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大片:中美俄聯手把濃縮鈾從非洲搶運到石家莊

真正的大片:中美俄联手把浓缩铀从非洲抢运到石家庄

空運現場。

假如有這麼一個劇本:

一番緊張的外交磋商後,中美俄聯合行動小組得以急趕非洲,在危險地區複雜勢力環伺下,得到24小時喘息時間。

國際團隊在倒計時聲中,緊張拆除了存有90%高濃度濃縮鈾的反應堆,取出堆芯裝機,然後向沿線各國報關清關,歷經一個半月橫跨亞非大陸,終於將濃縮鈾運到了遠東一個安全地方,一場潛在的核危機就此消除。

大片的即視感是不是呼之欲出?

巧得很,2018年10月到12月之間,一個沒有腳本、細節與之完全相同的真實事件,真的發生了。

到今年1月,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透露了這一事件的相關信息,然後,美國《防務新聞》率先作了報道。

事件核心是,中美俄等7國聯手,搶運出濃縮鈾,消除了核隱患。

在當下對抗聲浪越來越大的國際氛圍裡,中美俄三國能夠合作消除安全危險,實屬難得。

這個事情是怎麼開場的,中美俄等國又分別扮演了什麼角色,又為什麼將濃縮鈾不遠萬里運到中國石家莊?

一,博科聖地的陰影

中美俄等國聯手行動的第一幕,發生在去年10月20日,地點是加納。

早先,存放在非洲的濃縮鈾就一直為國際社會關注。在非洲各國中,存放在尼日利亞的濃縮鈾更是讓國際社會焦慮。

原因是尼日利亞有“兇名昭著”的恐怖組織博科聖地。博科聖地按當地語言意譯過來,就是“禁絕西方教育”。

博科聖地製造的恐怖事件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十分兇殘。因為反對現代教育,所以博科聖地特別愛乾的一件事就是摧毀學校。自2002年成立以來,這個恐怖組織至少摧毀了300所學校。

而在中美俄聯合行動之前,尼日利亞的一所學校裡,正好放著濃縮鈾。這所學校位於卡杜納,叫阿默杜貝格大學。出於研究目的,這所學校建了一座研究型的反應堆,有一公斤多的濃縮鈾,濃度高達90%。

近年國際控核組織在全球推行非武器級的濃縮鈾用於研究應用,非武器級就是鈾的濃縮度在20%以下。相比之下阿默杜貝格大學90%的高濃縮度鈾就太高級了。

好在存量不多。但是,如果這麼高濃度的濃縮鈾被博科聖地或其他什麼恐怖組織得到,用來做成髒彈或其他高爆破量的炸彈還是有可能的。

為了防止博科聖地染指,中、美、俄、英、挪威和捷克組成了一個聯合團隊,希望能進入卡杜納,帶走這一公斤多的高濃縮鈾。

但這得尼日利亞官方批准並配合行動才行。六國團隊在加納集結等著尼日利亞放行。本來說好去年10月20日行動,結果卡杜納發生暴力事件,地方政府宣佈了宵禁,沒有說宵禁什麼時候結束。

團隊只好在加納乾等。到去年10月22日,尼日利亞終於決定,宵禁還是宵禁,但國際團隊有24小時的宵禁豁免權。

也就是說,國際團隊必須在24小時內,從加納趕到尼日利亞卡杜納,卸下容器等裝備,拆除反應堆,取出堆芯,把濃縮鈾重新“打包”裝好,然後再說其他麻煩事。“危情24小時”從去年10月23日凌晨開始了。

二,“危情”24小時

“危情24小時”的主角是前述六國,加上東道主尼日利亞的軍隊,共7個。但A角其實是4個:美國、中國、俄羅斯和尼日利亞。

美國扮演的是出資方和製片人的角色,以美國核安全管理局的一位副署長為首。外交斡旋、為行動出資等事情由他出面。

整個行動花費了約550萬美元,美國出了430萬美元,英國出了90萬美元,挪威出了29萬美元。

俄羅斯扮演的相當於劇組裡的道具組。他們負責出裝備。自切爾諾貝利核災之後,俄羅斯在這方面有很強的技術儲備。拆除放在水底的反應堆、從中抓取堆芯、再行密封等,俄羅斯設備齊全。捷克配合俄方的工作。

