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思想衝破牢籠:1913年紐約軍械庫展,歐美現代藝術首次交鋒

讓思想衝破牢籠:1913年紐約軍械庫展,歐美現代藝術首次交鋒

1913年 紐約晚報嘲諷杜尚作品的漫畫

如果你經歷過帝都、魔都或者其他諸都在高峰期時地鐵出行的盛況,那麼,對“被擠成了相片”這句由廣大群眾發明的比喻肯定不會感覺陌生。

一百多年前,1913年3月29日出版的《紐約晚報》刊登了類似場景的一幅漫畫,讓人立即聯想到這類盛況。表面上,這幅漫畫所嘲諷的是紐約地鐵高峰期時擁擠不堪的混亂場面,但漫畫上方的標題中,透露出作者所影射的一場藝術活動——“立體主義畫家眼中的紐約”。

半個月前,一場轟轟烈烈的現代藝術展剛在紐約市落幕,展覽從1913年2月17日一直持續到3月15日,它的正式名稱是:國際現代藝術展覽會(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Modern Art)。展會場地位於紐約第69兵團的軍械庫內,這一建築位於25街和26街之間,坐落於列剋星敦大道25號,因其場地寬闊,常常被用來舉辦其他藝術展覽。

但是,1913年的這次展覽不同以往,它是在美國本土首次舉辦的大型現代藝術展,是20世紀以來馬蒂斯、畢加索、康定斯基等等歐洲前衛藝術家們在美國的首次集體亮相。在藝術史上人們也將這次劃時代的展覽稱為“軍械庫展”( Armory Show )。

讓思想衝破牢籠:1913年紐約軍械庫展,歐美現代藝術首次交鋒

1913年 軍械庫展的廣告招貼畫

壹 戈雅、莫奈、梵高、畢加索、馬蒂斯、杜尚在紐約四世同堂

如果要梳理清楚美國現代藝術的源頭,美國公眾、收藏家、評論家們對現代藝術的瞭解,以及紐約是如何取代巴黎逐漸成為現代藝術之都這一類的話題,軍械庫展是絕對不能忽視的一次重大事件。

這次展覽上亮相的作品,一共來自300多位藝術家的兩百多幅(件),其中雖然包括了代表美國當時現代繪畫潮流的垃圾桶畫派們畫作,也包括了旅居歐洲的美國籍畫家惠斯特、卡薩特等人的作品,但真正引人矚目、突破傳統繪畫思維疆域、開啟現代藝術閘門的是那些歐洲的先鋒藝術家,除了老牌的西班牙畫家戈雅、印象派畫家莫奈、塞尚、梵高、高更外,亦幾乎囊括了新世紀歐洲所有先鋒人物:馬蒂斯、喬治·布拉克、畢加索、蒙克、康定斯基、杜尚,他們所代表的後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野獸派、未來派、立體派、表現派都在這場展覽中,首次集中在美國亮相。

展覽的組織者僱傭了一家公關公司事先就大造聲勢,利用各類媒體渠道進行廣泛宣傳,在紐約時展覽就吸引了8.8萬人參觀,隨後巡迴到芝加哥時,又吸引了10萬人參觀,之後還在波士頓進行了巡展。媒體連篇累牘地發表報道和評論,對各類不符合他們審美傳統的作品進行嘲諷和抨擊。

讓思想衝破牢籠:1913年紐約軍械庫展,歐美現代藝術首次交鋒

這是由畢加索列出他認為應參加此次展覽畫家名單

讓思想衝破牢籠:1913年紐約軍械庫展,歐美現代藝術首次交鋒

攝影:軍械庫展現場

(以下經典作品均在紐約1913年軍械庫展中亮相:)

讓思想衝破牢籠:1913年紐約軍械庫展,歐美現代藝術首次交鋒

梵高 自畫像 1887年

讓思想衝破牢籠:1913年紐約軍械庫展,歐美現代藝術首次交鋒

亨利盧梭 美洲豹對白馬的襲擊 1910年

讓思想衝破牢籠:1913年紐約軍械庫展,歐美現代藝術首次交鋒

莫奈 睡蓮和日本橋 1897-99

讓思想衝破牢籠:1913年紐約軍械庫展,歐美現代藝術首次交鋒

馬蒂斯 1911年

讓思想衝破牢籠:1913年紐約軍械庫展,歐美現代藝術首次交鋒

畢加索 女人和芥末罐 1910年

讓思想衝破牢籠:1913年紐約軍械庫展,歐美現代藝術首次交鋒

小提琴:“莫扎特·庫伯裡克” 布拉克 1912年

讓思想衝破牢籠:1913年紐約軍械庫展,歐美現代藝術首次交鋒

弗朗西斯·皮卡比亞 遊行隊伍 1912年

即使是歐洲的民眾,此時也剛剛理解並喜歡上了印象派們的作品。但不要忘記,當1874年31位年輕的畫家在巴黎向世人集中展示他們全新的繪畫時,就受到過主流輿論無情的諷刺和挖苦,給他們打上嘲弄意味的標籤——“印象派”。

