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頁島的歷史


庫頁島的歷史

去年底,人大舉辦了庫頁島及東北亞學術研討會,說明我國學術界也可以研究庫頁島。歷史肯定是女真與庫頁島的原著民族來往最多,但上層人士卻缺乏認識。

對地理知識稍有涉及的人都知道中國有三大島嶼,第一是位於東海的臺灣島,第二是位於南海的海南島,第三是位於長江入海口的崇明島。這是現在的中國地圖標示。

150多年前卻不是這樣,在《大清一統輿圖》上,中國最大的島嶼是東北東部的庫頁島,比臺灣島、海南島、崇明島加在一起還要大。

庫頁島面積7.64萬平方公里,位於黑龍江出海口的東部,東面和北面毗鄰鄂霍次克海;西隔韃靼海峽及涅韋爾斯科伊海峽與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相望;南隔宗谷海峽與日本北海道宗谷岬相對。南北長達984公里,東西寬6—160公里。“韃靼”一詞作為對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泛稱傳到西方,蒙古軍西征,西方人即稱他們為韃靼。到清代,西方人又把滿族也稱為韃靼。

庫頁島的名稱來自於滿語,意為“黑江嘴頂”也就是黑龍江入海口的意思,俄文音譯為“薩哈林”,自然也是“黑”的意思。庫頁島在中國唐代稱“窟說”、“屈設”;元代稱“骨嵬”;明代稱“苦夷”“苦兀”;清代稱“庫葉”“庫野”“庫頁”。島上阿伊奴族語中,稱此地為“神在河口創造的島”。日本稱庫頁島為“樺太”,也是“河口”的意思。日本還稱該島為“北蝦夷地”。“蝦夷”為北海道的古稱,蝦夷人則是是古代日本的族群之一,“蝦夷”是指他們毛髮長如蝦鬚。不難看出,此乃夷狄之意,是大和民族對他們的鄙稱,意即“野蠻人”;後改稱為“阿伊努”,在該族語言中是“人”的意思。

庫頁島氣候寒冷,夏季短暫;冬季長達6個月,平均氣溫在零下20多攝氏度,最低可到零下40攝氏度。年降水量500—1200毫米。該島北部地勢較低,中南部多山。有超過6000條河流及1600個湖泊,河流多短而湍急,有高140多米的大瀑布。島上森林遍佈,還有石油、天然氣、煤等資源。漁業資源發達。

寒冷荒遠而又美麗富饒的庫頁島,位於中國之東北極、俄羅斯之東極,日本之北極的三國相望的鄂霍次克海。如此的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註定這裡春秋多事,不得安寧。這裡在《大清一統輿圖》上稱為“北海”,或按外邦稱之為“北中國海”。《中俄北京條約》簽訂之後,中國東北部自圖們江以北漫長的海岸線全部喪失,東北成為內陸之地,“北中國海”成為歷史名詞,改稱“鄂霍次克海”,這個名字來自於俄羅斯境內一條河流,“鄂霍特河”。“鄂霍特”之意是“狩獵”,在這裡,當時的大清是肥碩而蠢笨的獵物,俄羅斯和日本是兇狠而狡詐的獵人;當獵物被射殺,被吞噬,被清除出狩獵場,兩個獵人又互視為獵物,演出了一場波瀾起伏的百年征伐大戲。

距今約1.8萬年前的冰河時期,庫頁島與大陸相連。島上原住民是以阿依努族和尼夫赫族為代表的古亞細亞人,以及以赫哲族和鄂倫春族為代表的通古斯人,主要靠打獵、捕魚為生。

滿洲大陸的沿海女真一直與庫頁島保持聯繫,夏天是航海過去,冬天結冰,女真人坐雪橇等就可以到達島上。

乾隆七年(1742年),三姓副都統轄區發生了一起震驚一時的霍集琿殺人案。前面說過,霍集琿是迎娶薩爾罕錐的新郎,在當地社會地位比較高。這個殺人的霍集琿叫伊特謝努,是居住在黑龍江下游魁瑪噶珊的赫哲費雅喀人(即居住在大陸的費雅喀人)。被他殺死的人中,包括來自庫頁島的達裡喀噶珊(達裡喀之名系《三姓副都統衙門滿文檔案譯編》的翻譯,可能是指拉喀噶珊)的噶珊達阿喀圖斯。這起命案是在貢貂賞烏林期間,於奇集發生的。

命案發生後,由於影響十分惡劣,吉林將軍命令下屬的三姓副都統、寧古塔副都統兩個衙門共同辦理此案。三姓副都統專門派人渡海到庫頁島達裡喀噶珊,一是對死傷者加以撫卹,二是把舒隆烏魯姓哈喇達齊查衣,和陶姓哈喇達雅爾齊兩個人接到大陸來(他們是證人),以便查明案情。可見,吉林將軍、三姓副都統對庫頁島是有司法管轄的。

