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烏哈合作的分析視角,看中亞地緣政治新變化

烏茲別克斯坦(以下簡稱“烏”)和哈薩克斯坦(以下簡稱“哈”)分別為中亞地區人口最大國與面積最大國,在地區扮演著政治、軍事與經濟領袖的角色。

卡里莫夫時代,由於烏奉行封閉保守的對外政策,哈雖有合作解決地區問題的意願,但終因缺乏烏積極響應與配合,使得地區重大問題的解決受到極大的限制,因為任何涉及中亞地區事務的重大方案與計劃離開烏的參與是難以實現的。

2016年9月2日,卡里莫夫因病突然辭世,其繼任者米爾濟約耶夫上臺後推行積極有為的中亞政策,烏哈關係得到進一步拓展與深化發展。

“後卡里莫夫時代”烏哈加強合作對於促進中亞地區國家關係回暖、歷史遺留問題解決、一體化重啟乃至地區地緣政治格局的改變都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卡里莫夫時代”的烏哈合作

基於卡里莫夫時代烏內政外交的綜合考量,在中亞地緣政治格局中,無論是對待外來大國的態度,還是處理與地區鄰國的關係,烏的表現與處事風格都明顯不同於中亞其他國家,這很大程度上與其對外政策高度契合。

烏與中亞地緣政治關係主要體現在與中亞區域外大國力量及區域內鄰國之間相互關係兩個層面。

為限制外來大國干涉中亞地區事務,防止外來力量影響烏國家主權與執政獨立性,卡里莫夫執政期間儘量避免與外來大國深入交往,反對加入任何帶有軍事政治性質的聯盟,奉行與大國等距離的多元平衡外交政策。

鑑於烏是中亞地理位置的中心及地區地緣政治的焦點,圍繞邊界領土與水資源等問題,烏與中亞鄰國關係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其中尤以烏與吉塔兩國的邊界領土爭端與水資源糾紛矛盾最為尖銳。在解決上述問題上,卡里莫夫一貫態度強硬,採取威脅打壓的手段,由此導致烏同鄰國關係長期不和。

但相對於中亞其他鄰國,烏哈關係則要和諧的多。誠如有學者所言的那樣,卡里莫夫基於多種原因與大多中亞鄰國都發生過爭執,而只有與哈是由於兩國總統私人關係才搞好了國家關係,儘管存在所謂的角逐地區領導權因素,但雙方官方都認定要堅持平等。

毋庸置疑,正是卡里莫夫時代積極正向的烏哈關係才奠定了“後卡里莫夫時代”兩國關係深化發展的良好開端與基礎。

“後卡里莫夫時代”的烏哈合作

卡里莫夫去世後,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烏未來國家走向。時任總理米爾濟約耶夫在被確定為代總統後,在烏議會上下兩院聯席會議上發表演講,就烏內政外交戰略方向做出明確闡述。

2017年2月7日,烏頒佈了《2017-2021國家發展戰略》。無論是作為代總統在議會的演講,還是正式就任總統後出臺的國家發展新戰略,米爾濟約耶夫都明確指出烏外交優先發展方向是中亞地區,特別強調要打造以烏為核心的中亞睦鄰友好與安全帶。

米爾濟約耶夫上臺後,國際輿論界,尤其是俄羅斯及中亞普遍對其首訪何國表示格外關切。曾有不少觀察家猜測,米爾濟約耶夫的首訪將會選擇哈薩克斯坦。

結果是,米爾濟約耶夫在2017年3月6-7日將其繼任後的首次國事訪問放在了土庫曼斯坦。

烏新領導人首訪選擇中亞中立國土庫曼斯坦是有其深刻意義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烏外交的風向標,表明烏既要重視發展與中亞鄰國的關係,也要繼承卡里莫夫避免與外來大國過分親近的外交原則。

作為上任後的第二次國事訪問,在訪土時隔僅半個月的2017年3月22-23日,米爾濟約耶夫選擇在納烏魯茲節期間對哈進行正式國事訪問,具有表明兩國關係新開端的深遠寓意。