每一次新的繪畫語言的誕生,總是伴隨著保守勢力與變革者之間的激烈衝突,在隨後1875年英國評論家約翰·拉斯金與美國籍畫家惠斯勒之間的官司,更讓我們感慨:要改變一種固化的審美方式、打破一種僵化的傳統思維有多麼困難——拉斯金認為惠斯勒的作品《泰晤士河上散落的煙火:黑和金的小夜曲》是對觀眾的欺騙,而被惠斯勒以侮辱名譽的罪名向倫敦法院提出起訴。

到了20世紀,在巴黎1905年秋季沙龍展上,首次亮相的馬蒂斯作品讓評論家們感覺痛心疾首,當他們看到圍繞展廳中央文藝復興時期巨匠多納泰羅(Donatello)的雕像被這些色彩豔麗的畫作所包圍時,發出捶胸頓足的驚呼:“多納泰羅被一群野獸所包圍了!”同樣1907年前後誕生的立體主義,完全顛覆了傳統繪畫語言,人們在這些即無完整物體,也毫不遵循透視、明暗技法的畫作面前感覺迷惑,甚至對其充滿憤怒。

而在美國本土,直到1913年之前,公眾對於歐洲風起雲湧的全新現代哲學、心理學、美學思想,繪畫語言、風格和形式都知之甚少。習慣了欣賞19世紀哈德遜河畫派、或者托馬斯·埃金斯、溫斯洛·霍默的那些溫情脈脈同時尊重古典傳統繪畫方式的美國公眾,對這些所謂的“現代繪畫”表示完全難以接受。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就直接表示:“這不是藝術!”

“一個受虐狂式的招待會,天真的東道主在自助晚宴上被歐洲客人們狠狠地踐踏了一遍,”一位參展的美國畫家對這場藝術秀的評價也透露出一種酸味。

貳 對杜尚的雙重誤讀

讓思想衝破牢籠:1913年紐約軍械庫展,歐美現代藝術首次交鋒

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e, No. 2

在所有這些參展的歐洲現代作品中,引發最大爭議的就法國人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 1887-1968年)的這幅:《下樓梯的裸女 2號》(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e, No. 2)。

從上文提及《紐約晚報》的這幅漫畫的構圖和傳遞的文字及視覺信息,我們看出這幅漫畫直接隱喻了杜尚這幅作品,和杜尚所代表的“立體主義”,甚至取的標題上也對杜尚進行了露骨的嘲笑:粗魯的下樓梯。

如果用一雙被具象、穩重、充滿故事性的傳統繪畫風格薰陶了幾百年的眼睛去看這幅畫,你根本發現不了它所描繪的是一位正從樓梯上款款走下的裸女。人們憤怒的情緒,就像我們如今點擊開一條標題黨所炮製的掛羊頭賣狗肉式網絡文章一樣,他們感覺受到了欺騙,期待中女士裸 體並沒有出現,就連最保守古典藝術中沿襲的美女面容都看不見,這種失望轉而變成了憎恨與厭惡。

“標題牛頭不對馬嘴,畫布上沒有裸體的人,不管你怎麼用心看,也不管你從什麼角度看,都只能看到一塊畫布,”這是《華爾街日報》記者的感受。而另一位名叫朱利安·司翠特(Julian Street)的撰稿人比《華爾街日報》看得更仔細些,他在《紐約時報》發表的文章中建議,這幅畫的名字應該叫做“爆炸的木瓦廠”更加合適。

另一些更加了解所謂立體主義的評論家們,則為杜尚這幅畫打上了“立體主義”的標籤,然後實際上,這是對杜尚的另一層誤讀。

杜尚在1912年完成了這幅畫,當時將它交給巴黎一個由“立體主義者”舉辦的獨立沙龍畫展,這場名為第28屆“藝術家協會”展覽的目錄中收錄了這幅畫,但實際上它並沒有被展出。因為主辦方認為,畫中除了有立體主義的部分特質外,更多的是未來主義作品的特質,為了維護立體主義畫派的純粹血統,他們希望杜尚把畫作修改後再參展。杜尚拒絕了對此畫進行修改,後來他也否認了這幅畫受到了未來主義者們的影響,“巴黎和意大利(未來主義者們的大本營)之間距離太遠,難以產生任何切實的影響,”他談到。

讓思想衝破牢籠:1913年紐約軍械庫展,歐美現代藝術首次交鋒

杜尚 1911-12年 裸體(習作)“火車上的悲傷青年”

