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聖關羽,三國演義中與歷史不符的情節,揭祕歷史五大疑團

武聖關羽,三國演義中與歷史不符的情節,揭秘歷史五大疑團

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人,漢末名將,呂蒙偷襲荊州後,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關羽去世後,被神化,民間尊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

武聖關羽,三國演義中與歷史不符的情節,揭秘歷史五大疑團

《三國演義》一書尊劉貶曹,所以很多故事情節與歷史大不相符,而我們熟知的關二爺,也有許多冒領功績的事。

關羽作為劉備集團的第二號人物,歷代受人追捧,以至於到今天,他的大名更是無人能及。而提起他的事蹟那就更是數不勝數,“虎牢關三戰呂布”、“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水淹七軍”、“過五關斬六將”等等一系列。

武聖關羽,三國演義中與歷史不符的情節,揭秘歷史五大疑團

西晉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裡曾為其立傳。所以關羽的真實性毋庸置疑,但是真實的關羽與我們在小說以及影視劇裡見到的卻大有出處。

武聖關羽,三國演義中與歷史不符的情節,揭秘歷史五大疑團

首先說“溫酒斬華雄”,《三國演義》裡描寫,董卓進京亂政後,以曹操與袁紹為首的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雙方會戰於汜水關,先是前鋒孫堅被華雄擊敗,而後潘鳳等大將接連被華雄斬殺之時,關羽主動請纓前去戰華雄,在溫酒未冷卻的極短時間內斬殺華雄,關羽從此名震諸侯。

然而事實卻不僅於此,據《三國志·孫破虜傳》記載: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事實上殺華雄的是江東孫堅,而非關羽。公元189年,劉備等人還在河北軍閥公孫瓚手底下,而公孫瓚根本沒有參加討伐董卓的序列。

武聖關羽,三國演義中與歷史不符的情節,揭秘歷史五大疑團

第二件事是“斬顏良誅文丑”,這件事大家也是很熟悉了。小沛一戰後,劉備失利,關羽為保全劉備家眷,暫時投降了曹操。之後為報答曹操,關羽斬殺河間名將顏良文丑,解白馬之圍。

武聖關羽,三國演義中與歷史不符的情節,揭秘歷史五大疑團

據《三國志·袁紹傳》記載:紹渡河,壁延津南,使文丑挑戰,太祖擊破之,斬醜。不難看出,文丑是死在曹操手裡的。再說顏良,據《三國志·袁紹傳》記載: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旋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根據這段記載看,顏良確係關羽所殺。

武聖關羽,三國演義中與歷史不符的情節,揭秘歷史五大疑團

第三就是根據《三國志·袁紹傳》記載關羽斬顏良這段記載,揭開了另一個迷案,關羽用的兵刃,小說以及影視劇千百年來關羽形象都是手持青龍偃月刀,又稱“冷豔鋸”,然而卻有人推翻了這個說法,關羽用的不是刀。

湖南長沙大學文史研究所陳先樞教授,從事中國古代冷兵器發展史多年,對於關羽兵器使用更是長期做過考證,陳教授對於關羽當年用的不是青龍偃月刀,給出三條證據。第一,根據史料記載,三國時期根本不存在偃月刀這種兵器,考古發掘顯示,三國時期的刀是一種叫做環首刀的短柄刀,最長不超過一米二。第二,陳教授查遍史料,在宋代編寫的《武經總要》裡面,才第一次找到偃月刀的身影。偃月刀又名掩月刀,因刀身像一輪彎月而得名,是宋代騎兵的制式兵器。第三,即便三國時期有偃月刀,關羽也用不了。在三國時期騎兵是沒有馬鐙的,所以打仗時一隻手必須抓住馬鬃,以保持穩定。所以那時候關羽不可能雙手持刀。考古發掘顯示,馬鐙最早見於歐洲,西晉時傳入中國。

武聖關羽,三國演義中與歷史不符的情節,揭秘歷史五大疑團

​最後還有一個就是《三國志》那段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旋斬其首還。這裡用的是“刺”,刀怎麼可能刺的,如果是刀,應用“劈”或“斬”才對,所以這段話也佐證了關羽當年用的不是刀,而是矛或戟之類的兵器。

武聖關羽,三國演義中與歷史不符的情節,揭秘歷史五大疑團

第四是“刮骨療毒”,關羽在攻打樊城之時,不小心中了龐德的毒箭,神醫華佗從江東趕來為其“刮骨療毒”,在沒用麻藥的情況下,關羽在下棋之際,華佗完成了手術,術後稱將軍真天神也!據記載華佗死於公元208年,而《三國志》記載關羽攻打樊城是在公元219年,這是華佗都應經死了十多年了,神醫又不是神仙,不可能穿越回來給關羽療毒吧!

武聖關羽,三國演義中與歷史不符的情節,揭秘歷史五大疑團

最後說華容道義釋曹操,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曹操被打的狼狽不堪,帶著殘部想逃回江陵大本營。此時劉備大營所有人都被派出去堵截曹操,只剩下關羽,而是關羽立下軍令狀去華容道堵截曹操。最後曹操親自哀求關羽放行,關羽念舊日恩情,義釋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武聖關羽,三國演義中與歷史不符的情節,揭秘歷史五大疑團

赤壁之戰真實的歷史背景並不是向《三國演義》那樣,而且也沒有敗的那麼狼狽。據《三國志·曹操傳》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曹操軍隊當時是感染了瘟疫,(史學家考證是一種名為“血吸蟲病”的疾病)而後退兵,不是兵敗。《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曹公後書於權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這段話很好理解赤壁之戰後,曹操給孫權寫信說,我軍瘟疫,士兵病倒,我燒燬戰船退兵,非是周瑜厲害。史學家還找到了更有利的證據,當時按地理分析,曹操若退回江陵,直線退回是最近的距離。要是走華容道不僅繞個大彎,還要兩次橫渡長江,曹操這麼精明的人不可能做這麼愚蠢的事。所以華容道義釋曹操得故事,多為後人杜撰。

以上觀點如有不同見解,並有相關有力說明,歡迎各位不吝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