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老子《道德经》7:真正大格局的人,都在信奉哪些真言?!

我坚信,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都留着或多或少的《道德经》血液,只是你没有感觉到而已。什么是无为,什么是不争,什么是上善若水,什么是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什么是知雄守雌,什么是虚胜实,柔胜刚?什么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什么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什么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当你没看《道德经》之时,以为他不过是一本满口仁义道德的古书,而当你细细揣摩,你会突然间惊醒,原来那本流传几千年的本本,早已非常凶悍的闯入过你的内心,你的思维你的性格你的行动,有多少地方是按此进行的?他凭什么不知不觉地占据了你的世界这么多,这么久,而你完全不知情,完全蒙在鼓里!

年少不懂《道德经》,读懂已是白头人。看看这神奇的《道德经》到底说了什么?她能不能解开我们的事业与生活谜团,她凭什么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却长留在我们心间。

《道德经》从1-37章为道经,38-81为德经部分,德是道之用,道是德之本。

探秘老子《道德经》7:真正大格局的人,都在信奉哪些真言?!

第七十四章

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3、恒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斩。

4、夫代大匠斩者,稀有不伤其手矣。

简译:

1、人民不怕死,怎么还用死亡来恐吓他们呢?

2、假如人民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要把他抓起来杀掉,看谁还敢乱来?

3、一定是由专管杀人的人来执行死刑,如果有人代替专管杀人的人执行死刑,就好比外行人代替大木匠去砍削木头。

4、外行人代替大木匠砍削木头,很少有不伤到自己双手的。

小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又一句千古真言,掷地有声。

探秘老子《道德经》7:真正大格局的人,都在信奉哪些真言?!

第七十五章

1、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2、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3、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4、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简译:

1、民众所以遭受饥荒,是因为统治者的税赋过多,所以才有饥荒。

2、民众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的妄为太多,因此才难以治理。

3、民众所以轻死而挺而走险,是因为统治者搜刮太多,因此民众才轻死而挺而走险。

4、不看重生活奢靡享乐的人,比那些过分看重奢靡享乐的人更贤明。

探秘老子《道德经》7:真正大格局的人,都在信奉哪些真言?!

第七十六章

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2、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3、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4、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

5、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小言:用草木枯荣与人之生死阐释“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简译:

1、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就会僵硬。

2、草木在活着的时候也都是柔弱脆嫩的,死了就干硬枯萎。

3、因此坚强是属于死亡一类,柔弱是属于活着一类。

4、所以用兵逞强必招灭亡,树木强大了则必招摧折砍伐。

5、凡是逞强的,总是处下位,柔弱的,反而居上位。

探秘老子《道德经》7:真正大格局的人,都在信奉哪些真言?!

第七十七章

1、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2、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3、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4、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5、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简译:

1、自然的法则,不是很像拉弓射箭吗?拉高了就压低一点,拉低了就抬高一些;多了就减一点,不足的就增加些。

2、自然规律是,减少有余的去补给不够的。

3、社会规则却不一样,减少不足的以奉献给有余的。

4、谁能把多余的奉献给天下?只有有道的人才做得到。

5、所以圣人,有所作为却不据为己有,功成名就却毫不居功,他不想显示或炫耀自己的贤能。

小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天道是让多的去帮助少的,人道是少的还要奉献给多的。就像《圣经▪马太福音》说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后人归纳为“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世贤所见,约略相同。

探秘老子《道德经》7:真正大格局的人,都在信奉哪些真言?!

第七十八章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2、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3、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4、正言若反。

简译:

1、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而攻坚克强的能力,却没有能胜过水的,这是因为水柔弱到无可替代。

2、这个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实行的。

3、所以圣人说:承担全国屈辱的人,就是社稷之主;承担全国灾祸的人,就是天下之王。

4、真是正话反说了。

小言: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柔弱是老子很重要的一个道用概念,水处天下之恶,故几于道。

探秘老子《道德经》7:真正大格局的人,都在信奉哪些真言?!

第七十九章

1、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2、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3、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4、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简译:

1、和解大的仇怨必留余怨难消,用德来回报怨,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

2、因此圣人虽然执有有利的契约,但不会因此强迫人偿还。

3、有德之人象手持契约的圣人那样无比宽容,无德之人象收税官员那样苛刻计较。

4、自然之道不偏爱任何一个人,却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探秘老子《道德经》7:真正大格局的人,都在信奉哪些真言?!

第八十章

1、小国寡民。

2、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3、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5、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简译:

1、假设有一个很小的国家,生活着很少的人民。

2、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皿却不使用,人们珍惜生命,不用舍近求远向远处迁徙。

3、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一定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不用打仗,使人们回到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中。

4、人们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逸,过得快乐。

5、邻国之间相互看得见,鸡犬之声相互听得到,但人民从生至死也不一定要互相往来。

小言:老子的理想世界就是这样子的:假设给他一个小国寡民,人们吃得好,穿得暖,住得舒适,有车有船却不一定用,有战备无战事,人们全部循道朴而行,圣人无为而治,国与国之间也遵循这样一个自然法则相处,天下太平,人民无忧,世界大同。

探秘老子《道德经》7:真正大格局的人,都在信奉哪些真言?!

第八十一章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3、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5、天之道,利而不害。

6、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简译:

1、真实可信的话不一定漂亮,漂亮的话不一定真实。

2、善良的人无需要诡辩,诡辩的人不一定良善。

3、真知者不卖弄,卖弄的未必有真知。

4、圣人不自私,一切为了他人,自己却愈发拥有;一切给予他人,自己就愈发丰富。

5、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得利而不妨碍。

6、圣人的准则是,为天下而永不贪争。

小言:这是德篇的最后一章,老子再一次总结了圣人之道,是顺应自然之道的,德是道的延续与体现,道无,德有。

探秘老子《道德经》7:真正大格局的人,都在信奉哪些真言?!

以上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指正!

对文化交流有兴趣的朋友可加关注,互相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