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其一生,我們都在等待一個看見自己的人

當你在一份關係裡被看見,被接納,當你的痛苦可以被懂得時——你就會在這份關係裡,敢於做真實的自己。

不被懂得,會有多孤獨?

獨來獨往,是為了保護自己


終其一生,我們都在等待一個看見自己的人


這些孤獨的、無助的,夾雜著不滿、埋怨和無奈的日子,你是怎麼走過來的?

心理學家科胡特說:每個人本質上都是自戀的。

自戀是一種藉著勝任的經驗而產生的真正的自我價值感,是一種認為自己值得被珍惜、保護的真實感覺。

也就是說,因為本質的自戀存在,即便你遭遇各種否定和貶低,內心依然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

我不是你們想象的那樣,我才不屑於跟你們去爭辯什麼。

所以,從不被看見的人,大多會活在一個自己構想的安全世界裡,看起來清高而自負。

這樣的不親近,既可以保有與他人之間更遠一點的距離,又可以滿足自己高自尊的需要。

只要一個人在這樣孤獨的世界裡,不跟人建立更多關係的連接,就可以獲得幻想世界裡的更多的自戀滿足,避免遭遇現實挫敗的打擊,不讓理想自我的角色受到傷害。

每當你想嘗試接近現實的時候,受到的現實關係阻礙就會很容易讓你退回去,所以你會無意識地選擇繼續留在那個孤獨的舒適區。

直到等到一個能看見你的人,他會拉著你的手,照顧好你的脆弱,將你帶回這個現實的世界 。

被看見,是療愈的開始

終其一生,我們都在等待一個看見自己的人


每個人的行為樣本幾乎都是他人給予的:

因為被看見過,你開始看見自己;

因為被珍惜過,你開始珍惜自己;

也因為被愛,你開始愛自己。

可是,如果一段關係沒有讓你打開自己,反而讓你更加堅決地關閉自己的內心時,一個很壞的結果可能是——

當你遇上一個願意走進你的人時,你一邊因為創傷、投射去不停的試探、傷害他,另一邊又渴望他能透過你冷漠的外表,看見那顆溫暖而柔弱的心。

然而,不是所有的人都做得到無條件地接納你。

你可能在一段關係裡痛苦糾纏很久,最終依然被對方看作是一個有問題的人,你只得再一次失望地離開。

再接著在不同的關係裡跌跌撞撞,一直等待一個能真正看見自己的人。

心理諮詢師李松蔚分享過一個經歷:

他曾和一位老師合作一個家庭案例,一個孩子在諮詢室大發脾氣,把東西扔了一地,他的父母忍不住上去規勸,他也忍不住想要幫忙,而那位老師則示意他靜觀其變。

孩子的情緒越來越失控,很快達到頂峰,拿起玻璃杯順勢就要往地上砸,他在旁邊看得心驚肉跳。

然而,並沒有聽到聲響,孩子輕輕放回了玻璃杯,喘著粗氣對大家說著:對不起。

他開始擦汗,整理自己的頭髮、衣服,把地上的東西撿起來,放回原處——這時候,大家才看到他扔的全是摔不壞的東西。

在大家眼裡,一個如此失去控制的孩子,必須他人幫忙,他才能控制情緒。

可心理諮詢師卻能在他極度失控的外表下,看見並相信他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那一刻,因為諮詢師的看見,孩子就看見了自己,找回自我控制的自信和力量感。


終其一生,我們都在等待一個看見自己的人


有時候,有些過去的傷痛讓我們不忍直視,就像自己心房某一處的殘缺,一觸就會疼。

而修補好這處殘缺的原料,已經化作許多碎片,遺落在自己的記憶裡,支離破碎。

即便你後悔、遺憾、內疚或者自責,仍然無法彌補好這塊殘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