敢,進取也。殺,或殺,在金文中沒有乂,到了小篆,就增加了乂。乂,在甲骨文中就像是一把剪刀,也有鐮刀收割的含義。從殺的金文到小篆的演變,可見乂是個符號,加上表示加強殺的意思。朩,是人形的簡化;殳為兵器。有個乂,這個殳就不一定要有了。殺簡化為殺,還是很成功的。

在《道德經》全文中,殺還出現過一次:<strong>吾將得而殺之孰敢?

為什麼勇於敢則殺呢?因為勇於冒進、出頭,則很危險,容易挫折乃至失去生命。

<strong>勇於不敢則活:勇於不敢,就能活下去。

勇於不敢則活,自然會聯想到: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可見,不敢是不敢為天下先的意思。

為啥不敢也要勇?大家都在爭先,你卻在後,自然不容易為家人、社會理解;不敢為天下先,也有守雌、柔弱的意思;既然柔弱,也就有專注於無形氣化的意思,自然就會有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的情況。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所以,也需要勇氣才能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思想:柔弱者生之徒,堅強死之徒。勇於不爭、柔弱,所以,就能活下去。

<strong>此兩者或利或害:這兩種勇,前面有害,後面有利。

勇於敢是害,用於不敢是利。聯想:或培或墮,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行或隨。老子常用句法。

<strong>天之所惡孰知其故:老天厭惡勇於進取,誰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呢?

老天為什麼厭惡堅強、冒進、爭先,喜歡柔弱、保守、不敢為天下先?讓勇於敢滅亡?誰能知道其中的道理呢?實際上,堅強意味著容易受傷,冒進意味著容易遭受損失,爭先則沒有成功的案例可遵循而有風險。這些生活之中隨處可見實例。

<strong>天之道:天之道就是這樣。

或者說,符合天之道的人會有以下特點。注意,天之道與大道不同。天之道是在天地格局之間,而大道則包含了天地人。

<strong>不爭而善勝:不去爭鬥卻善於取勝。

<strong>不言而善應:不用言說卻善有回應。

《易經》曰: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這裡講,不言也有廣泛的呼應。

<strong>不召而自來:不用召喚卻自動到來。

<strong>繟然而善謀:從容不迫卻善於謀劃。

繟:基本字義為寬鬆的絲帶,形容從容不迫、善於謀劃的樣子。

以上4句形容<strong>天之道無所不包:善於從容謀劃、善於得到相應、善於呼喚到來、善於取得勝利。聯想:<strong>弱者道之用,老天也一樣通過柔弱的大氣,與萬物形成普遍的聯繫,並在整體上掌控萬物。萬物按照它的無形的時間節律,浮沉與生長之門,<strong>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strong>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網看上去寬闊廣大,網格稀疏卻無所遺漏。

網,捕獲鳥獸或魚類的器物。簡化字網與繁體字網相比,網更接近於甲骨文,與小篆完全一致。天網:在道德經之中只出現一次,所以,<strong>天網是老子順手拿來比喻天之道;恢恢:表示非常寬大,萬物都在其中;疏:網格稀疏,形容老天寬宏大量;不失:若逆天行事則將殺之,不會錯失去任何一個。

此句比喻天之道的生殺猶如一套無形的大網,在網之中或者網格之中則活,觸動網格則殺,與本章前兩句呼應。

<strong>【札記】

《詩》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人盜天地之氣以為丹,即盜於穆不已之天命。此命在天即清虛一氣,在人即太和一氣。惟由平旦直養,直至浩然,充塞乎兩大,即返本覆命,上下與天地同流矣。養之維何?

一在於死妄心——死妄心貴於剛,剛剛不屈於物,而令正氣常伸;

一在於生真心——生真心貴於柔,柔則能悅諸心,而令浩氣常凝。

此兩者一往無前、奮其果敢之力者,死機也。逡巡不前,甘為懦弱之材者,生氣也。勇於敢則殺,勇於敢則活,此進為退基,負為勝本。《易》曰:“日中則仄,月圓則蝕。”天地盈虛與時偕行,或利或害,往往與世相反。故人之所喜,天之所惡也。且夫天亦何所惡哉?好生者彼蒼之心,有時不用生而用殺;尚德者上帝之意,有時不以德而以刑。此蓋生中寓殺,殺中有生,其意深微,有非人所能測度者。

天之所惡,孰能知其故耶?是以修道之聖人,知福為禍基,柔為剛體,酌經權而用其中,忘利鈍而守其正,不與凡人爭利害,惟於一己辨從違。至於降災賜福,惠吉替兇,雖聖人猶難測其微,況下焉者乎?

夫聖之道,亦天之道也。聖人純任自然,而進退升降,至運轉於一身之中。天道無為自然,而生長收藏,常流行於太虛之表,所以不與萬物爭強。而修短頻臨,究無一夫之能傲,是不爭而善勝矣。不與下民言理,而禍福所及,卒無一地之或逃,是不言而善應矣。雖其中或遲或速、或重或輕,暗中自有權衡,有不由人謀者在。故曰:“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任他才智過人,奸巧絕世,而肺肝洞見,雖張皇掩飾,有何益乎?“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洵不誣也。

遏欲貴果,不果則人心放縱,人慾纏綿,故勇於敢者殺———所以殺,人心也。

存理貴柔,不柔即凡氣暴躁,元氣動搖,故勇於不敢則活——所以活,元神也。

然死心所以活者相濟。人心易死,道心易生,顧其中有天道焉。天有好惡,刑與德並施,生與殺共用。人或知之矣,而具生機於殺機之中,伏活機於死機之內,世人未易窺測焉。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哉?

聖人心同天地,知惡之正所以好之——且非惡無以成好。此中循環妙用,雖聖人猶難知之。然而聖人之道,天之道也。天不與凡民爭是非而發育萬物,無有不荷其煦嫗而悖而馳之者;不與凡民言感孚而陰陽迭運,無有不相為默契而悖而馳之者。蓋天人一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化何神也!物我同源,廓然大公,物來則應,措何當歟?至人以無思無慮之真,默運神功於生殺之舍,暗襲天機於造化之宮,入水府,造金鄉,踵希夷,絕視聽,殺者生之,生者殺之,初不知其何以相勝相應,如子母夫婦,不召自來,不謀自合。如此其感孚之捷而神耶?至災祥予奪,禍福貞淫,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誠無有逃而脫之者,以虛空即道,道即天,不能逃虛空,即不能逃天網。人不違道即不違天,天休不於以滋至哉?【參閱公賬號-陳理真古琴】

<strong>【旁通】

《陰符經》: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