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冲破牢笼:1913年纽约军械库展,欧美现代艺术首次交锋

让思想冲破牢笼:1913年纽约军械库展,欧美现代艺术首次交锋

1913年 纽约晚报嘲讽杜尚作品的漫画

如果你经历过帝都、魔都或者其他诸都在高峰期时地铁出行的盛况,那么,对“被挤成了相片”这句由广大群众发明的比喻肯定不会感觉陌生。

一百多年前,1913年3月29日出版的《纽约晚报》刊登了类似场景的一幅漫画,让人立即联想到这类盛况。表面上,这幅漫画所嘲讽的是纽约地铁高峰期时拥挤不堪的混乱场面,但漫画上方的标题中,透露出作者所影射的一场艺术活动——“立体主义画家眼中的纽约”。

半个月前,一场轰轰烈烈的现代艺术展刚在纽约市落幕,展览从1913年2月17日一直持续到3月15日,它的正式名称是:国际现代艺术展览会(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Modern Art)。展会场地位于纽约第69兵团的军械库内,这一建筑位于25街和26街之间,坐落于列克星敦大道25号,因其场地宽阔,常常被用来举办其他艺术展览。

但是,1913年的这次展览不同以往,它是在美国本土首次举办的大型现代艺术展,是20世纪以来马蒂斯、毕加索、康定斯基等等欧洲前卫艺术家们在美国的首次集体亮相。在艺术史上人们也将这次划时代的展览称为“军械库展”( Armory Show )。

让思想冲破牢笼:1913年纽约军械库展,欧美现代艺术首次交锋

1913年 军械库展的广告招贴画

壹 戈雅、莫奈、梵高、毕加索、马蒂斯、杜尚在纽约四世同堂

如果要梳理清楚美国现代艺术的源头,美国公众、收藏家、评论家们对现代艺术的了解,以及纽约是如何取代巴黎逐渐成为现代艺术之都这一类的话题,军械库展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一次重大事件。

这次展览上亮相的作品,一共来自300多位艺术家的两百多幅(件),其中虽然包括了代表美国当时现代绘画潮流的垃圾桶画派们画作,也包括了旅居欧洲的美国籍画家惠斯特、卡萨特等人的作品,但真正引人瞩目、突破传统绘画思维疆域、开启现代艺术闸门的是那些欧洲的先锋艺术家,除了老牌的西班牙画家戈雅、印象派画家莫奈、塞尚、梵高、高更外,亦几乎囊括了新世纪欧洲所有先锋人物:马蒂斯、乔治·布拉克、毕加索、蒙克、康定斯基、杜尚,他们所代表的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野兽派、未来派、立体派、表现派都在这场展览中,首次集中在美国亮相。

展览的组织者雇佣了一家公关公司事先就大造声势,利用各类媒体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在纽约时展览就吸引了8.8万人参观,随后巡回到芝加哥时,又吸引了10万人参观,之后还在波士顿进行了巡展。媒体连篇累牍地发表报道和评论,对各类不符合他们审美传统的作品进行嘲讽和抨击。

让思想冲破牢笼:1913年纽约军械库展,欧美现代艺术首次交锋

这是由毕加索列出他认为应参加此次展览画家名单

让思想冲破牢笼:1913年纽约军械库展,欧美现代艺术首次交锋

摄影:军械库展现场

(以下经典作品均在纽约1913年军械库展中亮相:)

让思想冲破牢笼:1913年纽约军械库展,欧美现代艺术首次交锋

梵高 自画像 1887年

让思想冲破牢笼:1913年纽约军械库展,欧美现代艺术首次交锋

亨利卢梭 美洲豹对白马的袭击 1910年

让思想冲破牢笼:1913年纽约军械库展,欧美现代艺术首次交锋

莫奈 睡莲和日本桥 1897-99

让思想冲破牢笼:1913年纽约军械库展,欧美现代艺术首次交锋

马蒂斯 1911年

让思想冲破牢笼:1913年纽约军械库展,欧美现代艺术首次交锋

毕加索 女人和芥末罐 1910年

让思想冲破牢笼:1913年纽约军械库展,欧美现代艺术首次交锋

小提琴:“莫扎特·库伯里克” 布拉克 1912年

让思想冲破牢笼:1913年纽约军械库展,欧美现代艺术首次交锋

弗朗西斯·皮卡比亚 游行队伍 1912年

即使是欧洲的民众,此时也刚刚理解并喜欢上了印象派们的作品。但不要忘记,当1874年31位年轻的画家在巴黎向世人集中展示他们全新的绘画时,就受到过主流舆论无情的讽刺和挖苦,给他们打上嘲弄意味的标签——“印象派”。