尼日利亞扮演的類似劇組保安的角色。在美方的提議下,尼方出動了精銳的陸軍第一師。拆除反應堆取出堆芯後是最危險的時候——平時反應堆在6米深的水下,博科聖地想偷大概也不會。有人取出來了,反而有可能讓他們產生偷襲搶奪的衝動。

中國據說沒有出錢,但出力最大。

在這個小組中,中國專家作用重要,因為當初研究反應堆建設時,中國專家就幫了忙。而且,搶出來的高濃縮鈾最終將運往中國石家莊處置。因此,在“危情24小時”裡,中國算是後期製作的角色。

中國的作用還不僅於此,這出正劇之所以演出成功,與中國平時下的工夫關係甚大。

整個拆除裝運濃縮鈾不全是技術活,也是重體力活。從10月23日凌晨1點半國際團隊帶著要下水的船、集裝箱、密封桶之類到了機場,再到卸裝備裝車趕赴反應堆,就用了7個多小時。

從23日上午九點開始,團隊正式開始拆除、抓取堆芯、密封等第二輪技術加體力活。在滴答滴答的倒計時中,他們終於完工。

把高濃縮鈾帶離險地後,剩下的五週主要是安保、向沿線國家報關清關等工作了。這些事又耗費了5周。這其間怎麼不讓濃縮鈾遭遇偷襲更關鍵。

終於,到12月4日,從非洲到中國的空中綠燈全亮了。6日,一架俄羅斯飛機把尼日利亞的濃縮鈾安全帶到了最終目的地中國石家莊。

真正的大片:中美俄联手把浓缩铀从非洲抢运到石家庄

石家莊街景。

三,為什麼要運到中國?

為什麼要運到中國石家莊處置,而不是其他地方?

高濃度濃縮鈾當然是有其價值的,但這不是主要原因。

核心原因是近年來中國在核不擴散上的努力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承認。

自打舉辦全球核安峰會以來,中國就積極參與規則制訂,並帶頭作了一定程度的國際分工,把一些防止核擴散要做的具體事情當作自己的重點工作。

至於運到中國的終極目的地後怎麼做,國際社會就不操這個心了。估計降低濃縮鈾濃度,將降低後的材料用到民用上,是已經定好的思路。

有資金來源,有配套設備,有處置核材料的辦法,大家各司其職分工合作,國際社會需要這樣一個防止核擴散的有形機制。

四,尼日利亞的成功合作是個特例

不過呢,這個機制還沒有明確建立起來,尚存在一些漏洞。尼日利亞的成功合作,算是一個特例。

機制不健全有歷史原因。比如冷戰結束之後一段時間裡,核不擴散領域比較亂。國際原子能機構統計過,冷戰後差不多20年時間裡,全球有超過2100起涉核材料和其他放射性材料丟失、被盜和非法獲取事件發生。不知道有多少材料流到了黑市,但跡象證明是有。

也有現實原因。比如,美國在資金來源、專業設備製造、核材料處理上都行。但總想“拔份”,總想把防止核擴散這麼一件無條件該做的事政治化了,看碟下菜。核不擴散因此雖然有高度共識,但標準過於多元。

就在國際團隊動身趕赴尼日利亞的10月23日,特朗普在華盛頓宣佈,美國將繼續擴充核武庫。特朗普宣佈擴充核武庫的時候,還點了中國和俄羅斯的名。

他洋洋得意地表示,他不怕其他國家把他的這一決定當作威脅,“包括中國,包括俄羅斯,包括任何一個想參與這場‘遊戲’的國家。你們不能這麼玩,不能在我頭上這麼玩。”

這就真的不好玩了。既要合作,又把合作伙伴當潛在的核對手。這種情況下,合作就很難不伴隨猜疑。

尼日利亞是合作成功了,其他事就保不齊。明擺著,在防止核擴散上,核材料固然是風險源,冷戰式的“花崗岩腦袋”,也是風險源。

□徐立凡(專欄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