這幅畫最終還是在1912年4月20日至5月10日期間,在巴塞羅那的達茂(Dalmau)畫廊上和其他立體派的作品參加了另一次展出,巴斯羅那的達茂畫廊在當時是西班牙最具聲望的現代藝術畫廊,數年之後,另一位年輕的超現實主義畫家薩爾瓦多·達利,就將在這裡舉辦他的首次個展。

在一年後紐約軍械庫展的各種輿論風波中,對於立體主義的誤讀和嘲諷算是最多的。比如這一幅由垃圾桶畫派成員、美國畫家版畫家約翰·斯隆(John French Sloan 1871–1951)所做的這幅素描稿,就揶揄了當時對立體主義過度解讀和談論的媒體們。

實際上,斯隆本人也是這次畫展的組委會成員之一,他有兩幅油畫和五幅蝕刻版畫也參加了展覽,並且被收藏家阿爾伯特·C·巴恩斯購買了其中一幅。對於斯隆本人,當看到歐洲的同行們開始新的繪畫方式、風格探索,已經遠遠超越了他過去十年來一直堅持的現實主義繪畫主題。他顯然受到了震動和影響,在1914年,他開始在馬薩諸塞州嘗試用梵高式的筆法,來描繪戶外充滿清新空氣和絢麗顏色的風景畫。

讓思想衝破牢籠:1913年紐約軍械庫展,歐美現代藝術首次交鋒

約翰·斯隆 1913年的繪畫習作

杜尚本人對《下樓梯的裸女2號》解釋是:“準確的說,《下樓梯的裸女2號》並不是一幅畫,它是由運動中各元素組成的綜合體,是時間和空間通過抽象的運動反映的一種表現。”他用這幅作品對繪畫藝術的邊界和本質提出了質疑,他並不看重對客觀對象的再現,而是要表現現代人對最切身事物的感受,比如速度和時間。

如果我們看看杜尚創作靈感的來源,就大致可以瞭解杜尚所希望表達的內容。杜尚的創作這幅畫的靈感直接來源於英國攝影師德韋爾·馬布裡奇(Muybridge)1887年拍攝的《下樓梯》的女人,他用連續攝影的方式拍攝了一位裸 體女人走下樓梯的系列動作。此外,他也深受法國攝影師艾蒂爾·朱尓·馬雷(Étienne-Jules Marey)的系列攝影作品影響。比如以下這幅拍攝於1886年運動中的白馬,還有這幅1890年的《漫步的男士》(Man Walking), 1890-91的攝影作品。

讓思想衝破牢籠:1913年紐約軍械庫展,歐美現代藝術首次交鋒

艾蒂爾·朱尓·馬雷 1886年

讓思想衝破牢籠:1913年紐約軍械庫展,歐美現代藝術首次交鋒

艾蒂爾·朱尓·馬雷 1890年

在這幅油畫作品中,杜尚用靜態的圖像表達了運動的現象,也試圖用連續疊加的圖像來描繪運動過程,將裸女下樓的步調劃分成多個重影,處於連續運動過程中擺動的軀幹、臀、腿和臂,構成由幾何面疊印的軌跡。更進一步,杜尚的作品引發了這樣一個層面的哲學思考:“她”在空間中留下持續的瞬間印記,表明了“她”這個主體對客體環境的克服和勝利,這位裸女的活動,實際是主體向客體證明自己的“存在”。

杜尚於1906年來到巴黎,當時正是各類現代藝術流派風起雲湧的時期。他很狂融入了這個藝術圈子,一直到1912年,他嘗試過印象派、野獸派和立體主義各類風格。因為這幅作品被獨立沙龍拒絕,他也因此淡出了這個圈子。就在此時,杜尚遇到了前來巴黎為籌備紐約軍械庫展召集作品的美國畫家、作家帕奇(Walter Pach 1883——1958年)。

美國人帕奇被人們所熟知更多的是他的作家身份,反而忘記了他本身也是一位出色的畫家。早在1903年,他曾跟隨者垃圾桶畫派的精神領袖羅伯特·亨利在紐約藝術學院學習。

這位精通法語、德語和西班牙語的帕奇從1907年來到法國,很快融入了巴黎先鋒派畫家們的圈子中,除了和他們一起畫畫、參展之外,他也不遺餘力地想美國介紹歐洲的現代繪畫。他所撰寫的第一篇關於塞尚的文章於1908年在美國Scribner雜誌上,他還採訪過克勞德·莫奈並刊發了報道。

作為歐洲與美國現代藝術聯繫的重要人物,帕奇被邀請為1913年的軍械庫展蒐集展品,在他的推薦下杜尚的作品來到了美國。

在《下樓梯的裸女》在美國引發了轟動後兩年,1915年,杜尚本人接受帕奇的邀請,自己坐著船來到紐約,繼續著他驚世駭俗的藝術之旅,人們也將他看作紐約達達主義團體的核心人物。

40年後,這位曾經被美國人謾罵、嘲笑和不理解的杜尚,加入了美國國籍,成為了他們的同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