每一次新的绘画语言的诞生,总是伴随着保守势力与变革者之间的激烈冲突,在随后1875年英国评论家约翰·拉斯金与美国籍画家惠斯勒之间的官司,更让我们感慨:要改变一种固化的审美方式、打破一种僵化的传统思维有多么困难——拉斯金认为惠斯勒的作品《泰晤士河上散落的烟火:黑和金的小夜曲》是对观众的欺骗,而被惠斯勒以侮辱名誉的罪名向伦敦法院提出起诉。

到了20世纪,在巴黎1905年秋季沙龙展上,首次亮相的马蒂斯作品让评论家们感觉痛心疾首,当他们看到围绕展厅中央文艺复兴时期巨匠多纳泰罗(Donatello)的雕像被这些色彩艳丽的画作所包围时,发出捶胸顿足的惊呼:“多纳泰罗被一群野兽所包围了!”同样1907年前后诞生的立体主义,完全颠覆了传统绘画语言,人们在这些即无完整物体,也毫不遵循透视、明暗技法的画作面前感觉迷惑,甚至对其充满愤怒。

而在美国本土,直到1913年之前,公众对于欧洲风起云涌的全新现代哲学、心理学、美学思想,绘画语言、风格和形式都知之甚少。习惯了欣赏19世纪哈德逊河画派、或者托马斯·埃金斯、温斯洛·霍默的那些温情脉脉同时尊重古典传统绘画方式的美国公众,对这些所谓的“现代绘画”表示完全难以接受。老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就直接表示:“这不是艺术!”

“一个受虐狂式的招待会,天真的东道主在自助晚宴上被欧洲客人们狠狠地践踏了一遍,”一位参展的美国画家对这场艺术秀的评价也透露出一种酸味。

贰 对杜尚的双重误读

让思想冲破牢笼:1913年纽约军械库展,欧美现代艺术首次交锋

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e, No. 2

在所有这些参展的欧洲现代作品中,引发最大争议的就法国人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 1887-1968年)的这幅:《下楼梯的裸女 2号》(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e, No. 2)。

从上文提及《纽约晚报》的这幅漫画的构图和传递的文字及视觉信息,我们看出这幅漫画直接隐喻了杜尚这幅作品,和杜尚所代表的“立体主义”,甚至取的标题上也对杜尚进行了露骨的嘲笑:粗鲁的下楼梯。

如果用一双被具象、稳重、充满故事性的传统绘画风格熏陶了几百年的眼睛去看这幅画,你根本发现不了它所描绘的是一位正从楼梯上款款走下的裸女。人们愤怒的情绪,就像我们如今点击开一条标题党所炮制的挂羊头卖狗肉式网络文章一样,他们感觉受到了欺骗,期待中女士裸 体并没有出现,就连最保守古典艺术中沿袭的美女面容都看不见,这种失望转而变成了憎恨与厌恶。

“标题牛头不对马嘴,画布上没有裸体的人,不管你怎么用心看,也不管你从什么角度看,都只能看到一块画布,”这是《华尔街日报》记者的感受。而另一位名叫朱利安·司翠特(Julian Street)的撰稿人比《华尔街日报》看得更仔细些,他在《纽约时报》发表的文章中建议,这幅画的名字应该叫做“爆炸的木瓦厂”更加合适。

另一些更加了解所谓立体主义的评论家们,则为杜尚这幅画打上了“立体主义”的标签,然后实际上,这是对杜尚的另一层误读。

杜尚在1912年完成了这幅画,当时将它交给巴黎一个由“立体主义者”举办的独立沙龙画展,这场名为第28届“艺术家协会”展览的目录中收录了这幅画,但实际上它并没有被展出。因为主办方认为,画中除了有立体主义的部分特质外,更多的是未来主义作品的特质,为了维护立体主义画派的纯粹血统,他们希望杜尚把画作修改后再参展。杜尚拒绝了对此画进行修改,后来他也否认了这幅画受到了未来主义者们的影响,“巴黎和意大利(未来主义者们的大本营)之间距离太远,难以产生任何切实的影响,”他谈到。

让思想冲破牢笼:1913年纽约军械库展,欧美现代艺术首次交锋

杜尚 1911-12年 裸体(习作)“火车上的悲伤青年”