2017年9月16-17日,作為對米爾濟約耶夫總統上任後首次訪哈的回訪,納扎爾巴耶夫總統訪問了塔什干,這是卡里莫夫之後哈總統對烏的首次國事訪問。

訪問期間,兩國元首還討論了在石油能源、宇航工業等領域的合作問題,制定了水資源合作問題以及烏哈邊境地區公路與過境設施現代化改造等方面的“路線圖”,並希望能不斷擴大兩國的經貿潛能。

顯而易見,目前烏哈兩國在各合作領域所呈現出的積極活躍的態勢與卡里莫夫時代不可同日而語。

烏哈合作對中亞地緣政治格局的影響

國際關係的世界經驗表明,無論是全球還是地區,大國關係的發展動向往往會產生外溢效應,從而對小國關係的改善具有拉動作用。

“後卡里莫夫時代”中亞國家間關係明顯改善與回暖、歷史遺留問題著手解決、地區一體化呈現重啟跡象,這對於中亞地緣政治格局未來走勢必將產生極其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究其本質,影響中亞國家關係、地區一體化乃至地區地緣政治格局穩定的深層動因在於地區歷史遺留問題,其中最為核心的兩大根源就是邊界領土與水資源。

米爾濟約耶夫上臺後,把解決中亞地區歷史遺留為題作為改善中亞國家關係的突破口,目前已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17年,烏哈邊界問題已基本解決,中亞地區其他國家之間領土邊界問題的解決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

烏吉兩國邊界糾紛的解決更是突飛猛進,僅一年之內便劃定了1170公里的共同邊界線。吉塔兩國也打算根據阿拉木圖宣言解決邊界問題,並取得一定進展。

總之,長期困擾中亞國家關係的邊界領土問題的解決正在取得積極的進展。

除此之外,影響地區國家關係的另一歷史遺留問題——水資源問題,也在烏哈兩國的推動下,解決大門已經開啟。

解決地區跨境水資源成為烏新政府地區外交的主要任務。米爾濟約耶夫指出,地區的穩定與和諧以及幾千萬人的生活取決於公正合理地利用水資源。

目前,烏哈雙方已就成立中亞地區領導人及商會聯盟解決包括水資源在內的地區問題取得廣泛共識。如果地區歷史遺留問題能得以不斷解決,必然會使中亞未來地緣政治格局將朝著更加穩固與和諧的方向發展。

客觀而論,中亞一體化取決於烏哈關係狀況及兩國合作的質量。烏哈不斷提升的良好合作關係無疑是推動地區一體化重啟的動力源泉。

俄羅斯政治學家А.舒斯托夫(А.Шустов)認為,米爾濟約耶夫與納扎爾巴耶夫聯合在一起,將有可能復興中亞聯盟的思想。

在烏哈兩國的積極推動下,中亞一體化出現明顯重啟跡象,未來如何發展,尚需進一步觀察。

結語

我們也要看到,“後卡里莫夫時代”中亞地緣政治變化才剛剛開始,尚處於重塑之中,仍然面臨著一定風險與挑戰。首先,烏雖然在卡里莫夫之後順利實現了政權平穩過渡,但獨立後二十多年形成的政治生態環境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

其次,儘管烏哈目前合作態勢良好,但兩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巨大。特別是烏新政府開始奉行自由主義經濟改革,伴隨著烏經濟實力日漸強大將會對哈的地區經濟大國地位構成嚴峻挑戰,久之將會對兩國關係造成不利影響。

最後,中亞歷史上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地區認同沒有形成,“碎片化”程度嚴重,特別是獨立後因國家利益分歧及歷史遺留問題的矛盾紛爭,彼此之間互信度低,這些都將是影響地區地緣政治發展及一體化的潛在負面因素。

儘管中亞地緣政治形勢目前正朝著積極利好的方向發展,但因受諸多因素影響,其未來走勢與發展前景仍具有極大不確定性,對此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與觀察。

來源:文章節選自《“後卡里莫夫時代”中亞地緣政治新變化——基於烏哈合作的分析視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