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飛:走開放條件下自主研發之路

中國商飛:走開放條件下自主研發之路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中國商飛成立十週年,十年來,中國商飛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商用飛機產業自主創新發展之路。

從運十到ARJ21再到C919

1980年9月26日上午,上海北郊大場機場,一架飾有五星紅旗和“Y-10”航徽的飛機,在空中飛行了20多分鐘後,安全降落。這是運十的首次藍天亮相。

回憶起三十八年前運十首飛成功的時刻,國家大型飛機重大專項諮詢委員會委員、ARJ21飛機原總設計師吳興世印象深刻。運十成功首飛之後轉場北京、合肥、哈爾濱、烏魯木齊、昆明、成都等城市,並七次進藏。

中國商飛:走開放條件下自主研發之路

曾經參與過運十項目的航空人——原上海飛機設計研究所副所長楊作利感慨,“運十飛機給我們鑄就了中國國產大飛機的奮鬥精神,那就是不怕困難、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敢於攻關、敢啃硬骨頭。一定要把國產大飛機搞出來,是我們航空人的決心和信念。”

首飛五年之後,運十項目因各種原因被擱置。但運十為研製大飛機積累了經驗,培養了一批研製大飛機的人才,為後繼新機型的研製打下了良好基礎。

2003年,國家成立“大飛機項目論證組”開始調研。2008年5月,中國商飛公司在上海揭牌成立。在歷經了漫長的論證和準備之後,我國最終顛覆了“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狹隘思維,下定決心成立自主實施大型客機項目的主體,以破釜沉舟的勇氣研發製造自己的大飛機。

中國商飛:走開放條件下自主研發之路

2015年7月3日,ARJ21飛機在上海—舟山開展航線演示飛行,吳興世以乘客身份乘機體驗飛行。“這算是支線飛機中的‘寬體機身’了,與150座大型客機的共通性設計,帶來了如同乘坐幹線飛機的體驗,非常平穩,非常舒適,我為它點贊。”

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機首飛成功。“夙願得償”,吳興世道出了自己的激動,“這輩子有幸‘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為落實國家自主研製大型飛機、發展有競爭力的航空產業,做了應該做的事。”

中國商飛:走開放條件下自主研發之路

中國設計、系統集成、全球招標

有一段時間,關於C919大型客機究竟是“中國組裝”還是“中國製造”的爭論,引發關注。吳興世的回答毫無猶豫:中國商飛在成立之初就明確走“中國設計、系統集成、全球招標,逐步提升國產化”的技術路線,在此思路下研製出的C919大型客機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C919從總體設計、氣動佈局、系統集成到總裝製造都由中國商飛自主完成;客機主要部分,如機身、機翼、尾翼、發動機、起落架的佈局、座位、航程、電源、航電系統等都是中國商飛自己設計,供應商照單完成;市場營銷、客戶服務和適航取證等任務也都由中國商飛承擔。

一方面,大型客機是高科技密集的產品,總體設計極其重要,只有掌握了頂層總體設計能力和集成能力,才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C919做到了。另一方面,系統集成是把幾百萬個接口與發動機、航電、飛控、液壓等系統聯繫起來,不是簡單買來零部件組裝就可以完成——C919從提出“需求”開始設計,層層分解,再選擇供應商,進行系統集成,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相關係統都是自主完成。

無論是ARJ21還是C919,中國目前走的路均是在開放條件下的自主研發,在學習基礎上的逐步國產化——既實事求是地在一些目前仍不具備突破可能的領域引入世界先進技術,也投入精銳的科研力量圍繞若干關鍵核心技術進行不懈攻關;既保持一定的開放度、與全世界的同行開展有益交流,也培養自己的核心技術團隊。在自主與開放之間把握平衡點,是中國商飛不斷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中國商飛:走開放條件下自主研發之路

立足上海、延伸長三角、輻射全國、面向全球

上海是中國大飛機夢想啟航的地方。而中國商飛正著力構建立足上海、延伸長三角、輻射全國、面向全球的產業佈局。

上海市政府和中國商飛共同推進國家大飛機戰略,將大飛機事業發展融入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建設,融入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融入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將民用航空產業打造成為上海實體經濟的新增長點和新亮點。

除了上海之外,中國商飛通過大飛機的研發生產還帶動了東北、西北、西南、中部等多個地區的航空產業集群發展。C919核心部件生產企業所在的瀋陽、西安、哈爾濱、成都、南昌,都將成為中國航空產業的核心城市。

中國商飛:走開放條件下自主研發之路

展望未來,中國商飛已經從初創期邁向成長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商飛將加快建設產品線、豐富產品線、改進產品線、更新產品線,提供優質可信賴的大飛機產品供給,更高層次、更高標準地滿足用戶多元需求。

一個民族的大飛機之夢,攀越過關山,跋涉過荊棘,但還遠沒到停下腳步的那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