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德國製造”長盛不衰,“智能紡織”計劃為何要“慢慢來”?


關注-德國製造”長盛不衰,“智能紡織”計劃為何要“慢慢來”?


<strong> “德國製造”如何長盛不衰?

德國製造全球化時代始終保持領先地位,主要得益於德國“三位一體”的體系保障。

<strong>1、科技創新體系

“德國製造”的強大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領先的產品技術含量。德歷屆政府十分重視製造業的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著力建立集科研開發、成果轉化、知識傳播和人力培訓為一體的科研創新體系。它的最大特色是個人、企業和政府的統一:科研人員出成果、企業出資本、國家出政策並負責對企業和科技界進行溝通和協調;企業承擔2/3的科研經費,剩下的1/3由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買單。為了使“製造科技”能夠在新的經濟環境下可持續發展,德國政府確立了三大發展目標:“綠色製造”、“信息技術”和“高端製造”。德國人始終相信一句話:真正決定企業前途命運的是研究與開發,而不是別的不能把握的客觀因素。因此,德國企業對研發投入毫不吝嗇,研發經費約佔國民生產總值3%,位居世界前列。據統計,歐盟企業研發投資排名中,前25位有11家德國公司,排名第一的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年度研發費高達58億歐元。即便在歐債危機期間,儘管訂單有所減少,但德國企業的研發投入不僅沒有相應遞減,反而逐步增加,使以先進製造業為強大支撐的德國經濟受歐債危機的影響甚微,反而因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而更具生機和活力。

<strong>2、標準化和質量認證體系

德國長期以來實行嚴謹的工業標準和質量認證體系,為德國製造業確立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貢獻。一是建立完善、統一的行業標準,最主要的制定機構為德國標準化學會(DIN),其制定的標準涉及建築、採礦、冶金、化工、電工、安全技術、環境保護、衛生、消防、運輸和家政等幾乎所有領域,每年發佈上千個行業標準,其中約90%被歐洲及世界各國採用。二是建立公正、客觀的質量認證和監督體系,最主要的認證和監督機構為南德技術監督公司、北德技術監督公司、萊茵技術監督公司,實行獨立於政府和行業以外的自主經營,依照ISO和DIN等標準對企業產品和製造流程進行檢測,併為合格者頒發認證證書。這樣既有效協調了本土企業間的競爭,又確保了“德國製造”的質量,還整體提升了“德國製造”的競爭力。據統計,“德國標準”每年為德國製造業創造價值達180億歐元。

<strong>3、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

“德國製造”的成功離不開富有活力和高水準的技術工人。在培養技術工人的過程中,德國注重推行雙軌制職業教育,即由學校和企業聯合展開職業教育。學校負責傳授理論知識,企業為學生安排到一線實習和培訓。政府對數百個職業制定畢業考核標準,以確保教學和人才質量的評判水平。

關注-德國製造”長盛不衰,“智能紡織”計劃為何要“慢慢來”?


<strong> 德國“未來紡織”計劃:

<strong>為什麼選擇了“慢”?

1、未來紡織(futureTEX)是何方神聖?從何而來?

“未來紡織”是基於德國紡織學會2012年整整一年作出的“2025遠景分析”,再由薩克森地區紡織研究中心牽頭立項,通過向政府申請而獲得了德國聯邦教育與科研部的專項資助。

“2025遠景分析”是由德國紡織工程學會組織80多位專家,用整整一年時間從提出的250多個創意和方案中反覆論證後提出的,目的是基於德國2025年的社會經濟的全景,倒推出對紡織工業的需求和發展趨勢。

各領域專家開了五次大型的集中研討會,為2025年的德國紡織業精選出133個創意、以及為紡織材料提出了120種新的應用可能,並且為這些創意和設想評估了其技術成熟度和市場應用領域。

這種紮實的基礎,使得當工業4.0提出來的時候,德國紡織業已經做好了準備,直接入列,在工業4.0的實踐中佔得先機。能夠對一個單獨的行業下如此紮實的功夫,作專注的規劃,這是目前中國產業轉型最為欠缺的功課之一。

在2025遠景分析中,德國紡織業專家提出如下的行業定位:“要讓紡織行業持續成為德國最有創新活力的行業之一”。對於具體的創新發展議題,又設立了十大具體突破領域:建築、服裝、能源、食品、健康、出行、生產/物流、未來城市生活和人口變化、資源稀缺性和氣候變遷。

在每一個領域,紡織行業的創新(包括紡織機械、紡織材料等)都大有用武之地。

專家們指出,紡織產品的應用絕不僅限於服裝生產,而是已經擴展到醫學、建築、交通等領域。例如,就“傳感地毯”(有傳感器功能的地毯)這一研究項目來說,可以在醫學領域用於健康檢測、也可以在建築領域用於安全監控。這些富有遠見的探索領域,使得德國許多百年老廠煥發青春。

<strong>2、德國戰車為什麼這麼慢?

將工業4.0作為國家高科技戰略的德國人,在這樣的項目上打磨,看似效率低下,實際上有著清醒的認識。

產業級本身就是異常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花費數年甚至十多年的時間來打造。這樣的大工程需要動用各種技術、匯聚各方力量,同時要統籌不同地域,和多重目標的推進(如先進的技術、良好的經濟效應、環境的保護、人員的培養等等)。

想實現這些目標,需要在初期規劃階段作更多方面的考慮、規避可能風險、配置必要資源,以及最大限度地凝聚社會各方共識。既然產業升級是一場如此複雜的“持久戰”,那麼站在現在考慮未來幾十年的規劃,也就不以為奇了。

事實上,德國紡織業(也包括其它行業)對於未來走向有非常清晰的構想:一方面,他們基於產業現狀和發展路線圖對未來一二十年的情況進行推測;另一方面,他們用倒推法(Retropolation)來作規劃,基於國際國內若干大趨勢來想象2050年的場景,然後再倒推回來分析2025年的產業發展必須達到什麼目標。

通過正反兩個方向的思維碰撞,為德國紡織業的發展描繪了清晰的遠景藍圖。

在工業升級的熱浪中,中國正在加速發展,“中國速度”未必不能在個別領域獲得發展。但是,在這樣一場影響國家未來製造業命運的整體戰略規劃中,<strong>在目前設計階段,需要冷靜思考、仔細把味各方要素的影響關係。

<strong>在此工業升級的熱浪漸起之際,慢思考、緩落子的價值,或許並不亞於遍地開花的示範工程。



關注-德國製造”長盛不衰,“智能紡織”計劃為何要“慢慢來”?


<strong>推薦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