这幅画最终还是在1912年4月20日至5月10日期间,在巴塞罗那的达茂(Dalmau)画廊上和其他立体派的作品参加了另一次展出,巴斯罗那的达茂画廊在当时是西班牙最具声望的现代艺术画廊,数年之后,另一位年轻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就将在这里举办他的首次个展。

在一年后纽约军械库展的各种舆论风波中,对于立体主义的误读和嘲讽算是最多的。比如这一幅由垃圾桶画派成员、美国画家版画家约翰·斯隆(John French Sloan 1871–1951)所做的这幅素描稿,就揶揄了当时对立体主义过度解读和谈论的媒体们。

实际上,斯隆本人也是这次画展的组委会成员之一,他有两幅油画和五幅蚀刻版画也参加了展览,并且被收藏家阿尔伯特·C·巴恩斯购买了其中一幅。对于斯隆本人,当看到欧洲的同行们开始新的绘画方式、风格探索,已经远远超越了他过去十年来一直坚持的现实主义绘画主题。他显然受到了震动和影响,在1914年,他开始在马萨诸塞州尝试用梵高式的笔法,来描绘户外充满清新空气和绚丽颜色的风景画。

让思想冲破牢笼:1913年纽约军械库展,欧美现代艺术首次交锋

约翰·斯隆 1913年的绘画习作

杜尚本人对《下楼梯的裸女2号》解释是:“准确的说,《下楼梯的裸女2号》并不是一幅画,它是由运动中各元素组成的综合体,是时间和空间通过抽象的运动反映的一种表现。”他用这幅作品对绘画艺术的边界和本质提出了质疑,他并不看重对客观对象的再现,而是要表现现代人对最切身事物的感受,比如速度和时间。

如果我们看看杜尚创作灵感的来源,就大致可以了解杜尚所希望表达的内容。杜尚的创作这幅画的灵感直接来源于英国摄影师德韦尔·马布里奇(Muybridge)1887年拍摄的《下楼梯》的女人,他用连续摄影的方式拍摄了一位裸 体女人走下楼梯的系列动作。此外,他也深受法国摄影师艾蒂尔·朱尓·马雷(Étienne-Jules Marey)的系列摄影作品影响。比如以下这幅拍摄于1886年运动中的白马,还有这幅1890年的《漫步的男士》(Man Walking), 1890-91的摄影作品。

让思想冲破牢笼:1913年纽约军械库展,欧美现代艺术首次交锋

艾蒂尔·朱尓·马雷 1886年

让思想冲破牢笼:1913年纽约军械库展,欧美现代艺术首次交锋

艾蒂尔·朱尓·马雷 1890年

在这幅油画作品中,杜尚用静态的图像表达了运动的现象,也试图用连续叠加的图像来描绘运动过程,将裸女下楼的步调划分成多个重影,处于连续运动过程中摆动的躯干、臀、腿和臂,构成由几何面叠印的轨迹。更进一步,杜尚的作品引发了这样一个层面的哲学思考:“她”在空间中留下持续的瞬间印记,表明了“她”这个主体对客体环境的克服和胜利,这位裸女的活动,实际是主体向客体证明自己的“存在”。

杜尚于1906年来到巴黎,当时正是各类现代艺术流派风起云涌的时期。他很狂融入了这个艺术圈子,一直到1912年,他尝试过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主义各类风格。因为这幅作品被独立沙龙拒绝,他也因此淡出了这个圈子。就在此时,杜尚遇到了前来巴黎为筹备纽约军械库展召集作品的美国画家、作家帕奇(Walter Pach 1883——1958年)。

美国人帕奇被人们所熟知更多的是他的作家身份,反而忘记了他本身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早在1903年,他曾跟随者垃圾桶画派的精神领袖罗伯特·亨利在纽约艺术学院学习。

这位精通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的帕奇从1907年来到法国,很快融入了巴黎先锋派画家们的圈子中,除了和他们一起画画、参展之外,他也不遗余力地想美国介绍欧洲的现代绘画。他所撰写的第一篇关于塞尚的文章于1908年在美国Scribner杂志上,他还采访过克劳德·莫奈并刊发了报道。

作为欧洲与美国现代艺术联系的重要人物,帕奇被邀请为1913年的军械库展搜集展品,在他的推荐下杜尚的作品来到了美国。

在《下楼梯的裸女》在美国引发了轰动后两年,1915年,杜尚本人接受帕奇的邀请,自己坐着船来到纽约,继续着他惊世骇俗的艺术之旅,人们也将他看作纽约达达主义团体的核心人物。

40年后,这位曾经被美国人谩骂、嘲笑和不理解的杜尚,加入了美国国籍,成为了他们的同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