不過這次登島執法並不算很成功,因為負責辦理此案的三姓協領赫保突然生了病,要回三姓城治病,導致原本定在奇集辦理的案件不得不改到三姓城辦。齊查衣、雅爾齊本來對渡海作證一事就很猶豫,到了奇集之後聽說還要去遙遠的三姓城,都訴苦不已,最後索性連夜逃走了。時任吉林將軍鄂彌達性情溫和,早早地就叮囑,如果齊查衣、雅爾齊不願意來,不要強迫他們。所以這事就不了了之了。這樁案子最後是在寧古塔審理的,另外一名被害人,赫哲費雅喀人戴柱的母親與哥哥到場做了證。

日本人間宮林藏1809年在《東韃行紀》中,也詳細記載了他在庫頁島上所看到、聽到的三個噶珊。此外日本探險家(間諜)在19世紀前後對庫頁島的探險過程中,從當地哈喇達、噶珊達手上弄到了不少清廷頒給的文書,其中有滿語文書也有漢語文書。北海道大學圖書館現在收藏有6份文書,分別如下:

庫頁島的歷史

1號文書是最上德內於1792年在庫頁島西南海岸的雅丹姓首領(日本人把雅丹姓記做楊姓)發現的。文書是乾隆四十年(1775年)三姓副都統衙門發來的,這是最上德內的抄件而非原件。這份文書是一份官員任命文書。

這個雅丹姓首領家中所藏文書極多,所以最上德內於1808年再次前來,抄寫了5號文書(其中有最上德內添加的註記)。1832年遠藤繁藏又抄寫了6號文書(同樣有添加的註記)。1854年鈴木重尚又見到了2、3、4號文書。

庫頁島的歷史

2號文書也是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是清廷所發的諭旨,內容是有關庫頁島居民上北京的問題,即前面提到過的乾隆帝要求迎娶薩爾罕錐的霍集琿不要在冬季上京,而應提前至秋季上路。

3號文書是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三姓副都統衙門發的。起因每年貢貂賞烏林都見不到陶姓首領本人,只是拿著滿文劄(即文書)來領賞,這樣做不符合辦公之道。因此要求雅丹姓首領,如果見到了陶姓首領,要他在明年六月中旬前來貢貂領賞,否則的話,陶姓族人就要被清朝永久除名了。同時三姓副都統衙門還知道,陶姓人結交了“西散大國”,經常與之見面。

這份文書反映了實際管轄庫頁島的三姓副都統衙門這時已經瞭解到外來勢力對庫頁島的企圖了。一般研究認為,所謂“西散大國”指的是日本,或當時尚未被日本徹底征服的北海道蝦夷。但這也反映出一個問題,即清朝與庫頁島基層官員的聯繫十分脆弱,在陶姓首領失聯的情況下,三姓副都統衙門都無法與他取得直接聯繫,必須要人中轉傳信。

同時,清廷發給雅丹姓首領的文書,明確將對方稱作“貴官”。可見庫頁島上的這些哈喇達、噶珊達等人的官員身份是被清廷認可,領了“國家糧票”的。

1635年,日本江戶幕府松前藩藩主松前公廣派家臣村上掃部左衛門巡視庫頁島。此後又於1650年、1689年、1700年先後派家臣巡視該島。

1644年,松前藩提出為日本全國國土繪製地圖,是為《正保御國繪圖》。這張地圖首次把庫頁島及原本由當地原住民居住的北海道等地方納入日本領土。

中國的國土,而且是一大塊國土,竟被日本公然派人巡視,公然繪製地圖,公然納入本國,實在無恥之極。

1679年,日本松前藩在庫頁島的久春古丹建造臨時性的漁民居住所,並開始與當地阿依努族居民進行貿易。

1689年,清政府與沙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其中規定外興安嶺以南為中國領土。“中國方面的認知是將庫頁島包括在內,庫頁島在法理上歸屬中國。”這句話是介紹這段歷史的通用文字。注意“認知”一詞,就是自認為,同時也認為對方應該這麼認為。《尼布楚條約》“規定”了中俄兩國數千公里的邊境,卻只有6條,區區500多個字,極為粗疏簡陋。其中最重要的第一條是這樣寫的:

從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直到海,嶺南屬於中國,嶺北屬於俄羅斯。西以額爾古納河為界,南屬中國,北屬俄國,額爾古納河南岸之黑裡勒克河口諸房舍,應悉遷移於北岸。

“直到海”的意思是什麼?是到海邊,還是將這條線延伸到海上,這條看不見的線之南,所有的島嶼歸大清,之北的歸沙俄。這些都沒有講,都留給雙方去“認知”。當時俄羅斯尚不知道有庫頁島,而大清來簽訂條約的人可能也不熟悉這邊的地理,只有三姓副都統衙門比較瞭解庫頁島的情況。因為遠在北京的大清中央級別的不瞭解庫頁島,即使到和俄羅斯簽訂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的時候,也沒有規定庫頁島,當然也沒有說過割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